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衛視曾經做過一檔節目叫《中國面孔》,有一期首次曝光了曹操的相貌。這個相貌是專家還原的,很是吸引眼球。從還原的曹操“廬山真面目”來看,具有三個顯著特徵:散裝的眉毛,突起的上鼻樑和稍微有點傾斜的額頭。
當然了,一萬個人眼裡就會有一萬個曹操。有曹家的後人認為:啊!這就是曹操!估計是跟他自己長得有點像?反正筆者看了那個圖,覺得有點怪怪的。
專家介紹,曹操面孔還原是一個複雜而又科學的過程。根據人類學家和歷史學家提供的資料,結合1800年前中原人的相貌特徵、文獻中對曹操相貌的描述、遺傳學家對曹操九支後裔DNA的分析等各方內容,同時還對曹操9支後裔幾千名後人的面部特徵分析,逆推還原而成。據說這個逆推了1800多年的曹操相貌在學術上得到了專家的認可。筆者也同意,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結果”。

如果您也覺得這個不太像,那曹操究竟長個什麼樣?
《三國演義》裡有描述,第一回:“為首閃出一將,身長七尺,細眼長髯,官拜騎都尉,沛國譙郡人也,姓曹,名操,字孟德。”從這句話來看,曹操身高為七尺,想當然地以為他也是條大漢。“細眼”,不是小眼,想來應是細長型的,可能有三角眼的嫌疑。
此時會有人說,怎麼又拿演義來說歷史?事實上演義裡倒也沒誇張,七尺在漢代就是個小矬子,這也是曹操一向比較自卑的一個痛點。如果他相貌出眾,在《三國志》裡陳壽必然會吹噓一下。事實是陳壽也不敢從身高上著手,乾脆迴避了,這也能反證出曹操的外形確實長得不怎麼樣。

在東漢,七尺的概念跟現代相比,約合一米六以上,低是低了點,但還沒有低到西川張松那身長五尺的份上。呵!曹操還鄙視又矮又醜的張松,這是多不容易抓住的機會!
東晉的孫盛有一本《魏氏春秋》,寫到了曹操的外貌特點:“魏武王姿貌短小,神明英徹。”還是說他身材短小,但精明過人。畢竟是一代英豪,在氣質上拿捏得死死的。
《世說新語》是南朝宋劉義慶寫的,裡面有個段子非常有意思,說到了曹操的長相。

“魏武將見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遠國,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頭。既畢,令間諜問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頭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聞之,追殺此使。”
從第一句來分析,曹操要會見匈奴的使者,因為個子小,“陋”,長得又不帥,所以自卑病又犯了。跟同時代的英雄們相比,他確實屬於那種金豆子型的。試看一下,他和劉備青梅煮酒論英雄,《資治通鑑》裡記述劉備“身長七尺五寸,垂手下膝”,劉備的身高應該在一米七五以上。而據《三國志》裡對孫權的描述:“形貌奇偉”,“奇”,在他的碧眼紫髯,“偉”,當然是說他的身高,乃偉丈夫也。三分天下,跟其他兩位英雄的身高相比,曹操自己覺得有些拿不出手,“不足雄遠國”,意思是怕自己鎮不住這些遠來的壯漢。

想了想,反正他們也不知道我曹操長什麼樣,不如找個替身來糊弄一下?於是就把山東大漢崔琰找來了。《三國志•魏書•崔琰傳》寫到他“眉目疏朗,須長四尺,甚有威重,朝士瞻望,而太祖亦敬憚焉”。沒寫他具體多高,但鬍子就敢留四尺長,個子得有多高就很可以展開想像了,再加上他容貌有威嚴,不光朝裡計程車大們看重,連曹操本人也敬畏。
於是,根據導演好的場景開始會見,崔琰正中端坐,曹操提著一把刀站在崔琰的身後,當了個侍衛。
賓主雙方在愉快的氣氛中進行了會談。完畢,曹操派了個人偷偷去找匈奴的使者打聽,您覺得這個魏王怎麼樣?想不到這個匈奴使者還是個相面的高手,就是嘴上沒有把門的。他說魏王當然是風雅威望非同尋常,但他身後那個捉刀的人,是真正的英雄。曹操聽了彙報,我靠!這戲不是演砸了?這個使臣眼神很毒辣啊,不能留著!於是派人追殺。
這個段子從側面也反映出曹操此人,雖然其貌不揚,但是氣質非凡。推算時間,曹操當時已經統一了北方,年齡應該在50多歲,幾十年在沙場上的歷練,不怒自威,他想藏都藏不住。
參考書籍:《三國志》《資治通鑑》《三國演義》《世說新語》《魏氏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