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攝影>

一、數字相機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1、數字相機昨天之回顧

數字相機出世之日,標誌著一個時代的開始,同時預報一個時代的結束。

1969年,貝爾實驗室率先發明瞭CCD器件的原型。1972年美國航空航天局噴氣推進實驗室研製成功CCD陣列是,尺寸是100*100畫素。

1975年,在柯達實驗室,一個孩子與小狗的黑白影象被CCD感測器所獲取,記錄在盒式磁帶上,這是世界上第一臺數碼相機獲取的第一張數碼照片。不過誰也沒有想到,柯達在開啟了一個新紀元的同時,也敲響了自己的*鍾。這家1878年開始生產攝影感光材料的巨頭於2013年5月正式提交退出破產保護,2013年8月20日,美國聯邦破產法院批准柯達公司脫離破產保護、重組為一家小型數碼影像公司。

1839年誕生的傳統攝影術被數字技術終結了。最終這個終結者把自己也終結了。

以銀鹽為代表的傳統攝影發展至百年,也始終完全沒有走下象牙塔,在中國最多也就是進入了“中產家庭”,而在它尚有非常大的拓展空間的時候,甚至“柯達”巨頭自己都沒在意的一個發明,成了這它自己的掘*人。

從這個“終結者”出世,終結的“電影”系列劇就在一直在上演。

2、數字相機今天之盤點

從2000年,我使用佳能G1,300萬畫素的數碼相機起,就感受到追不上時髦了,雖然這個相機的照片放大到18英寸就已經是極限了。2002年換了尼康D100,600萬畫素,那時的感覺是,它已經可以與135膠捲媲美了。從那時起的10年,追“新款”已經不可能,但品嚐新款卻十分令人愜意。今天,數字相機的畫素不斷攀升,清晰度不斷提高,135膠片相機和大多數120膠片相機的清晰度被超越,膠捲相機現在除了還有一點“懷舊”使命,其它的也就只能放在收藏架上了。

單反數字相機又面臨“微單”相機的挑戰。其實微單相機的“電子快門”技術出現之後,單反相機就基本沒有優勢可居了。電子快門其實就是基於在CMOS上通斷電攝取影象,因此它可以取得每秒20張或20張以上的連拍速度,從而突破了其它型別機械、電子控制機械快門運動極限的限制。

今後的奧運會賽場上,你很可能再也見不到體型巨大的專業數碼單反相機了,取而代之的很可能是體型纖小的“微單”。

據瞭解,國內市場上,兩大“數碼相機巨頭”正在悄悄地做減員轉型工作,而照相機市場“微單”的佔有率也不斷提高,以至於近年參加攝影團的外拍活動可以發現,除了比較專業的單反相機還可以看到新機型入場,而往日的業餘級、入門機單反相機基本退出了市場。

微單可以獨大於市場?非也!這世界變化永遠比計劃來得快。手機在終結了圖書館、大詞典、傳呼機、攝像機、錄相機、錄音機等之後,是不是又在扮演照相機終結者的角色了?……

這些意味著什麼?單反相機市場在衰退?微單相機市場趨於飽合?

照相機的發展向何處去?

3、數字相機明天之展望

知道手機生產商在做什麼嘛?在爭奪1億畫素制高點。2019年11月5日,小米在北京釋出了擁有10倍混合光學變焦、50倍數碼變焦、1億畫素手機小米CC9 Pro。站上這個制高點,135片幅以下的數碼相機,除了在個別領域(如長焦攝影),將無法與之競爭。

也就是說攝影這個金字塔,只剩下一個塔尖還在照相機手裡掌握著,其最龐大的部分已經被手機挖空。一組資料可以說明問題:全球數碼相機銷量2010年1.21億臺;2012年1.47億臺,達到頂峰,並開始迅速下滑。2014年5900萬臺;2015年3540萬臺,後面的幾年恐怕是在零頭的基礎上往下滑了。這下知道“兩大相機巨頭”的銷售網路為什麼要減員了。

手機巨頭對數碼相機發展的方向和市場拓展方向的認識比相機巨頭還清楚,這可以說明相機巨頭現在著手減員的原因,唉!“無可奈何花落去”啊!

這恐怕也是微單等小型相機迅速興起的原因之一吧?可微單能擔起振興數碼相機的重任麼?嚴重懷疑!

為什麼這麼牛?因為手機利用其先進的CPU效能,加上最新潮的AI演算法將夜拍、防抖、虛化、數字變焦等相機的優勢功能逐一攻克,讓一個攝影新手也能拍出媲美大師的攝影作品,這就大大地勾起手機使用者的攝影興趣,使攝影人的群體突然增大。

“無可奈何花落去”的後面一句是什麼?“似曾相識燕歸來”。

2016年底開始,跌入低谷的數碼相機市場開始回暖。為什麼?隨著攝影群體變得更加龐大,拍的越來越多以後的願望就是希望拍的越來越好,這時候就有了追求更“專業”趨勢。

當一隻手機滿足不了攝影人使用“長、短、粗、大”各種鏡頭的願望以後,人們對攝影的興趣又像“回潮”一樣,開始返回照相機。

其實數碼照相機不是隻有“畫素”一個指標的。鏡頭在成像能力、色彩表現、背景虛化、暗部成像等方面有手機無法超越的優勢;數碼相機可以搭載面積更大的感光器也是手機無法超越的;而手機最引以為豪的“處理器”優勢,卻是照相機今後發展的最大空間。

有趣的是,手機攝像頭在畫素數量上已經趕超中畫幅相機,而2016年1月飛思釋出的1億畫素中畫幅相機價格近32萬,但擁有一億畫素的小米CC9 pro售價僅為2799元。在“畫素即正義”的偽概念時代,高畫素智慧手機仍不斷收割著相機行業的市場。

在小米站到了“畫素之巔”之後,雷軍在他的微博裡說出一段明白話:“相機最核心的是感光元器件的面積,俗稱‘底’,就是分辨度×每個點大小。底大畫質就會好。”也就是後來不知被誰總結出的一句話:“相同畫素,‘底大一級壓死人’。”

那麼多大的底能“壓死人”呢?

二、對中畫幅數字相機的認識

說“中畫幅”就得先說什麼叫中畫幅、大畫幅。

多大的畫幅是“大畫幅”概念並不明確。一般認為,使用單張膠片的相機是大畫幅相機,而目前最小的單張膠片是4×5英寸(大於我們常見的5寸照片)的,故這個規格以上的相機都稱為大畫幅相機。大畫幅相機也稱技術相機,它有能改變成像透視效果和焦點平面的移動調整功能,也就是說,大畫幅相機的軸和每一個面都是可以調整的。

大畫幅相機的第一個優勢是膠片面積大。一張4X5英寸散頁片的面積是35mm膠片的13倍,一張5X7散頁片的面積是35mm膠片的25倍,一張8X10散頁片的面積是35mm膠片的50倍。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當你需要一張8X10英寸的照片,用35mm的底片(24mmX36mm)來放大的話必須擴大50倍以上,如果是用4X5英寸的底片(99.6mmX125.4mm)來放大時只需擴大4倍,而如果是用8X10英寸的底片(201.7mmX252.5mm),就只需要1:1來直接印就行了。由於它的膠片面積更大,它拍出的影像尺寸較大,成像更清晰,質感更真切,影調與色調層次更加細膩動人,色彩更加飽和逼真。

盤點當個世界的大、中畫幅數碼相機。

最大畫幅數碼相機是美國LargeSense 公司2018年4月推出的9x11 大畫幅數碼相機 LS911,而且只製造了一臺。它的CMOS是黑白的,只有1200萬畫素。但製造這樣一個9x11英寸的CMOS的難度有多大,只有他們自己知道。這臺相機報價 106000 美元(合74萬多人民幣)。

中畫幅數碼相機品牌、機型比較多大體分兩類,一類是數碼後背;一類是中畫幅數碼相機。

數碼後背是指,這個相機做成了像中畫幅膠片相機的片盒的形狀,拍攝時安裝在一臺中畫幅相機上。這種相機適合在影棚內拍攝,攜帶性稍差,所以多為專業商業攝影師喜愛,外拍極少使用。

我們重點說“中畫幅數碼相機”。

中畫幅數碼相機就是一臺不可更換後背的,片幅大於135全幅數碼相機的照相機。不過與中畫幅膠片相機相比,它的畫幅目前還普遍小於120膠片相機。由於對“中畫幅數相機”的畫幅界定不明確,現在的中畫幅似以“APS片幅”的中畫幅相機居多。

如,膠片的中畫幅為使用120膠捲拍攝6×9cm、6×7cm、6×6cm、6×4.5cm幾種。雖然還有120膠捲還可以拍成6×12cm、6×17cm、6×22cm幾種片幅,但要借用大畫幅相機的機身,應該歸於大畫幅一類了。

中畫幅數碼相機的片幅大多小於6×4.5。如飛思XF 100MP,雖是數碼後背,但與其本廠相機搭載出售,片幅為53.7×40.4mm,1億畫素。這個片幅是目前市售中畫幅中比較大的,價格是318900人民幣。

哈蘇H6D-400c MS感測器尺寸為53.4 × 40.0mm,價格是368600人民幣。

以上兩款相機代表的是畫幅接近6×4.5的一類,如果不論成像品質的話,價格驚人。

三、中畫幅優勢在哪裡

1、 片幅優勢。

還記得雷軍的那句話麼?“相機最核心的是感光元器件的面積,俗稱‘底’,就是分辨度×每個點大小。底大畫質就會好。”儘管雷軍不是照相機行業的專家,但他手下有成百上千的照相機專家在從事數碼相機的設計、製造。雷軍說的這話是這些專家們經過無數次設計、對比後的經驗之談。

其實我們用科普過知識就可以想明白。感光元器件,也就是畫素,是一個光電二級管,受光後會產生電荷。底的面積越大,像素面積就越大,曝光時受光量就越大,產生的有效電荷就越多,而這些電荷中包含的光資訊、色彩資訊就越多、越強,相機記錄的這些資訊必然就會越清晰。在相機處理器(ISP)、鏡頭相對差別不大的情況下,底越大,照片就越清晰。下圖為手機、中畫幅、大畫幅面積對比圖:

1、 鏡頭優勢:

首先,鏡頭前物鏡的直徑越大,鏡頭的通光量就越大,通光量越大,越利於數碼相機成像。目前為中畫幅數碼相機的鏡頭前物鏡直徑都比較大,這也是中畫幅鏡頭價格遠高於135單反相機鏡頭的原因之一。

其次,中畫幅相機的後物鏡口徑也更大,這是為了得到更大的想場。而相場越大,鏡頭邊緣部分參與成像越少,解析度控制就越好。

照相機鏡頭的像場:

135相機 24×36 對角線長:43.3

120相機 60×80(3:4) 對角線長:100

中畫幅相機 56×82(2:3) 對角線長:99.3

大畫幅鏡頭 180×240 對角線長:300

中畫幅數碼相機的片幅為44×33mm,對角線長:55mm。以富士GFX 50R相機為例,CMOS對角線長55mm,鏡頭像場100mm,只是鏡頭像場的中間部分參與成像,捨棄了鏡頭成像差的邊緣部分,其清晰度必然要高。

四、對富士GFX 50R中畫幅數碼相機的個人測評與使用。

由於自己對相機測評的專業度不高,使用時間又太短,故此部分只可用於參考,不能作用任何用途的測評結論。用富士GFX 50R相機不代表我是*粉,而是因為囊中羞澀。如果有國產機,那我肯定會用。如果兜裡鼓鼓囊囊,我肯定用哈蘇、飛思。

從2011年用上了尼康D800以後,現在又到了換新機的時間。開始一直考慮索尼α9微單,看中的是20張/秒的連拍速度,以後打個鳥什麼的肯定很舒服。但又覺得2400萬畫素又差了點,畢竟平時拍鳥的機會少,拍其它題材對清晰度的要求更高一些。

偶然一個機會,我看到了哈蘇X1D-50C,但6萬的價格又讓我望而生畏。在網上閒逛時發現了富士GFX 50R,看其介紹,效能與哈蘇X1D-50C類似,價格卻為其一半,也就是一臺專業全幅相機的價格,不禁動了心。

朋友熱心為我借了一臺,於是我才做了這樣一個測試。我做這個測試,完全不按專業的測試規範,只是想用排除法,透過測試找到我不能買它的理由,以免貿然掏空我自己的小金庫。因此,我的測試僅僅是我想重點觀察的內容,比如:弱光表現力、高感低噪能力、高光比影調過度、黑白拍攝的層次表現、黑白影調、成像清晰度等方面,並與我的尼康D800相機做一下比較,看它優勢是否明顯,是否值得我去換機。其它方面都是當捎評價幾句。當然我不會重點對這相機的優點進行測試、點評,因為網上大咖們已經把它的優點都說了,儘管這些才是廠家最喜歡的。

1、外觀與印象

圖3.

這臺相機外觀線條硬朗、簡潔。與現代數碼相機比較,有點復古,特別是在講究“人機效應工程”的時代,讓人感覺有點“硌手”,但這也是對相對應的群體而言。對年齡大一些的,從擺弄純機械相機或有簡單自動功能的膠片相機出來的這幫人來說,這種“復古”多一了些親切感,我就是打上眼一看就覺得它有吸引力。拿到手裡,感覺基本失去了握持現代相機流暢線條的柔性,代之的印象是剛硬線條給你的“全金屬外殼”,其實這種“硬”更讓人感覺穩重和放心。這樣說吧,它失去的感覺和得到的感覺一樣多。這臺相機的外觀體積比尼康D800相機大了一圈,但機身重量卻比D800輕了230克。

圖4.(我是個懶人,拿來相機,連擦都沒擦就拍了,所有相機上塵灰點點,大家見諒!)

相機設定了兩個機頂傳統調整撥盤,兩個曝光組合設定撥盤(預設狀態下食指撥盤快速調整ISO,拇指撥盤調整快門速度),按鈕和開關也比其它單反相機少許多。不過令人不可理解的是,曝光模式調整的設定卻極不方便,手動檔(M)、光圈優先(A)復古為膠片相機模式可以理解,也很適合用慣了手動檔的專業攝影師使用。快門優先(T)、程式曝光的設定卻很不方便,本來撥盤轉一下就可以解決的事,卻要在鏡頭和機身撥盤上兩次設定,不知道是如何盤算的。另外,許多按鈕不做標示提醒,雖然使用慣了自然就知道其作用,但不熟練使用者、年齡大一些的攝影師或健忘者(比如我)很容易出現一頭霧水,不知所措影響拍攝的情況。這幾個按鈕即便是多功能按鍵,標示幾個字母也不會太影響這相機的形象吧?

相機改進了背屏,增加了上下傾斜功能,一定程度上方便了拍攝。但仔細看看背屏下面那纖細而單薄的排線,不免為它耽心……一臺專業的中畫幅相機,大幅度地彎腰、踮腳手持拍攝,是它的專長?

圖5.

吐槽不少,但我還是喜歡這臺相機的。一是,年齡大了,用老相機時產生的感覺刻在腦子裡了,有人說我這個年齡的人是“新發生的事記不住多少,許多年以前的事忘不了多少”,拿起帶點復古風格的相機,覺得順手了許多。二是,養成了“不相信機器,相信自己腦子”的習慣,自己也知道這習慣不好,但潛意識總是在發生作用,用自動檔拍攝,不知道光圈是多少,不知道快門速度是多少,拍攝時老是覺得不踏實。況且許多時候不能按相機自動測得的資料拍攝,手動檔(M)才是最放心的功能,而這臺機器選擇曝光組合是手動檔最方便。一臺相機的那麼多功能,誰能用全了?自己習慣用的,就是最好用的。

2、實拍效果評價

(1)、我想做的第一個測試就是弱光表現力。(以下所有測試照片都未做任何調整)

圖6.32-64mm/F4鏡頭,ISO100,F4, 1/6秒,高ISO降噪+1(共4檔)。紅圈內影象比例放大至100%。只見到微弱噪聲,色彩的油潤程度堪比蔡司鏡頭。因為對這臺相機不熟悉,借用相機時又沒有說明書,降噪使用的是預設設定。

圖7.32-64mm/F4鏡頭,ISO800,F4.5, 1/60秒,高ISO降噪+1(共4檔)。紅圈內影象比例放大至100%。感光度提到ISO800,也只見到微弱噪聲,這支鏡頭色彩的油潤程度、清晰度堪比蔡司鏡頭。

圖8.對比片:尼康D800相機,24-120mm/F3.5-5.6鏡頭,ISO800,F4.5,30分之1秒,高ISO降噪high(最高檔)。紅圈內影象比例放大至100%。色彩、清晰度明顯遜於富士,噪聲水平相差不大,看來尼康相機的降噪功能還是作用挺大的,也說明富士相機弱光表現還是比較好的。

圖9.32-64mm/F4鏡頭,ISO12800,F4.5, 1/400秒, 高ISO降噪+1(共4檔)。紅圈內影象比例放大至100%。感光度調至最高,噪聲明顯,但在可接受範圍之內;照片清晰度下降,但層次丟失不大。特殊情況下用最高感光度應急拍攝,哪怕來不及調整高ISO降噪,拍成這樣的效果已經十分令人滿意了。

圖10.對比片:尼康D800相機,24-120mm/F3.5-5.6鏡頭,ISO12800,F4.5, 1/400秒,高ISO降噪high(最高檔)。紅圈內影象比例放大至100%。色彩、清晰度明顯變差,許多噪點變大並擴充套件成片狀,雖然也算不錯了,但還是遜於富士相機。135畫幅相機的CMOS畫素密度大的缺點就表現出來了,到這程度,上了電腦,噪點也很難清除乾淨。

(2)再來看一下自然光條件下風光攝影的效果:

從網上看過一些對這臺相機的測評,給它的定位是“專業風光相機”。對這臺相機的這個功能進行測評意義不大,因為所有相機在陽光明媚的風光攝影中,都會有最佳的表現,其差別太微小,所以很難把這個差距表現出來。

圖11.先給大家說一下,這艘軍艦是已經退役的“合肥艦”,現泊在旅遊景點。這是早晨6:30,最佳陽光,最佳拍攝風光照片的時段,我們看它的表現如何。32-64mm/F4鏡頭,ISO100,F11, 1/400秒, 高ISO降噪+1(共4檔)。紅圈內影象比例放大至100%。影像清晰度尚可。放大後可見到噪點,這可不是好訊息。

圖12.上午9:30的煙臺海濱廣場,拍攝風光時間稍晚了點,為更好地表現細節和影調過渡,故拍攝時減了1.5檔曝光。32-64mm/F4鏡頭,ISO100,F16, 1/250秒, 高ISO降噪+1(共4檔)。紅圈內影象比例放大至100%。從放大的區域性影象看,最容易出現噪點的天空部位,可見到噪點,看來它降噪的功夫一般,也不敢多說,因為對這臺相機研究得不夠。

圖13.32-64mm/F4鏡頭,ISO800,F4,1/40秒,高ISO降噪+1(共4檔)。由於是手持拍攝,放大後成像不紮實,這與相機無關。拍攝黑白模式,照片影調過渡非常自然細膩,影像柔和,感覺非常舒服,看來它室內自然光條件下攝影,能表現出完美的效果,這對靜物攝影師是一個巨大的吸引。

圖14.32-64mmF4鏡頭,ISO320,F4.0,40分之1秒,高ISO降噪+1(共4檔)。室內自然光對接近中灰度靜物拍攝,由於是低快門速度、大光圈手持拍攝,放大後照片影像不紮實,但已經可以看出,相機和搭配的鏡頭在細節塑造、色彩還原或表現、影調過渡等方面的造詣非凡。這相機大概更會在影棚、靜物攝影中大展風采。

3、並不全面的綜合判斷

(1)富士GFX 50R相機機身設計有得有失,硬朗的風格能贏得一部分使用者(我也在其中),也有一部分使用者會給它評價不高。功能設定不甚完美,本人是覺得能用一個撥輪上增加一個檔位完成的功能,完全不必在機身和鏡頭上做兩次調整。

(2)鏡頭優勢明顯(不過價格上找齊了),德系鏡頭風格讓人愛不釋手,但G系列鏡頭不太夠用(對我自己來說,一個就夠了,多了也買不起)。

(3)富士相機的色彩特色濃郁,與富士膠捲一脈相承,這是它的一貫風格,對過去的維爾維亞(Velvia)反轉膠捲粉是一個新的起點。

(4)弱光攝影無論從色彩、暗部細節表現、影調過渡,噪聲控制上都比較好,但也沒好到非它不“娶”的程度。

(5)從手持拍攝影照片因手震虛化的程度看,它比135全畫幅,畫素在4000-5000萬的數字相機優勢巨大。因其畫素密度較低,手震幅度大多可控制在1個畫素點的直徑以內,故因手震虛化程度很低。

(6)從測試拍得的靜物照片看,這臺相機影棚攝影、靜物攝影會有不俗的表現。

(7)日光下風光攝影風格不突出,優勢不明顯,有點愧對“專業風光相機”的定位。

(8)價格優勢明顯。用略高於準專業全幅相機的價格(不帶鏡頭),享受中畫幅的魅力,會對不少專業攝影師和資深攝影愛好者有深深的誘惑。

五、富士GFX 50R中畫幅數碼相機拍攝樣片欣賞

圖15.32-64鏡頭,250分之1秒,F5.6,ISO160。你可能沒覺得它的清晰度如何高,但放大到200%你再看,左邊婦女的眼眉和睫毛都是清楚的。這還是手持抓拍。

圖17.03.32-64mm鏡頭,F4,60分之1秒,ISO800,手持拍攝,電子快門,放大到200%砂礫粒粒清楚。

圖18.04.32-64mm鏡頭,F10,500分之1秒,ISO100,三腳架拍攝,電子快門,儘管天暗下來了,噪聲變大,但放大到300%時,居然可比較清晰地見到飛機,那可是離地面8000-10000米的距離,加上傾斜角肯定是超過萬米的。

《夕陽下慕士塔格的暴風雪》。下面是它中間部位的區域性放大片,放大至200%,100-200mm鏡頭拍攝。

10
  • 會議活動拍攝丨拍前做攻略,成功率翻倍
  • 母親的偉大與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