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江蘇省南京市秦淮區中華門外的金陵兵工廠舊址。(李倫 攝影)
金陵兵工廠以“卍”字為廠徽。(李倫 攝影)
新金陵48景——金陵兵工。(李倫 攝影)
金陵兵工廠仿製德國造的二四式馬克沁重機槍。(李倫 攝影)
金陵兵工廠生產仿製7.65mm白朗寧手槍。(李倫 攝影)
園區內槍口被打結的手槍雕塑,正義的劍是為保衛和平。(李倫 攝影)
金陵兵工廠舊址位於江蘇省南京市秦淮區中華門街道雨花路社群,保護範圍面積118900 平方米,現存狀況完好,免費開放。2007年,金陵兵工廠舊址被打造成“1865創意產業園”,接待八方遊客。2018年11月,被列入第二批國家工業遺產名錄。
金陵兵工廠最初名為金陵機器製造局,誕生於清同治四年(1865),由兩江總督李鴻章籌建,生產先進的軍用槍炮。1929年6月,金陵機器製造局改稱金陵兵工廠,李承幹任廠長。金陵兵工廠,主要產品有馬克沁重機槍、迫擊炮,以及炮彈、槍彈等。1937年7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金陵兵工廠西遷重慶,改稱第二十一兵工廠。從1929年到1937年,金陵廠累計生產二四式重機槍3500餘挺。1913年,金陵兵工廠首先開始生產仿製7.65mm白朗寧手槍。搬去重慶之後,在21兵工廠期間生產了7.92mm二四式步槍(中正式)。
21兵工廠製造的槍支在抗日戰爭中被廣泛使用。抗戰爆發後,在復工的1938年,產量即達到了每年1060挺,是1929年時的近10倍。從1938年到1945年抗戰結束,21兵工廠盡一切力量,保證了重機槍的生產數量,最高時年產量達到3000多挺。
二四式馬克沁重機槍,金陵兵工廠以德國造7.92mm 08式馬克沁重機槍為藍本仿製而成的。因為是民國24年仿製成功,定為“二四式”。戰場上,二四式馬克沁重機槍,曾令無數日軍為之聞風喪膽。在“淞滬戰役”中,日軍常常呼叫戰車防禦炮來對付中國軍隊的重機槍。在抗日戰爭期間的戰鬥中,重機槍是中國軍隊最需要保護的武器。一旦部隊撤退,重機槍小組總是重點照顧物件,給他們提供額外的運輸兵、騾馬,甚至汽車。
抗戰期間,金陵兵工廠共生產了馬克沁重機槍18068挺;捷克式輕槍機10151挺;步槍293364支;82迫擊炮7611門;82迫擊炮彈321萬顆;82黃磷彈17萬顆;黃磷手榴彈31萬顆;炸藥包206萬個等。
金陵兵工廠以“卍”字為廠徽,不明就理的人常將它與納粹黨的黨徽混為一談。除了方向不同之外,卍字元號最初出現於印度、波斯、希臘等國,作為古代的一種符咒、護符標誌,意思是陽光或火。後為印度佛教採用,是為了讚美釋迦牟尼具有最無量的美德。是佛教的圖樣。卍字一般中國人稱為萬字,和納粹黨毫無關聯。唐代武則天長壽二年(公元693年)規定“卍”字讀作“萬”。
李承幹(1888年—1959年),湖南省長沙人,中國現代史上著名愛國兵工企業家。早年赴日入東京大學電器機械科學習,1917年學成回國。1927年到南京任金陵兵工廠廠長。自“九.一八”事變後至整個抗日戰爭期間,李承幹把他所領導的金陵兵工廠——二十一兵工廠,建設成為當時中國規模最大的兵工廠。他未上過一天戰場,未打死過一個鬼子,卻被稱為國寶級抗日功勳,對國家的貢獻是無法估量的。
“戰以止戰,兵以弭兵,正義的劍是為保衛和平。”這首由郭沫若填詞、賀綠汀譜曲的《21兵工廠廠歌》,它仍能讓我們回想起那段戰火硝煙的歲月,感受到兵工前輩們“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愛國情懷和英雄氣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