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許多令人敬仰佩服的人物,他們身上發生了不少悲壯的故事,在漫漫歷史長河裡,英雄人物就如同源源不斷的江水一般,不斷湧出。不過,大部分的英雄都沒什麼好下場,因為“英雄”這兩個字,本來就帶著一些“悲劇色彩”。
有些英雄事蹟是光輝亮麗的,有些卻是悲壯激昂的,這些事蹟交織在一起,構成了精彩絕倫的華夏曆史,自古以來,英雄不問出處,不以成敗論英雄,並不是只有勝利方才是英雄,即便是失敗方,只要他們堅守著高尚的氣節和頑強的意志,哪怕最後功虧一簣,那些悲壯的瞬間與過程也足以令人動容。
有許多英雄故事穿越了千年的時空,歷經滄桑才流傳至今,讀來不禁潸然淚下,今天我們就來盤點歷史上幾大悲壯的瞬間,究竟有哪些呢?
圖片:英雄項羽劇照
一、十年之力,廢於一旦岳飛是歷史上家喻戶曉的一位名將,他的出身不高,父親只是個普通的佃農,據說,岳飛出生不久後,他的父親看到屋頂上有一隻很像鴻鵠的鳥飛過,就為兒子取名單字“飛”,而岳飛傳奇的一生也從這裡開始了。
公元1122年,剛剛成年的岳飛決定投軍,當時,以陶俊等人為首的盜賊在民間燒殺搶掠、殘害百姓,剛剛從軍不久的岳飛主動請命,帶領兩百多名士兵去剿匪。
沒想到在初戰時,岳飛就比表現出卓越的軍事才能,他派了一些士兵混到盜匪之中,再讓剩下的主力軍全部埋伏在山嶺中。接著,岳飛親自帶領十幾名騎兵到匪幫挑釁,吸引敵軍出營。
等到敵軍全部進入圈套後,岳飛再派主力軍殺出,與敵軍內部的臥底打配合,將敵軍打了個落花流水,並活捉了陶俊等人,雖然這只是一個小小的剿匪行動,但足以展現岳飛的領導才能和大將風範。
圖片:岳飛剿匪劇照
公元1127年,宋高宗剛即位沒多久,岳飛反覆上書北伐之事,宋高宗以“僭越”之罪罷免了他的官職。岳飛心中只有精忠報國的想法,他馬上投靠到河北的招撫使張所的門下。
這一年的九月份,岳飛跟隨八字軍的首領王彥橫渡黃河,收復新鄉,可惜張所遭小人陷害而被貶,岳飛和王彥也因此失去了援助。
後來,岳飛遇到金軍南下,他抓住這個機會復職了,岳飛率領軍隊與金軍殊死拼搏,還將金軍的將領射殺,又經過幾場血戰後,岳飛官升英州刺史。
公元1130年,岳飛率領兩千多名兵馬收復了建康,張俊見岳飛是個難得的人才,一直向宋高宗稱讚岳飛,並稱他是“可用之才”,得到重用的岳飛屢戰屢勝,“岳家軍”的名號也打響了。
圖片:岳飛帶軍劇照
然而,在經過靖康之恥後,北宋已然滅亡,老百姓的日子過得苦不堪言,岳飛不忍看國家就此淪陷,更不想讓百姓受到欺侮,他堅定不移地率領中原英勇將士們全力對抗金軍,孤軍北伐,打得金軍連連敗退,甚至收復到了朱仙鎮。
但此刻沒想到,秦檜這個奸臣竟然賣國通敵,不斷蠱惑聖上,而宋高宗趙構也是個昏庸無能的主兒,聽信奸臣讒言後,立馬下了十二道金牌,命令岳飛立刻撤軍,導致岳飛既悲憤又無奈,發出感嘆:“十年之力,廢於一旦”!
這是一位愛國將領多麼心碎的嘆息啊,自己拼了性命,付出一切代價保護的山河,終究還是要毀於一旦。
而百姓聽聞後,紛紛跑到岳飛的馬前痛哭,希望岳飛不要撤軍,並表示願意參軍,誓死跟隨岳飛抗金,見此情形,岳飛決定在留在軍中五天,以掩護當地的百姓為由遷移到襄漢。
可在岳飛回到朝堂後沒多久,秦檜和宋高宗狼狽為奸,以莫須有的罪名害死了岳飛,公元1142年,岳飛在供狀上寫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字,帶著他的遺憾與憤恨,永遠離開了他最熱愛的中原故土。
圖片:岳飛廟雕像資料截圖
二、寧可死於荒野,也絕不可投降李定國出生於陝西的一個農民家庭,家境清貧,公元1630年,也就是崇禎三年,剛滿10歲的李定國就參加了張獻忠的起義軍,張獻忠一看李定國長得相貌堂堂、正氣十足,就認他作養子,張獻忠共有四個養子,李定國排行老二。
自此以後,李定國一直跟隨著張獻忠,公元1637年,年僅十七歲的李定國率領兩萬多名部下,跟隨張獻忠一起攻打河南與湖北兩地。
四年後,李定國又喬裝打扮成明軍,帶著若干騎兵趁著夜色偷襲襄陽城,並將其佔領,甚至收穫了明軍儲備的大量軍資,襄陽之戰,是張獻忠帶領的農民起義軍走向勝利的一個大轉折點。
公元1644年,張獻忠建立大西政權,而李定國也憑藉自身卓越的戰功被封為安西,掌管著十幾座軍營。此時手握大權的李定國年僅二十四歲,正是身強力壯的年紀。
而且,李定國的外形姣好,有八尺身高,且面容英俊,做事有章法,待人接物非常和善,在軍中以仁慈著稱。在打仗時,李定國一反常態,他無所畏懼、勇往直前,永遠衝在最前頭,還被世人稱為“萬人敵”。不得不說,大西軍隊中,智勇雙全的戰將裡一定有他一席之位。
圖片:李定國劇照
然而,在清軍入關以後,民族矛盾激化,成為社會的主要矛盾,公元1646年,張獻忠率領五十多萬大西軍對抗清軍,不料被清軍射殺,沒過多久就戰死了。而大西軍內部也因此發生動亂,潰不成軍,傷亡人數越來越多。好在李定國等人鎮定自若,帶著倖存人口急速南下,這才沒造成全軍覆沒的局面發生。
後來,張獻忠的其中一位義子孫可望,希望可以將大西軍擴張到廣東一帶,一遇到危機就可以逃跑,可李定國的主張與孫可望大相徑庭,李定國想要恢復大明江山。
兩人對此爭執不休,一氣之下,李定國對孫可望說:“你要去自己去,不要把我拉上做墊腳石。”說罷打算拔刀自刺,而眾將士連忙奪下刀,表示願意誓死追隨李定國。
圖片:李定國率軍南下劇照
後來,李定國在大西軍中的威望越來越高,孫可望對其十分嫉恨,就背叛了大西軍,轉投滿清,被清朝封了王,孫可望還將南明軍的所有底細和情況都告訴了洪承疇,而李定國也被迫退往緬甸。
沒過多久,李定國又聽聞永曆帝被李金桂絞死,這下他徹底崩潰了,明朝也無再復興的可能,李定國臨終時對兒子說:“寧可死於荒野,也絕不可投降。”就這樣,一心想要挽救故國的名將就這麼客死他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