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澈的河水、江水、湖水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生命水,崑山水豐必定地沃,因此早在良渚文化時期就有先民居住,從少卿山、趙陵山、綽墩山出土的文物來看,早已創造了輝煌的史前文明。先民後來就在這塊土地上繁衍聚居,逐步形成了村鎮。
這組有關水鄉風情的黑白照片,雖然畫面不夠清晰,但是內容真實,成為了解昔時生活和生產的生動載體。
圖1
水鄉的燃料就是利用去除穀粒後的稻柴,還常用作搓草繩,打草鞋的原料。農閒期間,一些老人和婦女就在家中“做柴草”,不但在勞作時運用,還將多餘變賣,成為增加收入的副業勞動。
圖2
水鄉除了主種水稻、小麥外,還在旱地上種一些棉花,然後,婦女們在農閒時就紡紗織布,除了自家制作衣褲外,還將多餘的土布進入市場,成為水鄉百姓的意外收穫。
圖3
圖3,一婦女坐在土製織布機旁,熟練地手推梭子,將各色經紗鑲嵌在緯紗中,巧妙地編織成具有各種圖案的土布來。主人穿的衣服就是用土布製成的。
水鄉百姓除了艱苦的田間勞作外,為了調節生活,農閒期間還有各種豐富的文藝活動,有說有唱、有演有跳。傳承年代較久的,表演水平較高的專案,還進入了各級“非遺”保護名錄。
圖4
圖4,三個村民在自拉自唱,雖然場面簡單,但是拉得絲絲入扣,敲得有板有眼,唱得生動有趣。原來是已被評為國家級非遺專案的“錦溪宣卷”。
圖5
圖5,20世紀80年代,一個舞龍隊在家中庭院裡練習“段龍舞”,領舞人蹲在地上指揮上下舞動,功力不凡,這是已被評為江蘇省非遺保護專案的“陸家段龍舞”。
由於水鄉水多,為了通行方便,橋樑就多,可以連通江北江南的兩個村落,可以溝通河東河西的兩個街道。舊時的村鎮中橋樑比比皆是,簡陋的有竹橋、木橋,考究的有以石頭為原料的拱橋和平橋。
圖6
圖6,20世紀30年代裡周莊的雙橋。原來的兩座橋都是拱橋,由於直角佈局,而被稱為“鑰匙橋”。梁橋的橋欄石擺放樣式也一樣,成為鎮中的標誌性建築。
令人陶醉的水鄉生活和生產場景,有的儲存至今,如捉魚捉蟹、搓繩打鞋、紡紗織布還見老方法,特別是一些“非遺”專案至今還活躍著。但有些場景已經一去不復返,這裡有自然淘汰的原因,如積肥、灌溉的方法先進了,所以罱泥、築渠基本不見了;也有人為破壞的原因,如,由於當今大多內河水流被汙染,所以,今日裡已難見百姓在河埠上洗菜洗衣了。
水鄉如果沒有了生命水,那將不成為水鄉了。即使有水,但骯髒不堪,人們也只能避水而去。為了確保水鄉的長盛不衰,保護水源是唯一上策,只有水乾淨了,人就留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