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沒買過人類光學精華50 1.8,大概是因為多數 1.4的標頭也不是太貴。
蔡司Otus55或尼康58G不算,佳能50 1.2L之類的也不算。
前文回顧傳送門:
我用過的幾個標頭:
蔡司1.4 50ZF
尼康DX 35 1.8G
尼康 50 1.4G
尼康50 1.4D
適馬 50 1.4art
尼康55 F3.5auto 微距
1. 蔡司1.4 50ZF這個在第10篇D40時說過了,我的第一個標頭,手動的,但過了下大光圈的癮。
是一代的,一代貌似意思是,相當於AIS頭,沒電子觸點,需要機身有光圈耦合杆,才能使用A檔,否則只能用M檔。
二代zf.2在啥機身上都能用各測光檔位,應該畫質是一樣的,至於鍍膜改進,只是傳聞。
我大概2008年初買的新貨大概四幾百,現在二手價格不一,低的好像便宜多。
不過除非就是喜歡玩或者習慣了,不推薦這種手動頭了。
而德系的手動標頭種類多了去了,建議淘來轉接就是了。
好像是一代有尼康老鏡頭的那種“兔子耳朵”,二代沒有。
這個系列也就是蔡司把以前的幾款鏡頭給做成了各家卡口,不需要轉接了。
尼康是ZF,佳能ZE,賓得ZK,ZS是M42口,ZA是索尼α口。
據說還有ZV哈蘇口和ZM徠卡M口?
大概是有這麼幾款:
Distagon T* 2.8/15、Distagon T* 3.5/18、Distagon T* 2.8/21 、Distagon T* 2/25、Distagon T* 2.8/25、Distagon T* 2/28、Distagon T* 1.4/35、Distagon T* 2/35、Planar T* 1.4/50、Planar T* 1.4/85、Apo Sonnar T* 2/135、Makro-Planar T* 2/50、Makro-Planar T* 2/100。
T*是蔡司引以為傲的T鍍膜。
廣角比較多,我那個50大概是其中非常普通的了。
讓我印象較深的是2/100那款,135畫幅的頭子裡,好像到現在,至少在當時,還是光圈最大的微距頭。
各方面評價都非常棒。
而且你看尼康後來出105 1.4E之前,100mm焦段的頭光圈最大也就是105 F2之類的作為人像頭,那麼蔡司這款也可做人像頭。
比別的百微之類兼職人像要好,不僅是光圈也包括色彩、焦外什麼的。
但仍然得手動。因為蔡司和索尼的深入合作,這Z什麼的系列,只有ZA才能在索尼α口機器上自動對焦。
2.尼康DX 35 1.8G後來用尼康半幅35 1.8G,還進進出出了三四個,這個頭等效全幅52.5mm,在半幅相機上算標頭了,只是透視還是35的。
好歹是G頭在當時較新,那時用的機器畫素也不高,覺得還行。
至於對焦速度我也不是很敏感,也不能全怪鏡頭,我的機身也慢啊。
拿它代替之前那個,手感和做工是差了不止一個檔次,但它實用便宜啊。
當時新的一千二三百,現在一千左右。
這個頭比起後來那些4G頭定焦出來得比較早,大概2008年初?
尼康之前自動對焦的是35 2.0D,口碑不錯但很老了。
而後來的全幅的35 1.8G三千出頭。
它還有個好就是在全幅上的暗角程度挺有限,可湊合當全幅頭用。
如圖,35 1.8G DX配F80D膠片機
35 1.8G DX配F80D膠片機
用它主要配我的D40和D7000,但好像沒用它拍出過想發的照片,前面有發過一點,不想再找。
3.尼康 50 1.4G全幅的,剛上市不久就買了,種種原因沒多久就出了,慚愧。
好像那時三千多現在兩千多。
是個很實惠的頭,其實比起那個貴的1.4G定素質沒差多少,畢竟標頭。
我用得少印象不深,後來朋友入了個,試了一下,全開光圈也沒我想像得差,比50 1.4D全開強太多了。
只是標頭通常畸變控制不會好,它在當中這方面算差的,不過人們對標頭抗畸變要求本來就不高。
這張應該是D60配50 1.4G
上一代50 1.4D結構6組7片,重230g,口徑52mm,而這個7組8片,280g,口徑58mm。
最近對焦距離都是0.45M。
光圈葉片從7片變成了9片。
提升了畫質,我覺得主要是大光圈畫質、抗色散紫邊什麼的,收了光圈都很銳。
在此基本上它也沒變重太多,主要是之前那個D頭偏小吧。
4. 50 1.4D這是本篇的一個重點。
我用的多的,就兩個標頭,50 1.4D是其一。
居然把50G出了,小几年後的2012年秋入這個95年的老款,大概一千幾百的二手,現在更便宜了。
第一個對焦有些問題又找老闆換了一支。
好像我買二手要麼網上要麼實體店,早期還在本地論壇。
現在本地論壇那個據說早期比肩天涯的西祠衚衕不行了,越來越不行了,連天涯也不行了。
實體店我也懶得去了,基本就在網上了。
而身邊朋友偶爾要出器材,哪有那麼巧是我想要的。
感覺和35D 85D之類長得差不多,就是形狀不同,這些老D頭挺有尼康老粉絲喜歡的黑硬的男人味。
老頭有那個光圈環,在自動檔時得調到最小,然後為防誤動還有個鎖定鈕。
前篇還提到,手柄一體化的頂級機配上這個小鏡頭,造型還挺有意思的。
而在寫文時還翻到佳能頂級機配40 2.8餅乾頭,那就誇張了:
曾給50D頭配過遮光罩,老頭子是螺口的,罩子要轉幾圈才能上去,還不能倒扣。
後來再不對這類頭用罩了。
而對現代卡口遮光罩我的習慣大多是用,偶爾不用,但忍受不了倒扣的感覺,在這方面有點強迫症。
這個頭子基本就是配D3用,雖然都是老東西但很順手,沒有實時手動對焦這點也無所謂。
後來有時配D600。
我試圖找出當時F1.4、1.6拍的片,但不好找,被我刪得差不多了。
要麼就是光線很暗時不得已,故有的快門速度也不足或ISO太高……
這張修過的,但是是百分百裁切。
D3,ISO1600,F1.6,1/80s。
肉是肉了點,但對於拍妹,現在看,似乎也能接受了。
這也許是因為真正肉得不能看的其它片沒能找出來……
修過的。
D3,ISO200,F1.6,1/640s。
百分百裁切後
這張莫名的比較清楚
修過的。
D3,ISO4000,F1.4,1/40s。
原片的百分百裁切
奇怪,總比我記憶中的成像要結實一點……
不過人們對這頭的評價基本也都是全開肉,而那個人精50 1.8也是,佳能的也是……
以前朋友曾經抱怨過佳能那個50 1.4要收好多光圈,我跟他說我的這個50D,收到2.2就很銳了。
而我平時用它大概放在F2,再根據需要調。
提一下85 1.4D。
以前以為這頭也和50 1.4D差不多,全開不行。
試過一下朋友的,挺好呀……
至少中心銳,和50根本不是一回事。
後來的85 1.4G那主要是增強了邊緣畫質,然後作為新頭那些紫邊色散控制變好吧。
人像頭重要的不在邊緣。
所以覺得85 1.4D挺值得推薦的,當年有人發了名貼,叫什麼是起點也是終點……
現在它二手才三千多甚至三千小几百,也只有二手了。
它也是皺紋漆,不過它不長的鏡身上,粗粗的對焦環,又是手/自對焦鎖環,又是光圈環,又是對焦距離視窗的,在皺紋漆裡算不上太好看的。
繼續上50 1.4D的片
機身尼康瑪特FTN,膠捲柯達Ektar 100,第一張還是用哈蘇掃的,還原不錯,雖然我調過,也很清淡。
但第二張的色彩挺討喜(好吧,原片只是還不錯,大概是我調得不錯)。
這是張原片,雖然我一開始就接單,但許多片子留了下來,無法不追求功利,但也要有回憶。
不過這張是18-35D拍的了。
50 1.4D配D600
男子這張是當時的員工拍的,但是說身體不舒服,下午外景還是由我來。
年輕人要保重身體啊~
我真搞不懂,琴棋書畫拍了那麼多,許多朋友還是喜歡2014年的這組,是因為妹子嗎?
這妹子那組自己最喜歡的反倒是完成任務後抓拍的這張,糊了,加了很多銳,但那已經不重要了。
2015.1.21適馬4480,另有郵費20 現在只要三千出頭 。
我的幹侄女,整組最喜歡她吃東西的一張,但總是選那個發,換別的。
第一屆的西塘漢服文化周。那次用更多的是300 F4,但50也有一些。
有些事情越來越精緻,但越早的感覺越……怎麼說好呢
那陣子拍荷花更是340為主,但我也喜歡這個50 拍的
下圖是個普通的原片,就是覺得它能說明這機這頭,一切正常,色溫暖了點,很好調。
現在突然覺得,1.4標頭收點光圈也不是不能接受,少點虛化而已,只是暗光下ISO壓力大。
自己用的也就是D3 D700 D800,ISO放在現在,不好不壞。
啊啊 色溫暖一點也是我自己設定問題
5. 適馬50 1.4art自從適馬出了35 1.4art之類,有了黑科技美名,狠打原廠。
而做工、色彩也不像以前那樣二流了,挺高階的樣子,art系列無弱旅。
2015年1月四千多二手買的,當時新的大概五千多,現在新的四千小几百。
之前說老原廠50 1.4D好是好,但全開肉,加上之前用過的ZF50也是,我一直想搞個全圈銳的標頭,適馬滿足了我。
到手一試,果然銳,全開就非常銳!
剛到手時機器清晰度設定是生硬,找了過了一陣子的。
幾張原片裁切百分百放大,配D600,機內設定為標準。
其實後來大概看來,那個尼康50G,和適馬前一代非art的EX DG50 1.4HSM也說得過去。
大概從這個頭前後開始,適馬銳是銳,但大量堆料,居然8組13片,77mm前口徑,815g,比尼康D重了近三倍!
還好我雖沒用過這麼重的標頭,但別的頭用的也挺重的,很快就習慣。
但這頭有個問題就是,通光量T值小了很多。
F是光圈,T是實際通光圈,一般實際F都會比標稱縮水一點點,T比F更小點,而這個50頭通光量縮水很嚴重,網測大概在1.7X。
光用它的話,木然的我可能都不會察覺,但當時50D還沒賣掉(後不久出了),一比就比出來了。有人說是50art鏡片太多了,但art別的頭未必通光量縮水成這樣,比如35 1.4。
所以這二手頭副送的UV馬上扔了,本來就垃圾,加上它就更暗了。
聊聊art系列吧,已經出了很多款,有全幅有半幅,多得我不查根本記不清,也懶得查,只講較有印象的幾款:
半幅的18-35 1.8,出得比較早,罕見的F1.8的變焦,聽說畫質還很不錯,所以有人問半幅頭的我經常推薦這個,相當於幾個1.8定焦了!
105 1.4,和尼康那款規格一樣,更重,這個焦距居然帶了腳架環,坐實了“健身器材”,當然,據說更銳,只是我覺得尼康那支已經滿意了。
135 1.8,索尼在單電時代就有顆蔡司的135 1.8ZA,比尼康佳能的135 2.0貴不少,後來微單也有135 1.8了。
適馬也有了,這支反倒比105art輕。
40 1.4,焦段放在現在有點小眾所以印象深,說是素質極好,還有人說還有什麼電影頭的血統。
28 1.4,這焦段在24和35之間,是 個小眾焦段。
但尼康老頭28 1.4很有名,二手價炒翻天,和另一個炒翻天的尼康58 1.2noct比不同的是,它還能自動對焦,當年尼康出自動24 1.4前,自動對焦廣角光圈最大就是它了。
後來尼康出了新的28 1.4E,口碑好,價格也比尼康其它的1.4貴。
我想入此頭,但因為貴,所以對適馬這顆有點關注。
20 1.4,將廣角最大光圈從24焦段提升為20。
14 1.8,超廣角里的最大光圈,最適合拍星空。
不管佳能尼康,原廠35 1.4都是剛上市一萬多,再降到一萬左右。
適馬的是小几千。
但50 1.4,原廠都是兩三千,適馬比他們還貴。
事實上也是適馬的35比原廠的稍差(清晰度比佳能一代的可能高一點但不太重要),但是便宜;而適馬50比原廠好,但是貴。
於是人們把佳能50 1.2L這種萬元名頭和適馬50art比,原廠銳度差些,但更大的光圈……
總歸不一樣,然後焦外、色彩雖然差距小但他們會投佳能一票。反正適馬50價效比和最大光圈可用性實在是高,不怕重的,對於標頭,我推薦這個。
而尼康58 1.4G這頭聽說比較玄乎,就不說了。
還有那時後不久,蔡司出了Otus55 1.4,特貴,更重,還是手動的,據他們評測,比適馬畫質更一點,就是暗角和畸變比適馬重。
那麼這隻蔡司是有史以來1.4標頭中最好的了,而適馬是自動1.4標頭中最好的。
但後來索尼出了支50 1.4ZA,萬元左右,適馬不一定比它更好。
再以後各家再出新頭就更難說了。
高解析度頭大而重的堆料之風也不知道是大勢如此,還是適馬帶動的,但大概是適馬帶頭的。
有了50art,我以前標頭收一檔左右光圈的習慣變成了有時候預設F1.4。
(當然,有時不應該虛化太多,有時怕萬一失焦而又不必要光圈太大,該收時還是得收。)
下面放它的片,先是配F90X膠片機
配D600
一張配D600欠曝的RAW調亮了點的截圖,F1.4
當時修成了這樣,比起原片,是太亮了。
似乎同時有D600和D3時,還是D600用得多。
配D3的:
配D700
配D800
似乎同個頭子,幾臺機身,看不出多少差別。
D3 D700 D600 D800的畫質畫素差異,沒個大圖放大看,又看不出來。
而眼見的不同,恐怕遠沒我當時後期做得差別大。
還有就是有一次以為帶了35,拍完才發現是50的,真是心大:
再後來這頭用得少,所以找起來麻煩就算了。
6. A NIKON 尼康 55/3.5 AUTO P AI改口對手動老頭很沒了解,就是記的尼康有的非常老的頭要磨一磨卡口,能用在現在的機器上,此頭商家已改好了。
2016年7月買的,從某寶買有個好處,購買時的情況會有記錄。
以前用過個別狗頭帶一點點微距的,以及配近攝接圈玩過幾次,對微距需求不大,所以很遲才買。還是個比2.8更小光圈的手動,我一直聽說微距無弱旅嘛,而且微距景深太淺,自動對焦經常靠不住,手動就得了。
印象中尼康老微距好像幾乎沒1:1的,有知道的朋友請補充一下。
不重視此頭,一直沒去了解,這會我去查下攝友的評價吧……
在隔壁的器材點評裡沒查到,但有貼子。
說這頭有好多版本,好像用一些接圈可達到1:1,而那位貼主把著微距加上接攝接圈搞成2:1在玩。
說到微距,最有名的是各家百微,然後騰龍和適馬有90微比較接近,而老蛙的百微是手動,能達到2:1微,還便宜,挺推薦的。
尼康有60微。
既然微距無弱旅,主要看你需要什麼樣的焦段,尤其微距拍蟲子動物什麼的,不像靜物和模物好控制距離。
60微還便宜些。老蛙有個60微能達到2:1,還很便宜,可惜是半幅的。
老蛙還有別的一些特殊規格的微距。
尼康有個AF70-180/4.5-5.6,高階老頭,是1:1.32放大率,據稱是第一支變焦微距。
主要拍微距的話,光圈小點沒事,能變焦真是方便了,相當於你有一支中焦微,一支長焦微。
但不便宜。
微距如果想以極低的代價試一下,弄個便宜的微距接環或近攝鏡玩一下。
好點的買個手動便宜頭。
然後才是相對專業的貴的頭。
這個尼康 55/3.5微距果然只用了幾次,找些照片:
一天傍晚,電腦桌上來了不速之客,就給我當模特了。
找來了毯子和上電池的那種串燈(做背景光斑)。
自己種的碗蓮,被整盆偷走了,一提就生氣。
不提我種的別的花,荷花是我最重視的,這盆被偷後,今年除了盆裡,我還在石槽裡種了,這下只能摘不能整個給我端走了吧。
結果先是發現裡面好多碎玻璃,然後部分根被拔出來了,我埋根的時候又發現裡面給誰壓了塊磚頭。
接著眼見一家三口走過,女的把蓮子採走了,還好那蓮子我本就沒打算要。
去年女兒生日,把那個尼康瑪特膠片機送她了。
今年把這個55微送她了。
反正萬一要用還可以回家拿……
而適馬50定還在,只是因為夾在35定和105之間用得少。
想想從08年開始,到16年春,八年都是標頭為主力,自己是有標頭情節的。
如果只給我選一支定焦用,那還是標頭吧。
初期我竟以為定焦比變焦快,後來知道根本不是這麼回事。
定焦光圈大,對焦行程長,加上大光圈要求精度高,對焦慢。
而變焦,本來就方便,用於抓拍合適,要求對焦快,尤其大三元之類的,好像用什麼環形超聲波馬達,很快。
而尼康那些新頭即使牛頭,許多還是用微型馬達。
有攝友抱怨105E景深那麼淺本來就容易虛焦,對焦還慢而不利落。
而這類頭多數攝友評價是不快不慢。
我嘛是用習慣了,而且基本沒用過大三元,沒得對比。
另有許多人說尼康老D頭對焦還挺快的,最近還聽說老頭帶螺絲刀的對焦快……
我能確定的是那些小光圈超廣變焦,由於光圈小行程短,對焦真挺快。
關於紀實、街頭攝影什麼的,我們看老大師用50定、35定,其實可能只是因為那個時代沒變焦或者變焦少而差,另一部分原因才是他們真的很鍾愛定焦或者為了看上去不顯眼。
因為我主業拍寫真人像什麼的所以頭子定焦為主,偶爾上街拍拍,也不特意去再敗變焦回來了。
其實想想紀實方面變焦真心方便,只是目前手頭機器高感還不夠好,如果入手高感好的機子,變焦很OK呀。
晚上和其它某些暗光下,1.4和2.8的光圈速度還是不能小看的。如果你定焦有一套,變焦也有一套,而機器像我一樣高感不是特別好,也可以考慮白天變焦掃街,晚上換定焦……
標頭用少了,我甚至覺得有種背叛了它的感覺,可見用情之深。
還是想囉嗦一下,如果有人向我問鏡頭,如果已經有50,我會勸他加個廣角(廣角多長,差別太大,變焦也行)和一箇中焦或長焦(但推薦105或135,而不是85,我覺得應該和50拉開點距離),如果只先加一個,就看你要長要廣了;如果已經有35,我會勸他加個中焦或長焦,或者中長變焦,50還是跳過算了,除非你想搞很多個頭。
以前我總說手機雖方便,但沒長焦,現在好了,一個手機有了各種焦段的鏡頭。
真的會很好用。
雖然底小,遲滯(息屏快拍功能我倒經常用),但當然還是方便。
前陣子拍這個片,不好好打燈的話,雲好看妹子就暗了,要麼就返過來,然後看了妹子和後勤用手機以雲彩為背景自拍,我真想哭。
所幸我還會點後期,專業相機有點寬容度……
這張原片是天好人暗,面板修得還是有點髒了
攝影論壇不是不火了,而是以前有段時間太火了,迴歸而已。
專不專業是相對的,所謂全民攝影,人們拍出比較好的片子很容易,間接對專業攝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過咱也不虧,上個網,看好片大片經典片很容易,審美和思考也應該提高,交流也方便,(雖然嚴格來說網上垃圾片一大堆)站在了別人的肩膀上……
最後:祝新的一年大家越來越好~
小弟的新書《漢服歸來》關於古風攝影的書已經問世,各大實體書店及網上都已開售,有興趣地記得捧場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