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人眼中的世界“很大很複雜”,從盆盆罐罐到石器玉器,從墓葬房址到社會聚落,從“無字天書”的釋讀到“透物見人”的分析;考古人眼中的世界也“很小很簡單”,他們在規整的探方里颳著、挖著,有時候恍然大悟,有時候也越挖越深不得其解。
他們每天往返於工地駐地間,那條上工路來來回回走了千萬遍;考古人眼中的世界“很遠很古老”,他們追溯萬年前的人類足跡、探索千年前的文明古城;考古人眼中的世界“很近很科技”,無人機、古DNA分析、SEM、LEF,從空間考古到水下考古......他們都會玩。攝影與考古,時間造就的藝術。它們發揮著類似的功能與魔力,逆轉時間的走向,從過去存活,留下證明。一步步深入的探索,用小刷子抹去塵埃、用快門凝固畫面,不禁感嘆,世界如此美妙。
12月19日上午,“考古人和他們眼中的世界”攝影大賽頒獎儀式暨攝影展開幕儀式在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圖書館一樓舉行。“考古人和他們眼中的世界”攝影大賽獲獎名單正式揭曉,經過大賽評審會兩輪評審,共評選出特等獎作品1組,一等獎作品6件,二等獎作品10件,三等獎作品29件,優秀獎35件。
現場開幕式上,浙江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院長劉斌代表中國考古學會發表致辭。他說,攝影大賽旨在用影像記錄時代,用鏡頭記錄所觀,用所觀傳遞所感,全方位、立體式、多角度展示新時代考古人的生活以及他們所看到的世界,生動展示考古之美,擴大考古的影響力。
獲獎嘉賓代表上臺講述照片背後的故事。能捕捉到精彩的瞬間,源於平時的審美和文化積澱,以及對攝影技術的練習。考古人眼中的“世界”,又為照片加上了一層深厚壯闊的獨特美感。
劉建國《新疆溫泉縣阿敦喬魯遺址考古隊駐地》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劉建國教授的作品《新疆溫泉縣阿敦喬魯遺址考古隊駐地》獲得大賽二等獎,他平時就喜愛古詩詞和花鳥畫,用心觀察工作中美麗的景色。在考古隊駐地,能拍攝到落日熔金、氣勢恢弘的遺址景象,非常激動。
王霽《舉重若輕》
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副研究館員王霽的作品《舉重若輕》獲得大賽一等獎。這張照片帶我們潛到水下考古的工作現場:運用海水的巨大浮力,考古工作人員可以輕鬆吊起上千公斤重的碇石。
林城《驀然回首》
照片的精彩來自於對考古工作的熱愛。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林城的作品《驀然回首》獲得大賽一等獎。大學時林城的專業是攝影,陰差陽錯走進了考古的大門。原本三個月結束的田野調查最後待了三年,然而也是在潛移默化中,林城已經離不開考古。“世界很大我想去看看,工地很多我想去溜溜”,這位年輕的考古人用鏡頭記錄著對工作的情感和思索。
段君翱《寶貝大發現》
開幕式現場的獲獎嘉賓中還來了一位剛初一的“小朋友”。段君翱是杭州第十五中學的學生,他的作品《寶貝大發現》記錄了弟弟用手電筒認真觀察考古裝置的場景,富有趣味,獲得大賽的三等獎。在現場,他說“這是自己人生中第一個攝影獎”,贏來大家一陣鼓勵的掌聲。
整場開幕式氛圍既嚴肅又活潑,現場不時報以笑聲和掌聲。攝影展開幕式以浙江省文物局文物保護與考古處處長李新芳的總結結束。李新芳說,考古作為小眾的專業,要成為走向大眾的事業,“考古的大門永遠為熱愛考古事業的人們開啟”。
嘉賓代表全體合影
“考古人眼中的世界”攝影作品展,涉及的內容有考古工作者、考古工作場景、重要考古發現、邊疆考古、境外考古、公眾考古研學、文物保護現場、大遺址風貌、城鄉生活、風土人情、衣食住行、社會面相……是對“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考古學”的直觀展現。
這場主題為“考古人和他們眼中的世界”的攝影盛會,在圖書館一層面向公眾展出,展覽展出時間為2020年12月19日到2021年1月19日。
本次攝影大賽由浙江省文物局指導,中國考古學會、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考古學會主辦,中國文物報社協辦,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浙江大學圖書館、浙江大學工會承辦。
透過考古人的鏡頭中,我們將目睹到大地千百年歲月的積澱,能感受到連線過去與未來,民族與世界的心境,我們會去思考,也去記錄、去守護、去闡發、去傳承、去弘揚……
特等獎 | 影像講述樓蘭背後的考古往事本組照片是對考古隊員完成古樓蘭遺址文物普查工作的全紀實攝影,榮獲2020年第一屆“考古人和他們眼中的世界”攝影大賽特等獎,作者為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攝影師劉玉生。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攝影師劉玉生
影像背景
1988年3月底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化廳,根據國家文物局的指示精神,經過短期準備,組成了古樓蘭遺址地區文物普查隊。普查隊在蘭州軍區第二測繪大隊和新疆通訊團的配合下,於4月11日從米蘭深入羅布荒漠至5月2日返回,在羅布泊荒漠調查22天,完成了預定任務。期間正值羅布泊地區的大風季節,平均每隔3-5日就刮一場大風,有時要持續兩、三天。
每遇颳風,天空沙塵瀰漫,加之飲水短缺,工作和生活條件極為艱苦,在此困難條件下,普查隊全體同志團結一心,經過艱苦努力,完成了文物普查和開闢由米蘭通往樓蘭古城的交通任務。
其中在樓蘭古城西南,考古隊員找到了“斯坦因編號”的LK(海頭古城)、LL等兩座古城。同時測繪了國內第一張兩座古城的地形圖,採集了一批珍貴文物的標本,填補了中國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樓蘭考古中的一項空白,為這次文物普查工作的一項重要成果。
請感受這來自1988.4.6-5.2日,為期22天的樓蘭古遺址區文物普查的考古往事——
行進在羅布泊,龜裂狀鹽殼地的考察車隊。
每隔一兩小時就要停車降溫,行進時速僅為2——3公里。
過鹽水河
過鹽殼地被損壞的車輛
樓蘭遺址區文物普查隊;
近景人像為樓蘭遺址區文物普查隊隊長伊第里斯·阿布都熱蘇勒(原全國人大代表,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 )
小憩
這種稍大的“雅丹”是隊員們難得的避暑午休場地
沙漠上的“惡鬼熱風“,有”遇者則皆死 ”的威名
“荒漠情”:一晚上的大風過後,早晨才入睡不久的隊員
省水絕招:荒沙洗碗既乾淨,又節水。
在荒漠22天不洗不漱,只用限量的飲用水
考古隊員堅持工作:
測繪“海頭”古城遺址圖 、整理採集文物
考察途中採集的玉斧(在博物館展出期間被盜)
與大本營保持通訊聯絡
“彈盡糧絕”——
伊第里斯隊長分配最後一壺水
(水裝在裝汽油的那種大鐵桶裡,最後倒出來時已成咖啡色)
看到勝利:“海頭”古城遺址
作者獲獎感言
32載彈指一揮間,今天我們回望1988年尋找樓蘭古城的那段歷史,雖然只有短短的22天,卻成為很多隊員共有的珍貴記憶。
當年由於大部分年輕隊員沒有野外生存經驗,不僅過早消耗完補給品,而且長途跋涉中體能下降無法完成預定行程。探險後期文物普查隊伍深處沙漠腹地,陷入缺水缺糧也沒有後勤支援的極度危險境地,危急關頭文物普查隊成立臨時黨支部,集中全部口糧和飲用水,按照極限分配原則儘量把消耗降到最低,帶領大家互為支援,晝夜不停行軍,憑藉頑強意志闖出了生命禁區。
羅布泊綿延千里,無人區背後向死而生的許多故事,被不同時期的鏡頭剪裁拼接出那個火紅年代的輪廓,我本人有幸親歷,見證新疆考古篳路藍縷的艱苦創業歷程,難忘困境之下隊員們同甘共苦的手足之情,卻也在青年歲月裡烙入了敬畏荒原的心底印記……
誠摯感謝各位專家評委以及考古攝影大賽主辦方,提供展示老一輩新疆考古人風采的業界平臺。擷英採華,以飧讀者。
稽核:李 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