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其它>

泱泱華夏,底蘊悠久。自秦始皇統一六國,歷經歷朝歷代,最終迎來民主共和,然而在新中國得以成立的這條道路上,有太多的流血犧牲。當年解放前夕,西北野戰軍和“馬家軍”的血腥較量,就被譽為是新中國成立前的最後一役。

時至今日,或許只有對這段歷史感興趣的人才會去細究那段往事,更多的人或許只是將其看作一場平凡的戰爭。

然而,這段西北野戰軍和馬家軍之間的較量,卻是新中國成立前最後一個難關。無數革命先輩在此流血犧牲,無數解放軍戰士在這場較量之中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或許,我們每一箇中華兒女都應該認真的瞭解一下這段歷史,因為,用鮮血澆灌的歷史往往會讓人銘記終身。

“二馬”相爭,漁翁得利

馬家軍最初是清朝同治年間由當地少數民族聯合組織起來的一支軍隊,後來歷經朝代變更,馬家軍的首領審時度勢,一直依附於當朝政府,民國成立以後,以馬步芳和馬鴻逵為首的“馬家軍”依附於蔣,雖然未將手中兵權上交,但是行事以蔣為尊。

1949年4月,蔣氏政府在戰場上節節敗退,張治中奉命前往北平與中共方面進行談判,從而遺留下一個西北軍政長官的空缺,而這也成為馬步芳和馬鴻逵爭奪所在。

與此同時,胡宗南主力部隊受到西北野戰軍的沉重打擊,開始向西潰敗,為了阻止西北野戰軍的深入,蔣將目光投向了當時手中還留有兵力的馬步芳和馬鴻逵二人。

在蔣的命令之下,馬步芳和馬鴻逵聯合成立了“寧青聯合兵團”,希望藉此來抵禦西北野戰軍的進攻。

只是,馬步芳和馬鴻逵駐守西北已久,蔣對其也十分忌憚,為了防止二人聯手,他提出了由二人其中一人擔任西北軍政長官的職務,而另外一個人則擔任甘肅省主席,這樣一來,二馬互相制衡又互相監督,正好和蔣心中所想。

馬步芳和馬鴻逵為了能夠爭奪西北軍政長官的權利,互相謀劃,最終還是以馬步芳棋高一著勝出,他藉助自己駐地青海盛產的黃金特產,開始進行他的黃金外交。

馬步芳

最終在重金求助下,馬步芳順利得到了李宗仁和閻錫山的支援,在這種情形下,馬鴻逵迫於無奈,只能退而求其次選擇擔任甘肅省主席。

隨之,馬鴻逵致電國民政府,表示擁護馬步芳成為西北軍政長官,而且派遣自己麾下的部分軍隊與馬步芳麾下軍隊聯合,這也就是後來的寧青聯合兵團,目的是為了合力進攻當時還在陝西由彭德懷領導的西北野戰軍。

然而,成功上位的馬步芳並未真心想要推舉馬鴻逵擔任甘肅省主席,他順利接任西北軍政相關的一切權力之後,並未首先考慮二人之間的約定,反而大肆宣揚自己的地位,甚至將馬鴻逵完全拋在了腦後。

此時的馬鴻逵才恍然大悟,知道自己已經被卸磨殺驢了,而此時,自己手下編入寧青聯合兵團的兩支軍隊已經在陝西和彭德懷的西北野戰軍開始交火。

馬鴻逵

但是因為馬步芳的背信棄義,馬鴻逵一怒之下要求自己的兩支軍隊不允進攻,即時撤退,由二馬各自人馬組成的寧青聯合兵團本就欠缺聯合作戰的默契,又因為馬鴻逵的盛怒,還在陝西戰場的寧青聯合兵團很快就被彭德懷的西北野戰軍打了個落花流水。

在雙方領導的預設下,寧青聯合兵團並未進行大規模的反抗,反而慌亂撤退,其中馬步芳部八十二軍騎兵第十四旅,一二九軍第十四旅被派鎮守固關一線,企圖攔截西北野戰軍的西進路線。

佔據天險,勝不過人力

馬步芳盤踞西北多年,對其當地地形瞭如指掌,在彭德懷的西北野戰軍的行軍路線中,固關作為陝甘的交界處,因其地勢陡峭,易守難攻,從古至今都是兵家爭奪之所在。

而馬步芳更是將自己麾下最為精銳的十四旅駐紮於此,希望以逸待勞,將西北野戰軍攔截於此,然而經過幾天幾夜的苦戰,西北野戰軍第一兵團王震部順利攻佔了固關,並且全殲了馬家軍十四旅。

又得一勝仗的西北野戰軍士氣大增,在彭德懷的率領下,先後又攻下了長武,涇川,平涼等軍事要地,而馬步芳的軍隊接連敗退.

為了緩解緊張的局勢,李宗仁和閻錫山決定讓馬鴻逵擔任甘肅省主席,並重新將其麾下部隊與馬步芳麾下部隊聯合,共同抵抗西北野戰軍的進攻。得到任命通知的馬鴻逵喜出望外,當即下令自己的部隊堅守陣線,不再後退,開始全力抵抗西北野戰軍的進攻。

只可惜,戰場上的情況瞬息萬變,儘管李宗仁閻錫山已經很快下達了通知,但是一直消極應戰的馬鴻逵部隊在還未得到馬鴻逵指令時,就被西進的西北野戰軍紛紛擊垮,陣地也相繼失守。

兩軍交戰,最忌諱的就是各自為戰,所以從古至今,沒有一支軍隊在作戰時會有兩個將軍,寧青聯合兵團的節節敗退歸根結底還是因為馬步芳和馬鴻逵二人面和心不和。

而馬家軍又並非像西北野戰軍那樣,擁有同一個信仰,馬家軍的軍隊構成更像是私軍,所以二馬麾下計程車兵幾乎都只聽從一方的指令,而在局勢複雜的戰場上,軍心不齊又怎能打贏勝仗。

除此之外,馬步芳和馬鴻逵二人雖然稱霸西北多年,但是無論是眼光還是格局都有所欠缺,在解放戰爭已經到後期時,戰爭的走向已經趨於明朗。

而他們二人還在為一些權勢官職爭來爭去,甚至將戰爭看作是二人博弈的一場遊戲,由將及兵,不難看出,這樣的兩個領導者,手下計程車兵註定也無法和當年的西北野戰軍比肩。

短暫合作,合力對敵

彭德懷一路西進,直指馬步芳的老巢蘭州,此時此刻,西北的情形已經十分危急,然而二馬之間的隔閡卻依然很深,為了能夠使馬步芳和馬鴻逵二人徹底放下私怨,一致對敵。

李宗仁和閻錫山特地為二人安排了一場會面,在這次會面中,幾人權衡利弊,最終定下了團結合作的作戰方針,畢竟,無論是馬步芳還是馬鴻逵,都明白唇亡齒寒的道理,二人一旦有一方不存,另一方也只能成為敗軍之將。

有了這樣的共識之後,二人決定一起回到蘭州,共同作戰,但是由於當時的蘭州是馬步芳的根據地,儘管二人已經握手言和,但是就在上飛機的前一刻,馬鴻逵又後悔了,他擔心自己孤身來到馬步芳的根據地,會成為馬步芳的人質,所以權衡之下,還是回到了自己的地盤,寧夏。

但是,儘管如此,他也明白二人所面臨的危急局勢,因此,仍然派遣了精銳部隊前往蘭州與馬步芳一起協同作戰。

回到蘭州的馬步芳雖然並未對彭德懷的西北野戰軍有多警惕,因為當時蘭州內外兵力加起來有十萬餘人,在馬步芳眼中,自己佔盡天時地利人和,而彭德懷的西北野戰軍只有一些土槍土炮,是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打贏的。

但是因為有了前幾次的教訓,馬步芳還是為迎接彭德懷的西北野戰軍作出了充足的準備,畢竟,這一戰,如果勝利了,他在西北的地位可以徹底穩固,如果失敗了,那屬於馬家軍的榮耀可能就要到此終結了。

在之後的軍事緊急會議上,馬步芳還喊出了“破產保產,拼命保命,挽救危機,確保西北”這樣的口號,其中不難看出他對這場戰爭的重視。

只是,誰也沒想到,在這次會議之後,他將自己的軍事指揮權移交給了兒子馬繼援,而他自己則回到了西寧,在此之前,他還以電報的形式通知馬鴻逵前來增援。

誰也不知道,為何大戰之前,馬步芳卻選擇了離開,他聲稱自己能夠力敵西北野戰軍,但是結果卻是不戰而逃,或許那個時候的馬步芳也預感到了這場戰爭最後的結果,畢竟,大勢所趨,從來都不是非一人一力所能改變的。

與此同時,兵臨城下的彭德懷及所有西北野戰軍,也正在為這最後一站殫心竭慮,面對比自己優良的多的敵軍裝備,彭德懷思索再三,決定兵分三路,先是兩面包抄,然後正面進攻,最終三路齊發,共同進攻,一野炮兵團正面襲擊,第三軍第七師從後方攔截部分逃兵。

也正是在這場戰役之前,彭德懷將軍留下了那句讓我們至今記憶猶深的作戰策略,“我們要在戰略上藐視敵人,在戰術上重視敵人”。

戰爭開始之後,西北野戰軍炮火猛烈,而蘭州城中的馬繼援也是頑固異常。

初時,雙方不分勝負,均傷亡慘重,而後,彭德懷在緊急時刻擠出時間重新確定戰略方針,並做出深刻檢討,緊接著,經過了將近一個星期的炮火進攻,西北野戰軍終於成功的將蘭州城防擊破,並將駐守在蘭州城中的馬家軍重擊。

馬家軍第一二八軍、保安第一師和第三師全部被西北野戰軍殲滅,第十一軍和3個騎兵團被徹底擊潰,只餘一小部分殘餘勢力外逃。

得知這個訊息的馬步芳連夜坐上飛機逃往重慶,而此時還在寧夏的馬鴻逵已經預感到自己的末路,起初,他還想負隅頑抗,但是隨著西北野戰軍的勢如破竹,而他的殘餘兵力最終只剩下八萬人,他也選擇了外逃。

至此,西北野戰軍和馬家軍的血腥之戰終於落下了帷幕。也許有人會問,為何在西北野戰軍對抗馬家軍的戰爭中,要用到血腥這個詞。

熟悉馬家軍歷史的人應該都知道,在西北這片土地上,馬家軍由來已久,幾代人的努力,使得他們成為了這片土地上真正的“王”。

儘管最終在人民解放軍的英勇進攻之下,西北得以解放,但是這並不是說明馬家軍太弱,相反,馬家軍的實力有目共睹,否則李宗仁和閻錫山也不會將最後的砝碼壓在他們身上。

面對這樣棘手的敵人,西北野戰軍只能靠著浴血奮戰來正面對抗,在此過程中,無數的解放軍倒下,誰也不知道,為了解放這片土地,西北野戰軍究竟倒下了多少同志,戰爭的殘酷和血腥就在這種情形下,展露無遺。

眾所周知,解放戰爭是新中國成立之前的最後一個戰役,所有中華兒女都將其看作是黎明前的曙光,但是我們都不知道,有多少革命先輩為此付出了鮮血和生命,僅僅是一個西北,就埋葬了多少解放軍戰士的生命,我們無法計算,但是我們應當深感於心。

為何西北野戰軍能夠獲得最後的成功,為何面對兵力和裝備都要勝於自己的馬家軍,西北野戰軍依然堅持到了最後,因為這場戰爭的本質是為了解放,而歷史發展的趨勢就是我們要建立一個嶄新的中國。所以,在這之前所面對的一切艱難險阻,都只是為了最後能夠更好的推翻封建腐朽的一切。

我們生長在和平年代,所以不知道戰爭的面目有多殘酷,然而,這個世界從來都沒有什麼歲月靜好,我們能夠享受這片盛世康寧,不過是多年以前,已經有人為我們負重前行,我們如今每一天的平凡歲月,都是前人不敢祈求的未來。

生於華夏,長於華夏,願以我輩之青春,獻與我輩之中華,雖九死其猶未悔。

20
  • 康明斯6bt發動機
  • 堯舜禹之間的明爭暗鬥,傳說中的禪讓制度真的存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