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年,我發現我選書的質量在逐漸提升,能夠透過看一眼目錄,就辨別出某本書值不值得去看,當然在這之前我也曾買了至少10本不太耐看、且對我而言幫助並不大的書。其原因基本都是因為選書的過程不夠走心所致。
其實我們的認知系統一直在進化,能夠進化成什麼樣,全靠思維和行為之間的配合是否能夠儘可能地擺脫外界嘈雜的環境去向上發展。
這一點如何解釋呢?思維和行為之間的配合是非常默契的,這兩者之間一直是靠相互成全、相互傳導地去共同發揮作用的,人們並不會違背自己的思維去付諸行動,也不會做一些自己大腦都認為是無厘頭的事情。
也就是說如果你大腦中的資訊神經元沒有得到連線,那麼與其相關的事物就不會成為你行動前的思考依據。
再往深了說,絕大多數人是會順應環境去思考和觸發行為的。比如手邊只要擺著手機就一定會忍不住檢視,這時因為你的大腦中一直有個聲音在提醒你“你看,手機就在那,趕快看看吧”。
之所以這個聲音會出現,就是因為你之前的所想所為讓你的大腦認為:1、你應該去接受身邊環境的影響,你的思維和行為也非常樂意這樣做;2、手機作為一條資訊,會與你大腦中已有的(與手機及手機中的軟體相關的)資訊神經元進行連線,所以此時你的大腦會提示你“關於手機的資訊神經元已經得到連線。你可以觸發看手機的行為了”
這其實是個非常簡單的、大腦向我們發出行為指令的原理。這也是為什麼自律、自控的原則之一就是要避免受到外界環境影響的原因。
影響能夠被稱為影響,就是因為它一定會帶給人們一些或好或壞的結果,當然這個結果是好是壞也取決於人們各自的大腦中的認知。
此刻,你認為這個影響帶給你的結果是好的,你就會樂於持續做下去;你如果對某種影響沒有任何感受,那麼你的忽視或無所謂的態度也會讓你持續保持與之相關的思維和行為;但是如果接受某些外界環境影響的結果是不好的,是讓你出乎意料的,你的大腦就會主動對“被影響”這件事產生一些反思,之後就逐步在思維和行為中進行調整。
當然每個人對“自己選擇的行為所帶來的結果”的認識(或看法)的解讀都是趨於主觀的,也是完全不同的。只不過有些人的主觀更靠近客觀事實,有些人的主觀則是絲毫沒有客觀事實作為基礎。
有了這個貼近生活的例子作為前提,我們就很容易解釋人們每個細小的行為是如何發生改變的。
拿我開頭提到的選書這一行為的變化來說,一方面,那些不走心的書,通常都是在網購時被平臺推薦的書,偶爾一兩本沒有經過深思熟慮就加購的書,被混在了一堆經過精心挑選的書中間,匆忙之中付了款。
這種衝動行為源於:當我已經具備每天都看書的習慣時,買書已經成為一件再平常不過的事,所以難免有對選書過程放水(不夠細心)的想法。
另一方面從認知層面來看,這些沒有經過審慎選擇的書籍,其書名多多少少都與我之前讀到過的、其內容對我來說十分有價值的書有些關聯。
這就讓我誤以為“起了這種書名”的書,也一定會像我之前讀過的那些有價值的書一樣給我提供能量和幫助,讓我得到提升。
由於這兩點原因,讓我對這些幻想中的書(或知識)有了過高的價值期待,而事實是:讀到實際內容後形成了反差會讓我意識到這種被環境影響的行為是不夠靠譜的。
這裡的環境就是大腦中存在的認知系統,即在思考任務中把曾經讀到的書作為資訊神經元,與完全沒看過書的書名進行了連線。經過資訊神經元地連線之後,大腦的認知結構就會發生一些變化,所以我才會對內容未知的書有著不切實際的期待。
當我有了幾次對選書行為失誤的反思後,我的大腦也會提示我“這種狀況已經發生過幾次了,是時候做出調整了,否則你將再次觸發選書失誤的思維和行為”
而能夠做出這種思考的前提,則是由於三番五次不走心的選書、認為好書名一定伴隨著好內容的幻象,與看過書產生的結果形成了巨大的反差,這種反差已經轉變為一條資訊被儲存在我的神經元中。所以在這之後,我每次網購書籍之前大腦就會給我正確地提示。這就是一個小小的行為發生轉變的全過程。
小結:
● 人們的思維和行為總是一致的,最終都會透過行為呈現出來。
● 對事物進行思考和判斷的依據來自於人們的認知系統。
● 認知系統是會隨著行為帶來的結果而逐步進行最佳化的,這種最佳化體系不是客觀上的,而是大腦自認為的。
● 認知系統是否能夠得到最佳化或調整,取決於你的行為為你帶來的結果,是否會激發你對整個事件的認識(或看法)。
● 只有當你先前的行為為你帶來了不太好的結果時,你對這件事才會有全新的思考,這時候大腦中才會出現新的資訊神經元。
● 新的資訊神經元在你觸發重複性的行為之時將會與外部環境提供的資訊發生連線,而這足以使你調整對先前行為的思考,這時認知系統就已經得到優化了,行為也會隨之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