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謂“兒大避母,女大避父”,孩子到了一定年齡,會出現萌發性別意識,有的家長面子比較薄,關於“性教育”張不開口,這是不對的。
家長要避免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因為身體的發育和“心理狀態”相矛盾,而發生一些“無法挽救”的事情,應該學會去正確的引導孩子。
案例劉女士和老公都是上班族,平時起早貪黑按時上班,好不容易迎來年假,夫妻倆決定帶著女兒去看海。
為了節省資金,一家人住的一般條件的酒店,白天的時候一起去海邊玩耍,吃了大餐逛了景點兒,晚上回來的時候一家人累得不行,簡單洗漱後都躺在床上,準備醞釀睡意。
可不料這個時候,隔壁房間傳來一陣吵鬧聲,出門在外劉女士也沒太在意,認為隔壁可能是在搬東西,可聲響持續了好大一會兒,女兒好奇地問媽媽:“媽媽隔壁是不是在打架啊?為什麼有阿姨一直在哭叫呢?”
女兒的一句話,讓夫妻兩個人瞬間沒了睡意,端坐起來仔細聽了一會,原來隔壁房間傳來的是情侶的“親熱聲”,因為床頭剛好和隔壁房間是對著的,所以聲音比較清楚。劉女士心中感覺有些不妥,可出門在外又沒辦法對陌生人提出過多要求,感覺有些犯難。
劉女士看了一眼丈夫,本想著丈夫能編個謊含糊過去,可丈夫露出一臉無能為力的表情,隨後劉女士看了一下7歲的女兒,轉念一琢磨,不如藉此機會給女兒普及一些性別知識。
隨後劉女士給女兒說道:“寶貝,隔壁房間住了一對非常相愛的人,他們在互相給對方表達愛意,阿姨喊的不是哭叫聲,而是對愛人的迴應,你不要理解錯哦”。
說完劉女士感覺還有些欠缺,隨後補充道:“但是呢,這種愛只能夠發生在成年人之間呢,比如說隔壁的叔叔阿姨還有爸爸媽媽,小孩子太小是沒有辦法的,你懂了嗎?”
聽完媽媽的話,女兒似乎懂了一些,點點頭回應媽媽。而一旁的丈夫也豎起大拇指,私下裡稱讚媽媽的回答堪稱教科書。
其實很多父母面對孩子好奇提問的時候,選擇撒個謊或者直接拒絕,這種態度是不妥的,容易耽誤或誤導孩子的心理狀態,應該是積極的面對,用科學的方法給孩子講解。
父母該如何培養孩子的心理意識呢?第一,孩子到了年齡,父母就要及時引導
孩子三歲左右,上幼兒園了會逐漸萌發性別意識,好奇異性與自己身體構造的不同。這種情況下家長應該及時的給孩子講解清楚,確定自身性別,並且教會孩子學會保護自己的隱私部位,同時尊重別人的隱私。
而到了孩子青春期的時候,家長也應該把一些生理知識告訴孩子。例如女孩迎來人生第一次例假,媽媽應該告訴女兒,這是成為大人的標誌,不要讓孩子胡亂猜測造成恐慌,同時將應對辦法告訴女兒,這才是父母應該去做的事情。
第二,對外界資訊進行梳理引導
這種情況下,父母應該充當一個引導者的角色,給孩子講解清楚,讓孩子理解這些動作的含義,從而不被外界資訊帶跑偏。
性別意識是孩子成長中很正常的一個現象,家長應該注重給孩子進行引導和教育,讓孩子懂得尊重異性和愛護自己,這樣孩子今後才不會走彎路,成為一個非常優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