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巧,有人推薦了一本關於這個話題的繪本,於是我毫不猶豫地入手了,想著給孩子讀讀,順便以此來和他探討下這個話題。
這本繪本名叫《聽說你家有怪物》,由義大利女插畫家埃莉諾拉·馬頓所著。
故事非常簡單,是很適合低幼的形式——不斷重複,透過白天、黑夜的交替重複,來一一介紹小主人公家裡的怪物。
那麼,小主人公家裡的怪物都是些什麼呢?它們是藏在閣樓、櫥櫃、浴室、起居室等地方的怪物,而且,它們白天不出來,等到晚上光線一暗就出來了,一到早晨又消失了。
雖然書本從頭到尾都沒有揭秘究竟那些怪物是怎麼回事,但是聰明的孩子們,一看就知道那些怪物是由家裡的家居物品組合而成的黑影。
我們家二年級的娃,拿到書就自己看了一遍,看完還很興奮地塞給我看,迫不及待地想要看我看到最後一頁的反應。原來這繪本一開始都是以第一人稱小主人公的角度來給大家介紹的,那些怪物也統統是小主人公眼裡的怪物,但到最後一頁,卻從小主人公的視角轉到了她的寵物——小貓的視角上去,小貓看到了一個由小主人組成的新的怪物。這樣的轉換,在我兒子看來覺得特別有趣,他還沒看到我的反應就自個兒哈哈笑起來。
這樣的轉換,除了有趣,其實也很富有哲理,當你總覺得外界很害怕的時候,就是你把自己看得很弱小,外界很強大,可是,你再弱小,其實還有比你更弱小的人,他們甚至會連你都覺得害怕。
那孩子會不會意識到這一點呢?佛曰,不可說,讓他們自己去悟吧。
但不管怎樣,透過《聽說你家有怪物》這本繪本,我和孩子打開了溝通恐懼的橋樑。
孩子開始願意跟我說他害怕什麼。晚上,他躺在床上的時候,也會像繪本里那樣,在黑暗中看到房間裡的各種黑影。比如床腳放著的吉他,掛在櫥門上的衣服,床對面的書櫥,床旁邊的書架和鋼琴等等,都會讓他害怕。
其中最令他害怕的是天花板上的一個吸頂燈,上面的圖案,在他看來是一個人臉,總是在盯著他看……
△極其普通的吸頂燈有木有
我陪他躺在床上,跟他一起研究那盞燈的圖案,聽他描述哪個是眼睛哪個是嘴巴,慢慢勾勒出他看到的人臉的樣子,卻沒辦法感同身受生出一樣的恐懼來。
但孩子也沒有因為害怕而不肯一個人睡,每天總是需要我們陪一會兒,嘴上說著害怕,也還是每天一個人睡堅持了下來。
而在面對恐懼這一堂課上,我終於明白了幾件事。
一、很多孩子都會有恐懼。我自己還記得小時候特別怕黑特別膽小,不知道怎麼長大了就真的不怕了。而《聽說你家有怪物》這本書更是說明了連外國人都如此,小時候會有的恐懼可能就是人類的共性?
二、越是想象力豐富的孩子,就越可能產生恐懼——看《聽說你家有怪物》這本書就知道了。我的孩子愛畫畫,想象力也確實不錯,你看他解讀吸頂燈上的圖案就知道了。
三、恐懼有可能跟安全感有關,也可能關係並不大。如果是想象力豐富引起的,就是在熟悉的環境孩子也一樣感到害怕,那我們就不必太過自責反思,是否沒有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因為一旦你自我懷疑,孩子可能就會感受到,反而也會加強他肯定自己安全感不夠的心理,以此來撒嬌,纏著你陪伴。
但也有跟安全感有關的恐懼,比如來自父母過多或過少的戒律,家裡新添了嬰兒,來自父母的恐懼或憂慮等等,那這些來自父母的因素,往往這種狀態下的父母,也根本無暇顧及孩子的這種恐懼心理,這才是真正有問題的缺乏安全感的恐懼,但往往更容易得不到解決。如果父母沒有這個意識,那確實會比較困難。
四、孩子的恐懼,有的時候並不需要我們父母幫他解決。就像一開始我總是想幫助孩子變得更大膽一樣,我教他要勇敢、不要害怕,或者可能有的父母直接就罵孩子,怕什麼怕,有什麼好怕的。這些反應,其實還是覺得孩子恐懼或害怕是不對的、不好的,在教孩子改掉膽小的毛病。
但仔細想想,你越想改掉的臭毛病,往往都是越改不掉的。在孩子身上更是如此。只有先接納,覺得這很正常,沒什麼關係,反而把注意力移開,才會在不知不覺間發現,誒,怎麼沒有了。
所以,我開始不再擔心孩子恐懼會有什麼問題,不會總是有意無意把它想成一個難題那樣去攻克,這樣我就輕鬆了。
至於孩子,就讓他自己慢慢成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