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泰興人,你對泰興非物質文化遺產瞭解多少呢?
一、宣堡小餛飩
宣堡小餛飩因產於古鎮宣堡而得名。製作宣堡小餛飩的材料為麵粉、鮮肉、醬油、白胡椒、小米蔥、花油渣。生產工藝流程為:制皮、制餡、包餡、下湯鍋、出鍋。其中,製品最為關鍵,也是最具特色。需選用上好的麵粉,且巧用幹澱粉,邊撒幹澱粉邊擀制,製成薄似宣紙、幾近透明的皮子,點火就燃,令人稱絕。宣堡小餛飩因其形狀輕盈小巧、皮薄餡嫩、鮮香誘人、佘味香醇,迥異於普通大餛飩而受到食客青睞。二、毗蘆豬蹄
泰興美食——毗蘆豬蹄遠近聞名,那柔弱無骨的滋味確實令人難忘。 毗蘆豬蹄都是跟豬場預定的,精選個頭大的,洗淨放在一鍋老湯裡慢慢熬製,光這個燉制時間就需幾個小時呢!燉岀來的豬蹄,湯汁濃厚稠潤,豬蹄色澤紅嫩誘人,酥爛軟嫩,肉從骨頭上一撥就剔下來了;口咬下去,Q彈的豬皮,軟爛的肉質,滿口生香,食而不膩,滿滿的膠原蛋白啊!味道實在太好了,果斷的放棄筷子,直接上手抓著吃,原汁原味的,吃出了豬肉的原香,還有豬皮的Q彈,口感是相當的耶!
三、黃橋燒餅
黃橋燒餅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黃橋相傳近千年的美食。它的主要原料是麵粉、豬油、花生油、芝麻。由於水土的原因,黃橋地區的豬肉製品和花生質量上乘,所以黃橋燒餅也就特別香酥可口,明清時期即享譽蘇南及南洋各國。
黃橋燒餅製作工藝比較獨特,主要流程為發酵、擦酥、包餡、壓制、撒芝麻、烘烤,從揣酵(和麵)開始就很講究,兌鹼也要因時而定。餡和酥分別用豬油和花生油拌麵粉擦酥,貼在特製的桶爐中烤熟。燒餅出爐,不焦不糊,不油不膩,形、色、香、味俱佳。
1949年10月,黃橋燒餅一舉入選開國大典的國宴。1983年,被為“江蘇省名特優食品”;2002年,榮獲江蘇省第八屆食品博覽會金獎;2005年再度榮獲江蘇省第十屆食品博覽會金獎。
四、黃橋滷菜
黃橋滷菜又名黃橋燒臘,起源於北宋年間,尤以老汁豬頭肉、五香兔兒頭、燒臘雀兒燒臘雞、滷香豬蹄炸魚澆、炸雞柳等滷菜聲名遠揚,傳承至今,自成體系。製作滷菜的關鍵是熬製老汁湯,其最大的特點便是“老”。用30多種名貴中藥和香料配製調味包,天天煮,天天加天天熬,四季不停,獨門秘製的老汁湯已傳承130多年狀如果凍,其色似瑪瑙,流出“百年老汁千年酒,皆屬世間所罕有”的佳話。
五、曲霞蟹黃湯包
曲霞湯包至今有130多年的歷史,是中國六大湯包之一,因其“皮薄光潔、湯足如泉、濃而不膩、味道鮮美”而被譽為包子的奇葩,在古城泰興有“湯包出曲霞”之說
曲霞蟹黃湯包選料考究,餡料採用豬肘皮熬凍,混合蟹黃蟹肉精製而成,麵皮均為手工擀制。要求薄而勁道,經蒸汽高溫後,包子皮變得半透明,餡料變為液態,提起後湯料在皮中晃盪而皮不會破。與品嚐其他湯包一樣,吃曲霞蟹黃湯包同樣要遵循12字訣:輕輕提,快快移,先開窗,後喝湯。但曲霞蟹黃湯包有一樣與其他蟹黃湯包不同,那就是湯料中所含的蟹肉、蟹黃不是細碎無形的,塊粒不大,但清晰可見,顯得貨真價實。這是使得曲霞蟹黃湯包多了這樣的美譽:膚如凝膚,膽似田黃,吸盡鮮湯再品嚐蟹黃。
六、新市復燒餅
復燒餅皮兒薄,餡兒好,如火候適中,則黃而不焦,香氣撲鼻。它是由攤燒餅演變而成的,在薄薄的麵皮上灑上一層可口的餡兒,對摺複合後,放到鍋內煎熟,故稱“復燒餅”。復燒餅在泰興至少有上百年曆史,現在技藝日臻完善,名聲遠揚,“粯子粥,復燒餅”,成為令人嚮往的美食。
七、泰興麻將
麻將,又稱雀牌,系由明末盛行的吊牌、紙牌發展演變而來。清朝時期都是用竹片刻制,作為由家庭製作在市面上流通。19世紀中後期,趙南林、陳金壽等雕刻師傅從香港、蘇州雕刻工藝品廠引進較為先進的雕刻工藝技術,在泰興張橋地區創辦第一家麻將雕刻工藝品廠。
泰興麻將雕刻以手工雕刻為主,製作工複雜,原材料必須脫脂後開料製坯、滾角刻、作色,根據不同的材質,雕刻採用人工挑、平雕等技藝。凡人物肖像、萬壽圖等特殊工藝麻將造型、作色都很複雜,成品要求表面光滑,字、畫清晰,人物造型逼真
泰興麻將具有精美上乘的藝術價值,致富百姓的社會價值及傳播古典文化知識增進友誼的文化價最為突出的品種為精雕細刻的《水滸108將》《三國演義》《紅樓夢》《金陵十二釵》等人物肖像和萬泰興麻將20世紀70年代即被省外貿公司定為出口工藝產品,長期以來暢銷港、澳、臺及東南亞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