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攝影>

我想買一支定焦,請問選哪支好?

對於攝影愛好者們來說,背景虛化的氛圍感絕對是拍照的剛需,當入門套頭無法滿足自己的拍攝需求時,一顆大光圈且價格便宜的定焦鏡頭肯定是大多數人的第一選擇。EF 50mm f/1.8因為充分滿足上述條件,又憑藉佳能龐大的使用者基數成為了保有量非常高的產品。

因為這款鏡頭過於成功,大家給它送上了“小痰盂”的暱稱,可以說定位非常精準。進入RF無反系統後,佳能一直在高階產品線上發力,雖然每款產品都素質出色,但對於追求價效比廣大普(qiong)通(ren)使用者來說,並沒有太多的選擇。

好在佳能並沒有讓大家等待太久,在去年末的時候RF版本的50mm f/1.8 STM終於上市。它終於來了…

就這款產品的外觀來說,可聊得著實不多。RF 50mm f/1.8 STM保持了佳能RF鏡頭一慣的設計風格。我們測試的這款鏡頭已經貼好了保護貼紙,鏡頭廬山真面目如圖:

不過有一點是大家要注意的是,RF定焦鏡頭一直是有兩個環,一個手動對焦環,一個控制環,而這支鏡頭簡化成了一個環,兩個環的功能透過鏡頭上僅有的開關實現。所以大家用這支鏡頭的時候,不要思維定式地認為這個開關是切換AF/MF的。當然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佳能預設使用這款鏡頭的使用者用不到MF功能…

鏡頭重量與EF新版本一致均為160g,卡口為金屬材質。同樣也採用了7片光圈葉片的設計。

對焦馬達方面,這款鏡頭採用的是STM馬達,整組推進的方式。設計中調整了最近對焦距離,從0.35m縮短到0.3m(0.21x到0.25x),更有利於拍攝靜物特寫。這種低成本的解決方案拍照片沒什麼問題,但如果拍影片對焦聲音會有一定影響。

鏡頭結構方面,與單反版本幾乎就沒有區別,依舊是經典的雙高斯結構,最大的不同在於後組第二片鏡頭採用了PMo樹脂非球面鏡片,理論上更有利於控制相差。不過從結構中也可以看出,後組的倒數第二和第三片鏡片有明顯變化。這種改進對畫質有何影響,後文中我們會介紹。

△左RF版本,右EF版本

採用這樣的方案並不意味著佳能偷懶,至少比某些廠商“內建焊接”轉接環的設計強一些。同時又與另外某些廠商不同,對於鏡頭結構採取最小程度的調整,有助於壓低售價。由此可以看出佳能對於這款產品非常明確的市場定位。

RF 50mm f/1.8 STM規格介紹:

焦距·50mm結構·5組6片光圈·7片圓形最近對焦距離·0.3m 最大放大倍率·0.25x 對焦馬達·齒輪型STM濾鏡直徑·43mm 直徑·約69.2mm長度·40.5mm 重量·約160g

△官方MTF曲線圖

資料測試

解析度

測試說明:

1、都採用原生卡口機身,拍攝RAW檔案

2、解析度測試的時候開啟ACR所帶配置檔案或者RAW檔案內建校正(針對畸變),開啟色散校正(針對倍率色差)。如果兩個配置檔案都不存在,則根據標板上的參考線手動校正畸變,根據目視結果手動校正倍率色差。

3、在考慮了畸變校正和倍率色差修正對於解析度的影響之後輸出最終的解析度測試結果。原始的倍率色散(關掉能關的校正之後)和畸變數值一併給出,僅供參考(防止色散實在太大在大光比環境下翻車的情況)。

4、軸向(焦外)色散測試保留。

資料點評突出我們針對用途的半定量化測試(定量資料是手段,定性點評是目的)的特色,根據鏡頭的相關用途分成“整體素質”(看這支鏡頭整體的解析度水平位於同規格或者類似規格鏡頭列的什麼位置)、“解析度-焦距分佈契合度”(這支鏡頭的高解析度焦段是否適合它最主要的拍攝題材)、“解析度-光圈分佈契合度”(這支鏡頭的最佳光圈是否適合它最主要的拍攝題材)三部分點評。每段點評會給一個定性的段位(從低到高分別是“差”、“低”、“中”、“高”、“極致”五檔次),以供不是很會看資料的人從中獲取必要的資訊。

解析度資料資訊點評:標準人像鏡頭

整體評價:中 這支鏡頭是幾乎沒有什麼矯正的原味雙高斯結構,所以可以預見解析度的跑分成績自然不會高。如果單純按解析度指標衡量,確實只能給一箇中等評價。不過還是那句話,市場定位決定了它的品質和價格。在這個價格區間下,又不是不能用…

解析度-焦距分佈:中 標準定焦鏡頭,35%和65%位置區域使用頻率會更高。從光圈全開的的情況看,這支鏡頭甚至有明顯的場曲,65%後的範圍和中心基本不在一個焦平面內,但還是那句話,又不是不能用…

解析度-光圈:中 實測的最佳光圈需要收縮到f/4,但就測試樣品來說最好表現也不過2400LW/PH,它盡力了。但還是那句話,你知道我要說什麼…

看到這裡也許你會好奇EF版本的痰盂跑分是什麼樣子:

EF版本的跑分數值要更高一些,因為我們只有這一個RF的測試鏡頭,所以解析度的絕對值高低不排除個體差異的區別。從趨勢上看,非球鏡片的加入改善了中心近場附近的畫質,但總體來看兩款產品沒有本質區別,屬於菜雞互啄…

其他測試項

暗角

RF 50mm f/1.8 STM暗角為2.22EV。

色散

RF 50mm f/1.8 STM 倍率色散為7.43μm。

這裡多提一句,雖然說數值有點大,但是和EF版本相比,非球加入讓曲線不那麼放飛自我了…

畸變

RF 50mm f/1.8 STM ,一定程度的枕型畸變。

焦外

古典焦外,但比較意外的是洋蔥圈並不明顯,樹脂鏡片研磨精度還挺高的。

實拍體驗

實拍體驗我們首先還是看下遠距離的拍攝場景,事實證明雖然實驗室距離跑分比較菜,但是收縮光圈遠攝情況下狗頭也可以銳利無比。不論是畫面中心還是偏邊緣位置都有很好成像效果,地上菸頭都能看清楚。

1/160s; f4 ;ISO100

細節放大截圖

中等距離下的觀感也非常不錯,光圈全開也完全沒有問題,我們買小痰盂不就圖這種氛圍感嗎?

1/60s; f1.8 ;ISO200

細節放大截圖

拉胯的地方在於近距離拍攝,雖然調整了最近對焦距離,但沒有多餘鏡片來矯正近攝球差讓影象畫質原形畢露,看小圖的觀感已經不太好了,更經不起放大。我確實對焦在頭部位置,但放大看感覺對了個寂寞…所以說如果你手裡還有EF版本,安心留著用就好了……

1/250s; f1.8 ;ISO100

細節放大截圖

色散的表現也基本符合實驗室測試結果,高反差處會有比較明顯的色散。不論是倍率色散還是軸向色散,看小圖就比較明顯。

注意上圖中邊緣有場曲

焦外的部分表現倒是還好,雖然有一定口徑蝕,但是觀感上還不錯。另外雖然這支鏡頭球差控制一般,但是並沒有很強的焦外二線性。

1/80s; f1.8 ;ISO250

1/250s; f1.8 ;ISO100

1/250s; f1.8 ;ISO100

總結

與高階產品一樣,50mm f/1.8也算是“兵家必爭之地”,佳能和尼康在面對這個規格產品時形成了兩條完全不同的開發思路。尼康保持了人類光學精華的態度,採用全新的設計,甚至在前組中使用了反望遠的結構。而佳能幾乎是零成本開發,設計的藍本與1987年第一代痰盂沒有太本質的區別。

我在寫這篇評測的時候就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既然這款鏡頭這麼容易做,為何佳能現在才釋出呢?我的個人解讀是,對於RF這個全新的系統,佳能的市場策略是前期樹立高品質的形象,所以系統首發鏡頭選擇了RF 50mm F1.2L USM,唯一的“廉價入門”產品也是全新設計的帶微距功能的RF 35mm F1.8 Macro IS STM。對於有“痰盂”需求的使用者,EOS R初期送轉接環,真的有需要完全可以購買單反EF版本。

那為何現在推出這款RF版本了呢?因為無反系統競爭進入第二階段,在EOS R5/R6釋出之後,一方面已經積攢了一定的使用者口碑,另一方面這兩款產品已經不送轉接環了。如果你想用小痰盂,買EF版再加環的錢不如直接買新的。

RF 50mm f/1.8 STM這款鏡頭絕對不是一款效能多麼優秀的產品,在佳能RF眾多素質優秀的光學產品中,它存在的意義就在於“存在”。從廠商角度說,佳能真的是非常會做生意。

從使用者角度來說,如果你已經有了EF版本的鏡頭,並且不在乎那一點近攝的提升(畫質並不好),那麼完全可以留著用,我們評測的意義就在於此。如果你是一個新手玩家,那麼RF 50mm f/1.8 STM絕對有資格成為你的第一支定焦鏡頭。它不僅價格便宜,如果玩膩了想出,我司掌櫃已經明確表示他可以四位數收!

所以,現在回答標題的問題。一千五的“痰盂”值不值?值。買一支小痰盂自己用,想試試高階貨來我司租RF 50mm F1.2L USM,美滋滋~

-END-

#數碼評測# #攝影# #微單# #佳能EOSR# #佳能器材黨#

16
最新評論
  • 會議活動拍攝丨拍前做攻略,成功率翻倍
  • Canon、Sony 都輸了「相機鏡頭」年度銷售冠軍殺出黑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