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攝影>

作者 張國政

本集照片大部由攝影師王天才、孔濱提供,部分由木森、端明、國政等提供

21、張國政對天才攝影作品有感:

肩挎相機神洲行,

為尋美景起五更。

千里名山攝鏡下,

萬里海疆卷內融。

暈染大地花香馥,

光含樂鏡心底清。

調距有殊快門過,

獨舞天姿色彩濃。張國政對天才攝影作品有感:

肩挎相機神洲行,

為尋美景起五更。

千里名山攝鏡下,

萬里海疆卷內融。

暈染大地花香馥,

光含樂鏡心底清。

調距有殊快門過,

獨舞天姿色彩濃。張國政對天才攝影作品有感:

肩挎相機神洲行,

為尋美景起五更。

千里名山攝鏡下,

萬里海疆卷內融。

暈染大地花香馥,

光含樂鏡心底清。

調距有殊快門過,

獨舞天姿色彩濃。張國政對天才攝影作品有感:

肩挎相機神洲行,

為尋美景起五更。

千里名山攝鏡下,

萬里海疆卷內融。

暈染大地花香馥,

光含樂鏡心底清。

調距有殊快門過,

獨舞天姿色彩濃。

22、李旭光對長海畫作《母親》評語:

長海兄的母親詩與母親畫作,雙峰並峙,俱為尚品佳作。近年來,對母親的描繪,長海兄幾乎做了系統總結、精微的刻畫,和典型意義的概括:白髮,皺紋,深陷的眼,脫牙的腮,躬曲的腰,樹根樣蒼勁的手掌……這使我聯想到,母親與母愛,實際上是兩個不同的範疇。兒女是母親身上分出的肉,兒女則是母親模子複製出來的作品,身上流淌著的,是接續著母親的血液、脊髓、精魂。從唯物主義立場看,在肉體上兒女所獲得的恩惠是完全、徹底、無可改變的。而母愛,則是母親對子女獨特的心理,以及社會範疇的母愛。具體具象的母愛,會為了子女的生長而毫不保留、毫不猶豫地為其犧牲奉獻自己的一生和一切,不計較自己的得失與子女的回報。社會範疇的母愛,既是天下人母親之愛的總和,也是母親之於子女愛育精神的外溢。換言之,一位母親的愛,用作親友子女、社會職業所及嬰幼和不同族群、不同年齡組別,就成為母愛物件的擴散和母愛本身的昇華:“成胎坤宮累娘身,日夜奉乳知齒倫。結衣百納應寒暑,豆梁果蔬遞秋春。從軍涙送期子漢,病購春城即兒婚*。銅章初授慰慈母*,而今隔闊藐音訊!”《讀長海兄母親節詩畫憶母親》*七九年夏結婚前,母親抱病赴長春買衣料;*銅章,古代中下層品級官員綬印代稱。2019.5.11

23、李旭光為欒旭小區月季花攝影作品題:

欒旭老排長抓拍26號樓一單元門前的月季,白色,黃色,紅粉色……當這些帶著刺怒放的薔薇花,它們高貴典雅地入畫,就已經成為精緻的藝術小品,成為文化……記得明代一位詩人曾經寫道:“葉裡深藏雲外碧,枝頭常借日邊紅”一一當然是描寫紅月季。而月季又豈只是紅色?月季又作玫瑰,薔薇,俗稱刺瑰。東北常植於花盆,京、陝常植於庭院,還會在北京看到由這些月季花編織的綠籬。古代哲人善於格物,以求至知。我理解,月季花的秉賦值得人生借鑑,一則月來月去,花中有信、月裡可期,有君子守信之德,且穿透四季,適應春溫、暑熱、秋肅;再則花展嫵媚、刺備鋒機。花常開、刺護守,故爾少受傷害;還有,月季既以紅粉悅目,又以芳馨沁脾,花瓣重疊,層次分明。感謝老排長欒兄慧眼識珠,呈現給戰友們美麗的話題:“不擇四時南北中,花開月月展姣容。愛心篤定遺君子,芒刺在身備奸雄。悅目自有千般秀,沁脾當借萬里風。京華小試誇牛耳,烏衣巷裡呈芳兵”《題老排長欒旭兄月季花影作》

24、欒旭對國政《家鄉那片桑椹樹》評語

國政老弟:昨天認真拜讀你的《家鄉那片桑葚樹》好像把我們帶到了兒童時代,雖說那個年代很艱苦,但兒時的回憶很甜蜜,也有無限的樂趣。雖然我們都穿著帶補釘的衣服,穿著母親做的鞋子,下雨了,先把書包和鞋子用上衣包好,防止叫雨淋著。這兩樣東西是我們最重要的東西,書淋雨沒法用,鞋子是媽媽一針一針釘出來的,淋雨怕變形不好穿和不扛穿了。我小時候總約幾個要好的同學去野地裡採野杏吃,酸酸的,還得拿回家一些給弟弟妹妹們吃。看他們吃,邊看心裡才有滿足感,才覺著自己是個哥哥,好象比弟弟和妹妹大了很多。國政老弟:謝謝你的文章。回想童年很美很美!

25、旭光為長海《蘇軾》畫像評語

長海兄為蘇軾所造像極好!蘇軾謫貶黃州,是他由廟堂之高,到江湖之遠的重要人生轉折。其間,蘇軾創作了名垂千古的三詠赤壁,即,前後《赤壁賦》和《赤壁懷古》。當是時,因薪俸不濟,衣食不接,一位窮書生買下一處廢舊營地(東坡),送給蘇軾作口糧田耕種,“東坡”遂因以得名。還有“雪堂”等,其實就是一介草堂。東坡洞悉人生,飽嘗滄桑的經歷,我們在長海兄的造像上清晰可見。還有東坡被自嘲為“壓扁蛤蟆體”的天下第三行書《寒食帖》,也鑲嵌在長海兄的造像之左,匠心獨運之外,看到了長海兄對蘇軾的書法,亦有深入研究,可贊,可贊:“一去黃州江湖遠,成就東坡千古賢。可知文章忌順達,鬱結凝就不朽篇!《賞長海兄為東坡造像有感》2019.5.18日

26、長海回覆旭光點評:

旭光對拙作的解讀讓我更深的瞭解了東坡。畫人難,畫古人更難,畫有名氣的古人尤其難。旭光的:“可知文章忌順達,鬱結凝就不朽篇”。堪稱經典。即是對蘇軾的總結。也是旭光自己為文,從政的小結。好好學習收藏了。以一顆虔誠的心和古人對話。力爭還原東坡的心境。是自己的願望。但是這個要求又太難了。好在有戰友們的鼓勵和支援。繼續努力吧。謝謝旭光的推介和妙詩解讀。[抱拳][抱拳][抱拳]

27、張國政對司端明美篇作品評語

28、李旭光對司端明《江南問茶》評語

端明江南問茶,一路拾珍集萃,帶回好文章。我覺得,就生活本身而言,這種奢侈、貴族氣質,足以壓倒市井俗風,儘管不是社會調查,作為主題遊,是綽綽有餘。非常難得。人生其實就是學習的過程,技不壓身。懂得茶道,亦可品出人生三味。其次,作為散文和逰記,常失之於散漫,不能突出主題,缺少深入挖掘。為什麼?或是調查功力不濟,或是思慮層次欠深。而呈現我們面前的這篇江南茶,集採茶,製茶,品茶,思茶於一身,故事有頭有尾,具有完整性。從結構而言,品分紅綠,地別嶺湖,採擇節令,制有熟生,論有聞呷等,更有茶蘊情思,茶系衣食,各種人間煙火,俱入囊中!幾於專業,躋身殿堂的好文章!

29、李旭光讀司端明作品(一)評語:

“慢下來才能品味生活,靜下來方可傾聽心聲”。說的真好!今早撂下家務慢慢欣賞端明的江南四月旅行散記(一),為作家的觀點所傾倒。大水漫灌,是一種氣勢,涓滴入土,更是一種境界。旅行者步履難免舍行色匆匆,如何能放慢腳步,文火慢攻?時間成本,主題策劃,案頭功夫,旅友同道……凡此種種,不一而足。我覺得仍然會基於脫俗的心性。心遠地自偏,心淨方篤初!淨化時間,也才能最終融化到時間裡。旅遊當然會是一種修行,但畢竟旅遊不是社會調查。儘管差異文化(如地域)會產生誘惑,也絕對不能摻雜任何功利思想。所以,所謂看全,看透,惟求心眼澈底;所謂有悟,亨受,只能思慮至邊:“江湖放舟帆棹遠,銅章欲解天地寬。人生適意無南北,何須羈旅誤林泉?《讀司端明方家四月江南遊記有感》

30、李旭光讀端明作品(二)有感

端明被民宿撞了腰,心疼;業界被民宿擊一掌,猛悟!以消費者之身、為出發點來體驗和關注民宿,洋洋灑灑一篇弘論,娓娓細說,小院庭舍,著實美不勝收。一路採風,各地民俗盡入眼底。我覺得,民宿的優勢,在於價格低廉,經營方式靈活,突出地城特色、經營個性,易於在比較和競爭中加速服務創新,有一定自我服務和參與服務空間,凸顯家居情調,更適合低收入、中老年群體和中長期居住人群,是介於酒店賓館和租房之間的一種結構性補償,是文中所謂提升空間極大的一種經營模式,對賓館酒店也構成一定良性競爭。端明的旅途三章提示我們,在旅遊中不僅可以悅目賞心,亦可兼收攝影、詩文,而且後者更具文化價值。絕非摟草打兔子一一帶燒的。我們不妨設想,如果當年唐宋間的大文豪(也是官吏)李、杜、蘇、黃如果單只是滿足於自身的旅行和遊歷,如果不把自己的感觸見諸於筆端,人世間就缺少了他們千百年來詩詞歌賦的滋養。所以,當我們有機會徜徉祖國山水之間,不妨懷兼濟天下之心,藉文學以抒胸臆,把目力所及,心繫所由,化於文章,寄予親友:“萬卷書繼萬里路,君子所益非所獨。端明四月江南雨,薰風送暖入屠蘇。《讀端明江南四月(二)有感》|

31、李旭光對端明《景德鎮瓷都作品》評語:

景德鎮的老窖、國企和市場,綿延至今,已成中華文化千年蟬變三個發展階段的縮影。老窖,作坊,遠古的工場,代表著傳統陶瓷文明的高度,以及農耕文化的背景;大工廠與國有經濟,使人聯想到計劃體制,短缺時代,閉關鎖國,以及夜不閉戶的雷鋒焦裕祿時代,和新中國發展工業文明的起點;民營經濟主體的勃興,伴隨著改革開放,城市化,知識經濟,市場化,和撲面而來的一整個後工業文明。端明呈現出的千年瓷都,正在經歷的,應該就是這樣的變化。景德鎮就是這樣,它是江西的、中華的,更是世界的、人類的。現在,羽化的景德鎮,也許還沒有完成破繭。它必然要經歷來自世界各種文明的競爭,經歷後工業文明的焠火,經歷資訊科技和知識經濟的嫁接改造,但有著王者基因,帝都氣象,四海之志的景德鎮,終究會鳳凰涅槃,鯤鵬浮雲,翱翔五洲!這大概就是端明此文的拳拳之心吧:“美器成文驚五洲,千年瓷都冠‘絲綢’*。羽化活力在生民,改革開放濟方舟!”《讀端明景德鎮紀遊》*古絲綢之路的主打商品,不外絲綢、陶瓷、茶葉。

32、旭光對端明《宏村遊記》作品評語:

以美來作為主題貫穿,宏村的五美,其實都是在彰顯地域之美,時代之美,政策之美,管理之美。概言之,一方人文之萃!端明的宏村,重要的是圖文並茂。在讀圖時代,基本要求是拍攝和後期製作美圖。但糖水片人皆有之;人云亦云大路貨比比皆是。關鍵在於個性視角,獨特的觀察,深度解讀,系統與系列呈現。我認為,端明做得都好。文章亦如此。有根的文章,既要基於生活,更要發現其特色,概括其本質,緊緊抓住不敢,系統加以闡述。一一這些,端明作的也很好。僅就管理而言,如果沒有千百年基業和傳統,村裡財務公開是不會把真東西拿出來的。從端明的小黑板粉筆字照片中,我們在宏村,至少可以判斷,村和鎮兩級組織是堅強有力的堅定基石。一方穩定發展傳承中,這兩級組織一定會是“旗幟”,更會是“守夜人”*。這也許是端明散文創作的一個特點:心繫蒼生!“馬牆溪巷靚水鄉,勤儉耕讀傳家榜。文明表裡宜小住,陶令不須問漁郎!*《有感於端明的宏村逰紀》※西方對公共管理的守夜人理論,本質上應該是闡述二者之間的主僕關係,而非侷限於方法論。*陶淵明辭官縣令,有《桃花源記》。2019.5.23

33、端明回覆旭光的評語:

李旭光老哥如此一番的高評,受之有愧了。原本也沒想那麼多,無非就是讓閒玩有了點方向和主題。學習的過程也是個享受的過程,捋直了幾個問號,心裡踏實,也沒枉負了一程山水。

34、張國政讀《旭光點評端明五個美篇》有感:

旭光微評端明篇,

江南之行概論全。

華夏民族淵源史,

精華根系自民間。

香茶古巷陶瓷美,

絲綢路遙文明傳。

吾輩更應多承繼,

造福環宇存芳間。

張國政2019.5.25日

35、李旭光對長海《梅妻鶴子》作品獲獎評語

恭賀長海兄大作《梅妻鶴子》殿堂折桂!這幅畫作佈局巧妙,林和靖道骨仙風,痴梅如妻,撫鶴近子,全無市井器象:“梅妻鶴子欲超塵,孤獨本為情致深。人間煙火難脫俗,平生最愛在山林!《有感於長海兄<梅妻鶴子>大作登堂折桂》

36、李旭光為劉鐵軍《姥姥家的大醬》一文評語:

《姥姥家的大醬》,一篇千字左右的短文,寫出了姥姥的鬢絲,母親的味道,兒時的記憶。不禁使人想起東北松花江畔,想起那綠油油的豆秧,黃橙橙的大豆,扎手的豆夾,在場院上被滾子壓得戀戀乎乎的豆秸……松花江大平原豐饒的黑土地,盛產大豆高粱,支撐著千家萬戶的大醬缸。烀豆子,摔醬塊子,掛房梁屋簷發酵,下醬,打耙……幾乎每家每戶都熟悉的工藝;醬瓜蛋兒,醬黃瓜,醬疙瘩,五花八門的衍生品,一碟一碗地擺滿小炕桌。一盤子大醬,給短缺時代平添了多少滋味!鐵軍的大醬,與糊窗縫一樣,在於睹物思人,抑或是以史鑑今,告訴人們不要忘記過去,進而備加珍惜今天的改革、發展成果。也許,要對逝去的歲月加以剝離:既要備加珍視傳統,又永遠都不要倒退回閉關鎖國的年代!讀鐵軍的散文,總會使人情不自禁地反覆咀嚼、回味、思索……:“少年滋味姥家醬,一夜追憶到松江。簷下酵塊鍋裡豆,至今母親留餘香!《讀鐵軍<姥姥家的大醬>》2019.5.29

37、張國政對鐵軍《姥姥家的大醬》評語

鐵軍《姥姥家的大醬》寫的非常好!主題分明,即寫出了咱東北地區製作大醬的整個工藝流程,又體現出了鄉俗鄉風。把人們帶到了那個年代的思鄉之情,讓人想起了純樸的,純正的家鄉的味道,姥姥的味道。我喜歡這樣的文章,讀後讓人回味無窮。今天郭彥生老哥還在表揚你,說你在訓練隊時就是一個才子。好文章,我收藏了。2019.5.28

38、張國政回覆李旭光評語

李旭光 ,那時侯幾乎家家窗前都有一個大醬缸,在醬缸裡在放些芥萊旮,淹好後紅裡透明,切成絲或片,不用放油炒都香鹹可口,就新玉米麵大餅子吃真香呀!小時候一要下雨之前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趕快往家跑,蓋醬缸,如果讓雨淋了就生蛆了。但醬缸裡有蛆也屬正常,井裡的蛤蟆醬裡的蛆,米里的蟲子不稀奇嗎。哈哈哈!2019.5.19

39、張國政對旭光舊作《吳牛畏月》評語:

旭光弟的舊作《吳牛畏月》寫的非常好!雖說至今發表已有十多年的時間,但仍適用於當今。改革開放必須大膽前行,畏首畏尾成不了大事,只有勇於進取,在前進中取得經驗,發現問題,改正錯誤才是唯一可行的中華奮起之路。旭光弟今用自已的書法把自己的佳作書寫下來,真是一舉雙豐,可賀可贊!

揮毫自有明論拋,

清風出袖燕飛高。

無聲之波驚日月,

書文佳作耐推敲。

《讀旭光<吳牛畏月>書法佳文有感》

40、王長海贊旭光書法作品:

楷書基礎已夯牢,臨創隨意韻高標。

沒有數年滴水功,哪有墨香萬里飄。

幾天來,欣賞旭光老戰友用工穩的楷書書寫自己的散文隨筆。其創作能力已躋身當代書家高手行列。可喜可賀。

41、李旭光回覆長海:

謝謝長海兄推介!還寫了那麼好的詩。其實,我的書法,還在學習階段。這幾天連續發的幾幅書作,都是錄舊作,而且,除《盂方.盂圓》外,又都是第一次寫,幾於創作。這也是我去冬以來廣州小住期間最集中的嘗試書法創作,其實又源於你的啟發提示。自己雖然時常想做這件事,卻一直缺少勇氣和功底而沒有做。現在雖然做了嘗試,問題不少是肯定的。還望老朋友多多指教!

42張國政對旭光《從軍之夜》評語:

旭光的美篇《從軍之夜》,看後讓人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作為同一車皮從松嫩平原入伍的戰友,旭光弟在文中所回憶敘述的當兵前夜的往事,就像描述我本人的故事一樣,因為那個年代各家各戶的生活狀況,人們的意識觀念基本相同,是那樣的單純和高度統一。往事值得回憶,歷史更不應被忘懷。好美篇,珍品收藏了。

43、司端明對旭光《從軍之夜》評語:

李旭光 友, 對《從軍之夜》一文,開始並未引起重視,在手指的撥屏之間就翻過了。是看了國政大哥的讀後感,才又回過頭去重新開啟細看。

第一幅照片的入伍通知書,一下子就拽住了眼球。那樣式,那內容,那句式,雖然透著文革的荒唐和年代的荒誕,但民轉兵歷史見證的法律依據的莊嚴,人生路上重大轉折關口裡程碑般的標誌意義,還是讓人覺得十分親切和珍貴。

細看下去,家中佈局細節的熟悉,彷彿就是曾經的左鄰右舍。戴著坦克工作帽的大頭像,彷彿就是無數個坦克團小新兵的標準照。學毛選照片的擺拍,則是特定年代的"法定"政治造型。

襯衫左兜的三十元錢,鉅款啊!

殺豬那段,在程式上,別的步驟與我小時見到的都一樣,只是"吹氣"環節略有不同。可能是各地習俗不一樣,記得黑龍江我老家那邊殺豬時,當在後腿用刀切開一個口子後,吹氣之前,要先用一根手指粗細的鐵棍(我們那叫“挺子")順著那個切口插進去,在豬皮與脂肪之間,向豬身上的各個方向捅幾下,以便"開啟氣道",使下一步的吹氣能省點力,並且能讓豬身儘快鼓起來。

拉練途中在宿營地,連隊殺了一口720斤的大豬那段,有點沒看明白,是不是宿營地離連隊駐地較近,專門派車把連隊養的豬送到宿營地的啊?

美篇中的生活細節寫得太細膩太真實,讓人止不住就跟進去了。

44、劉鐵軍對旭光《從軍之夜》評語:

旭光以豐富細膩的情感和純熟敘述了《從軍之夜》,一下子把我帶回到50年前。從炕頭上弟弟妹妹的棉褲、棉襖和鞋墊,到壓滿了煤的若明若暗的爐火;從爐蓋上發出燒焦的土豆片和玉米味兒,到炕頭上爸爸媽媽為參軍後如何生活成長,而特意壓低的聲音;清晨裡前郭縣紅旗街電影院,雪地裡的火車站,留下了親人們的一行行眼淚,和一排排深深的腳印,都讓我記憶猶新,歷歷在目……

人的一生總會有許多經歷,我曾經想過,只要給我一段美好的回憶也就足夠了,哪怕只有一天,一個晚上,也就應該知足了。很多的願望,我想要的,上蒼都給了,我有的很快,有的很慢,我都一一的接到了,而對青春的渴望,對生命的起點,好像一直沒有領悟,在我許多年以後,重讀《從軍之夜》,好像走著走著,回頭一看,似乎什麼都已經過去了,可我卻感覺到了什麼,心裡猛然警醒:原來,這就是青春!

好像有一種聲音在悄悄的告訴我一樣,我無法把握住那些失去的光陰,而那些被我已經忘記了雖然很遠,已經看不見的時光,可每當我回憶起她的時候,卻總會保留著她的清純和潔白,對我展現出一種永不改變和永遠無法觸及的美麗……

45、張國政回覆司端明:

司端明 ,說的對,殺豬那段細節咱東三省基本都一樣,吹氣時是在後腿腳脖子上端開個口,用通條(也叫豬挺子)在豬皮與肉的脂肪層間四周捅幾下,然後吹氣,吹氣時還需有一人在豬身上敲打,這樣鼓起後才好退毛。另外,放血時也是個細節,血接到盆裡後要邊放邊用高糧杆子攪,否則一涼凝成血塊就沒法灌血腸了。灌血腸可是個技術活,老了嫩了都不行。

46、劉鐵軍讀後感評

讀國政兄《姥姥家屋頂上的那個小筐》有感

看了國政的這篇散文,《姥姥家屋頂上的那個小筐》,久久不能平靜。國政講述了一個久遠的故事,一個令人難忘又溫暖的故事,它記錄了那些曾經陪伴在我們身邊,溫暖過我們,呵護過我們的親人,也表達了國政對親人們的無窮無盡的牽掛。

我十分欣賞國政的寫作風格,也許是出於個人的偏好,我喜歡那些憶人說事的作品,寫有趣的人,難忘的事,熟悉的地方,自然順暢,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如文章裡寫到的,“從屋頂上天棚的一個檁子上釘根洋丁,扯下一根繩,用樹杈做窗掛鉤”和用江通裡的柳條編成的年久發黃的“白寶筐”以及,筐裡”從來沒有斷過的好吃的東西”直到探索那隻“神秘的筐”被姥姥發現的狼狽模樣……。生動有趣,親切會心。

能體會到國政寫童年,寫家鄉,寫生活,有一種全身心投入其中的感覺,所有的情感從故事中不知不覺的長出來,又悄悄地藏隱藏在人與事的背後。國政回望自己的人生歷程,在我眼前裡看到的是中國東北農村的歷史畫卷和民俗風情,講述的是對親情友情的眷戀不捨,情在敘中,敘在情裡,個人的情懷流淌在大家的情感裡,這才是一種昇華。

我看國政的散文,平實,濃情,也許是年紀大的原因,我越來越喜歡平淡有回味的敘述方式,寓意是否深遠,暫且不論,起碼看著舒服。我理解的是最恰當的表達思想感情的細節和情緒,顯現最難忘的那一個,這一刻。也更讓我感受到,國政的歲月感和厚重感。

期待著,能看到國政更多的好作品。

47、司端明有感評

張國政 關於姥姥的小筐的美篇寫得真好!親切,樸實,感人!

一個小小的柳條編的筐,裝滿了姥姥的疼愛,裝滿了童年的快樂和回憶。

你用這個美篇,又在記憶的世界中將那個小筐撫摸了多遍,又將小筐中的香甜回味了多遍,又將姥姥的疼愛重溫了多遍。

相信天下的每一個姥姥都有這樣一個小筐,相信每一個小筐裡,都有無數個這樣的甜蜜故事。

48、 司端明為集結號評語:

王文斌 、張國政 、李旭光 ,感覺咱們的集結號,老團長張政委劉副團長等老首長,就是這條大船的老船長、大副和舵手。文斌大哥則象是一個大內總管,早出操晚點名的,操心備至。每天線上近二十小時,為群理政,為“號"扛鼎。國政大哥則象是文化總監,或揮筆操機,作品連連,或串聯組合穿針引線,讓集結號文武並進,花開朵朵。而以旭光、慶維、馬俊等老大哥,我的老連長王鳳華等為代表的一批戰將,以德羽孔濱等老哥們為代表的一大批骨幹,以眾多老領導老戰友為中堅的基礎陣營,時有重磅作品震屏而出,時有眾星捧月的凝心聚力。讓咱們的集結號一路高歌奏凱,一路熱氣騰騰。要文化有厚重底蘊,要氛圍有熱鬧熱烈,要感情有血脈相依,要氣勢有氣貫古今。

此等好群,根生寬甸,枝蔓中華,雖退出軍旅,人生依舊豪邁;

這般歲月,情繫快樂,焦聚健康,且揮手夕陽,晚年何須輝煌。

49、欒旭對春先小影片有感

孫老兄發的影片,日本學生都整齊一致等飛機看書,而不是向我們地鐵上,公交車上,馬路上全都是不分男女老少,全都玩手機,什麼都不顧,就是玩手機,什麼尊老愛老,全都不顧,全都進入手機裡。想一想我自己,當兵前,從十歲左右。就到處借書看。那時家裡的行經濟條件不行,不可能花錢買書。只能到處借書看。為了借書給人家擔水。給人家義工打柴。借來的書用廢報紙包好。怕給損壞弄髒。那時農村沒有電燈。只靠自己做一個小煤油燈。看書困了。把棉被都燒著了,看紅樓夢兩邊,就招集一些小孩給他們講。在生產隊大草垛上。可能我講的不夠生動。有一位睡著了。從草垛上滾了下去。摔壞了腳,我還帶他去衛生所看腳。花了好幾角錢。後來我媽堅決不讓我給小夥伴們講書。長大一點,就到縣城去租書看。什麼響馬傳,三俠五儀。三國,西遊記,隋唐演義。手裡拿著字典。邊看邊查生字。把生字講到一個夲子上,反覆念。連著念幾天,吃飯時也念,與書離不開了。成了書迷。後來14歲父親過世了,我I4歲下生產隊幹活。為了養家。吃盡了苦頭。在累也看書,全村有書的人家都借到了。還是到縣卜,,,

50、欒旭回覆張國政:

國政老弟:昨天見一位兄長髮的日本學生都整齊坐在機場地上看書,一下子鉤啟我對看書的體會。看來國政老弟與我的心是通達地。人生難得知幾,在集結網上,有旭光,文斌,常友,長海,海興這麼多知幾,人生知足了。多謝文斌建了集結號。在這個網裡增加了生活樂趣。老了,又能學到很多新知識。既能學到新知識,又有生活樂趣。真的對我們這個年歲的人太重要了。快樂是健康基礎。只有快樂才與人健康有關係。謝謝網上的戰友同志們。向您們致敬!!!

作者張國政

祖籍河北,生於吉林松原,軍人出身。從軍二十八年,在基層連隊當過坦克駕駛員,給養員、事務長、排長兼技師、連隊付、政治指導員。在團至軍各級裝備技術指揮機關任職多年。後轉業到地方金融系統工作直至退休。

興趣廣泛,尤愛好文學作品和野外垂釣。在部隊期間撰寫的《關於野戰條件下坦克搶救搶修》的技術保障論文,曾獲全軍和軍區優秀論文獎。

10
  • 會議活動拍攝丨拍前做攻略,成功率翻倍
  • 18幅暗藏玄機的“普通”照片,大多數人,第一眼都會看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