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你欣賞一張旅順的老照片
這張老照片底下的文字註釋的大致意思是:旅順衛戍病院,原支那軍兵營遠望。我們先從遠處的門樓說起,那就是明代洪武年間修建的旅順北城。
據《大連通史》(古代卷)記載: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年)七月,定遼都衛都指揮使葉旺、馬雲二將率大軍在獅子口登陸後,改獅子口為旅順口,當即命軍士“樹木為柵”,修成一座木柵城,留守旅順,此即旅順北城。洪武二十年(1387年),為防倭寇侵掠金州沿海,明廷決定加強旅順一帶海防,即將金州衛中左千戶所調往旅順駐守……永樂十年(1412年)由金州衛指揮使徐剛主持,將木柵城改築為磚城。新築就的旅順北城,周長一里一百八十步,護城河深一丈二尺。磚城南北各有一座城門:南曰“靖海”,北曰“威武”……這座城在康熙年間重修,清末用作宋慶的兵營。明代北城的位置就是九三小學校園。
我們再來看看照片中的幾座老房子,其中右邊那一處房子門前高懸著一塊白帆布,上面的文字看不清楚,很可能是寫著旅順衛戍病院字樣。當年李鴻章建的清軍醫院是在白玉山下二所那個地方,不知為什麼日軍還要在河邊佔用民房做醫院。
這張圖片不僅讓我們看到旅順城的建築和地勢地貌,而且看到了百年前城裡的農民用牛車拉玉米秸子的場景。那兩個人帶著舊氈帽,留著長辮子,身穿大棉襖,捆著布帶,大襠棉褲扎著腿,腳穿烏拉鞋,就是那個年代成年人冬季服飾的標配。車上拉的東西並不多,經過一道小河,老牛使出全身的力氣在爬坡。最開眼見的是那個只有三根粗壯木質“輻條”的鐵甲車軲轆,這是我第一次見到的這種造型的"輪胎"。
熟悉旅順的朋友,以明代北城作為參照物,你能準確判斷出牛車所在的位置是旅順現在的什麼地方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