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到底要不要報培訓班呢?杭州的兩位孩子截然相反的教育,或許可給家長們一些有益的啟示。一位是杭州第二中學高二學生李依庭,因研究如何讓大閘蟹膏更厚,在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大會上,獲得“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優秀小科學家”稱號。對於女兒的培養,李依庭媽媽表示,沒有給孩子報過培訓班,每個週末都帶女兒在外面玩。“真要說有啥特別的成長經歷,應該是喜歡文學,她從小學起,老師就很重視培養閱讀習慣,讓她在幼年有了大量的閱讀積累”。另一位是杭州的葛女士花7萬多元給女兒報了補習班,可半年下來,孩子的數學還是不及格,“現在我孩子考試還是跟原來一樣,甚至比原來更差”。當然這只是個例,可能不具有代表性,但至少可以說明:孩子的學習成績好差,不取決於校外培訓,而取決於學習習慣。在考試成績作為學生主要綜合素質衡量指標的背景之下,不少家長對孩子的培訓產生焦慮,如果不參加校外培訓,怕孩子學習跟不上;如果參加校外培訓,又擔心孩子吃不消,且培訓費用壓力也大。那麼,家長們如何培養孩子呢?應相信學校是培養孩子的主渠道。12月10日,在教育部舉行的第四場教育2020“收官”系列新聞釋出會上,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呂玉剛介紹說,教育部印發《關於規範校外培訓機構發展的意見》,重點整治無證無照、超前超標培訓、違規收費、虛假宣傳等問題,摸排整治了40萬所校外培訓機構,有效保障家長和學生權益。可見,校外培訓機構,良莠參差不齊。隨著各地把學校作為“頭號民生工程”來抓,學校教育將會越來越好。家庭和學校各歸其位,學校不得要求家長代批作業,家長也應與學校密切配合,形成育人的合力,共同為孩子創造健康成長的良好環境。如果孩子確需參加校外培訓,也應選好機構,有的放矢,以培訓為輔,切不可喧賓奪主。應注重培養孩子的良好學習習慣。孩子是否優秀,就看是否養成了自省自律自強的習慣。父母要做的不是到處找補習班,而是克服教育焦慮,幫助孩子從小養成課堂上認真聽講、善於質疑總結,課後自主完成作業、堅持勞逸結合的好習慣。孩子的學習絕不是一錘子買賣,而是一個漸漸的、日積月累的過程。如果一個孩子能不依賴父母管住管好自己,以優秀為追求,以閱讀為興趣,以勤奮為習慣,該學習就學習,該休息則休息,這樣的孩子學習能差到哪裡去呢?應著力培養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十幾年前的“錢學森之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雖然錢學森當時是針對學術研究而言,但這個問題可以推廣到各個領域。今天,中國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不足的話題仍被反覆提及。2009年,教育進展國際評估組織對全球21個國家進行的調查顯示,中國孩子的計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象力卻排名倒數第一,創造力排名倒數第五。可見,中國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是很不夠的。因此,家長應注重從點滴入手培養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努力使孩子的思維能力與時俱進、跟上科學發展的腳步。牛頓說:“你若想獲得知識,你該下苦功;你若想獲得食物,你該下苦功;你若想得到快樂,你也該下苦功,因為辛苦是獲得一切的定律。”家長們望子成龍、盼女成鳳,應從盲目跟風轉變到從“根子”上著力,從過分依靠培訓機構轉變到挖掘潛力上,在培養孩子的良好學習習慣上使長勁、見長效。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