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攝影>

編者按:老照片是最真實的歷史見證,直接記錄了歷史的瞬間,是寶貴的歷史影像資料。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墨經》一書就詳細記載了光的直線前進、光的反射,以及平面鏡、凹面鏡、凸面鏡的成像現象。到了宋代,沈括的《夢溪筆談》中,詳細記載了“小孔成像匣”的原理。1839年,法國人達蓋爾製造了第一臺實用的銀盤相機,達蓋爾又用這種方法制造了世界上第一臺照相機。攝影術傳入中國是1840年,首先使用照相機是清皇朝的皇親國戚和在我國開照相館的攝影師。我國最早的老照片主要集中在清末民初時期,這個時期的照片大部分都是外國人拍攝,還有一些外國傳教士。今天,小編整理了一組晚清的老照片,主要展現的是當時的社會民情和集市的場景,拍攝時間在1900年間,這組照片收藏於美國南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圖書館裡。

1.鋪路的工人

這張照片是晚清時期城市道路硬化,一群工人正在拉一個壓路鐵滾。雖然當時汽車和蒸汽機已經傳入我國,但用於建造的機械幾乎沒有,鋪路全靠人工來完成,效率很低,不過當時的道路硬化主要在大城市的主要街道,還有一些外國的租借區。

2.街頭等待僱主的苦力

實際上這種現象就相當於現在的勞務市場,這些苦力每天集中在固定的位置,等待僱主的僱傭,他們主要幹一些抬貨物、搬家等一些苦力活,靠力氣來養家餬口,幹苦力的基本上都是男人,女人不幹苦力是有原因的,當時的女人在小時候是要纏足的,也就是“三寸金蓮”,這跟當時的審美有關係,所以女人一般都在家裡做農活和家務,負責一家人的吃穿住行。不過由於當時幹苦力的太多,活不多不說,薪水也很低,有的幾天都接不到活。但為了生活,他們每天都會來這裡等活幹。

3.在小商店買糖果的孩子

從照片上我們可以看出,這三個小孩都是富裕人家的千金和少爺,大家注意看大一點的女孩的腳,已經開始纏足了,在當時,纏足不分貴賤,越是大戶人家越是重視這些風俗禮節,女孩子不纏足,長大了會被人笑話,甚至嫁不出去。

此時的三個孩子正在買糖果,對於普通人家來說,吃糖果簡直就是奢侈,所以,當時的普通人家的孩子幾乎是沒有零食可以吃的。

4.街頭的書攤

當時的教育普及率很低,普通人家的孩子是上不起學的,學校就是當時的私塾。書籍對有知識的人來說是十分珍貴的精神食糧,況且當時的書籍也很稀缺,價格也不低。照片中看書的男人是典型的清朝時期的裝束,穿著馬褂,腦後拖著一條長辮子,不過他的穿著十分整潔,應該是一位大戶人家的少爺或秀才。

5.街頭看西洋鏡的人們

西洋鏡是由西方國家傳入我國,在當時街頭,支起帶有不同高度鏡片的匣子,吸引過往行人來觀看,畫面大部分是江南一帶等大城市的景色,後來經過中國人改造,西洋鏡已經在清朝本土化了,匣子裡也通常會放上玩偶、小雕像和小說戲劇的插圖等。再後來,匣子裡會放一些“春色”來誘惑觀眾,所謂的“春色”就是青樓女子洗澡等不雅的畫面。

6.街口的剃頭匠

其實,這張照片對一些上了年紀的和農村的人並不陌生,在一些農村的集市街頭,依舊有這樣的剃頭匠,他們的理髮店是流動的,理髮工具也十分簡單,一口爐子,一個臉盤,一條毛巾和他的理髮工具就可以營業了,來這裡剃頭的幾乎都老大爺,因為這裡的價格低,剃頭匠的手藝也好,剃完頭在掏掏耳朵,刮刮臉,這一整套的程式在理髮店最起碼要大幾十。不過,在這樣的街頭剃頭攤,絕對看不到與女人來理髮。

7.碼頭邊上的鞋匠

修鞋匠之所以在這裡擺攤,因為經過碼頭的商人較多,只有這些商人和富裕人家才能穿得起皮鞋,修鞋修的大多數是皮鞋,因為窮人家是穿不起皮鞋的,大多數光著腳,到了冬天穿草鞋的居多,條件好一點的穿的是布鞋,這些鞋子是不需要拿到修鞋匠這裡來修的。

8.獨輪車上的一家三口

獨輪車,對於上了年紀的人來說並不陌生,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部分農村還有使用獨輪車的習慣,只不過由原來的木輪演變為橡膠輪。

當年的獨輪車是普通百姓十分重要的農用工具,也是交通工具,別看它就一隻輪子,作用卻不小,能拉貨,能載人。不過,推獨輪車不僅需要力氣還需要熟練的技術,推不好就會失去平衡,甚至歪倒。

9.沿街叫賣的小販

說是小販,其實也是農戶,這些商品都是他們自己手工編造的,農忙時還要忙於田地,農閒時,他們就地取材,利用竹子、柳條等編制一些常用的農用工具,然後挑到附近的集市上去賣,換取一些銀子補貼家用。

他們通常走街串戶流動叫賣,沒有固定攤位,有時一天要步行幾十里路。

10.賣秤的店鋪

這是一家制作傳統秤的店鋪,這些秤都是手工打造,但很精準,打造傳統秤的師傅要求技術熟練。照片的左上角懸掛著“天平號秤”的招牌,寓意公平公正。照片的右下方是有關彩票的招牌,除出售秤之外還出售彩票。

這種傳統秤現在還有,尤其在農村的大集上,可以看到使用該秤的小販,不過使用的已經不多了,會使用這種秤的人也逐漸減少。

11.街頭小吃攤

小吃,在歷朝歷代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的大集上,各種各樣的小吃是少不了的。我們看一下照片中的小吃攤,不得不佩服古人的聰明,鍋碗瓢勺,一個工具就全部解決了,流動攤位,隨時可以換地方。

當時小吃的味道應該很地道,因為那時沒有農藥化肥和新增劑,食材正宗。當時物質匱乏,普通人不會常吃,偶爾吃一次就是美食了。

這組照片真實再現了晚清時期的街頭情景,這些珍貴的鏡頭才是最好的歷史見證,要比現在的影視劇顯得真實。

17
最新評論
  • 會議活動拍攝丨拍前做攻略,成功率翻倍
  • 圍觀!預判2021年手機相機的8大發展,您看好幾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