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襄汾縣陶寺遺址,4100年前的石柱揭示太陽光線的複雜走位
對太陽方位的精準把控,自古便有。2003年,考古學家們在山西臨汾市襄汾縣的陶寺鄉東坡溝村發現了一個距今4100年左右,類似“巨石陣”的遺址。該遺址由13根夯士柱組成,土柱排列星半圓形,其半徑為10.5米,弧長19.5米.13根夯士柱之間形成12道觀測縫,半圓所對應的圓心有個觀測點。
觀測者站在觀測點位置,透過柱間縫隙.如果能夠看到從對面山上初升的太陽,則代表當天是二十四節氣當中的個節氣。
比如,在7號縫隙中看到日出,那天就是春分或者秋分;從2號縫看到太陽昇起,需要等待冬至;若透過12號縫看到日出,則表示白晝最長的夏至來臨。古人沒有給太陽拍照片的需求,卻可以根據太陽昇起的位置來判定節氣,安排農耕。
陶寺古觀象臺遺址讓我們清晰地看到,太陽每天升起的位置都在變化。在固定的某地,不同日期的同時刻,太陽也都有著不同的高度角和方位角。生活中雖然難以察覺,但是太陽位置與光線的細微變化,往往對照片效果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
我國的古建築很多是坐北朝南,冬至前後,太陽在西南方落下地平線,夕陽的光輝可以照亮古建築中些平日不引人注目的精彩細節,產生美妙的效果。
而到了夏至時分,太陽昇起和降落的方位其實在東偏北和西偏北方向。清晨與黃昏,低角度的陽光可以將拍攝物件的北而照亮。建築物很少坐南朝北,然而很多著名高山的北坡卻有講不盡的故事。四川成都網名"7556米”的攝影師溫鈞浩酷愛高山,夏至前後他拍攝過西藏南迦巴瓦峰等極高山被陽光照亮的北坡,讓圈內的朋友們嘖嘖讚歎。
不光是春分和秋分,其實任何節氣乃至任意一天,敞開腦洞外加精心計算,都有可能斬獲極具新意的照片。
陳海瀅拿出自己的一張照片。每逢二十四節氣當日的上午9點整,他以固定的機位和焦距拍攝太陽,最終把24個太陽影像疊加到同一張圖片上.它們在天空中呈現出一個“8"字形狀的
曲線軌跡。“8" 字上面的頂點是夏至日的太陽位置,低部的端點則為冬至日的太陽位置。
執行軌跡的原理涉及大量天體幾何運算。為了可以讓您把本文愉快地讀完,在此我們就不展開來細說了。簡而言之,地球的公轉軌道星橢圓形,公轉的角速度在近日點(1月)附近快,遠日點(7月)附近慢;另外.由於黃赤夾角的存在,太陽冬至日正午直射南迴歸線,夏至日正午直射北迴歸線。地球橢圓軌道與黃赤夾角的共同作用,使全年中每日同時刻的太陽位置可以
在天空中拼合出象徵吉祥的數字“8"。
太陽每天升起,我們對它好像非常熟悉。而它全年的執行軌跡,似乎又隱含著無盡的數學玄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