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攝影>

談起青島市的城市建設和發展及青島市的變化,變化最大的當說一說東海路,這條昔日不長不寬的臨海土路,發展到今天成為一條直通嶗山風景區的寬闊的沿海觀光大道,最能說明我們青島二十多年來的發展變化。  

八十年代末東海路舊影(王挺攝影)

八十年代末東海路舊影(王挺攝影)

在八十年代初,青島新市區的發展還未起步,東海路還是一條不寬的海濱土路,從太平角海水浴場算起東至昔日北海船廠的西大門,沿途有青島海水養殖場、青島網具廠、航務二處的水泥預製件車間和現在的環海凱萊商務酒店,昔日一間部隊經營的招待所。  

八十年代的東海路,如今已是翻天鉅變。(王挺攝影)

那時候山東路剛剛開始建設,航務二處水泥預製件車間的一間高大的廠房就佇立在還未建成的山東路頭上,十分的搶眼,隨著山東路的逐漸形成,它那千瘡百孔的形象才在人們的視線中消失,由於山東路的加高原本地勢就高的山東路和東海路相交接的路口,從遠處看去就向探入天邊的一塊跳板,2005年山東路的重修,使這一特點更加突出,真不失為一大景觀和亮點。  

1990年的東海路海濱(王挺攝影)

那時候延安三路的南端與東海路相交的丁字路口就是海邊,從不到一米高的土坎躍下就可以與大海零距離接觸,漲潮時經常有闖海人在那裡架船佈網,半潮時會有垂釣者悠閒的身影,那掛在魚杆頂端的小鈴鐺,會在微風裡和魚兒咬鉤時發出悅耳的聲響,在退大潮時,那海灘上和海岸邊經海浪常年沖刷形成的鵝卵石,不時被在海邊遊玩的人揀起,在把玩後重新擲回大海。  

八十年代的東海路海濱(王挺攝影)

當時光到了八十年代末期,一股填海造地的風颳遍了島城,這塊原本是湛藍海水的地方,被建築垃圾給填平,在填土和加闊的過程中,這裡還一度成了向來青遊覽觀光的外地遊客兜售旅遊紀念品的自發地小商品市場,由於大量的無證商販的聚集,魚龍混雜,引起外地遊客的投訴,成為工商部門清理的物件,這種情形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直到填海後期建設工程的開始,這個自發的市場才自生自滅。  

那些曾在那練過攤的朋友,可能還記得當年伴著用乾電池架起的小燈泡和瓦斯燈叫賣的情形吧。 

九十年代初的東海路(王挺攝影)

這是青島城建發展史上第二次大規模的填海造地工程,它以犧牲青島最具特色的海岬景觀為代價,造出了寬闊的東海路和青島東部的雕塑一條街,以及現在島城最具商業價值的住宅小區,給現在的青島居民和外地遊客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但這也是老青島人心中的隱痛。 

八十年代的東海路海濱,如今的五四廣場一帶(王挺攝影)

曾經的北海船廠(王挺攝影)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物質的需求,現在的東海路和它昔日的蠻荒破舊已不可同日而語了,從海天大酒店的誕生到現在,東海路成了青島人商務活動和對外交流的中心,構成了新青島一幅壯麗的藍圖,青島各傢俱有實力的企業和機關都能為在此分一杯羹而自豪,又因2008國際奧帆賽主會場被列入城市發展的藍圖。東海路在無聲無息中悄悄的變化著,它從七十年代末期的默默無聞,到現在名聲鵲起,從那陳舊的廠房和喧囂的海浪到現在的高樓聳立、車如穿梭,她的確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2008年的東海路以一副嶄新的容貌出現在了人們的面前,成為一條連線中國和世界友誼的紐帶,傳播東方文明的橋樑。

1997年初青島市委、市政府決定把東海路建設成為環境一流、設施一流、綠化一流和雕塑一流的海濱旅遊風景線。1997年1月動工,12月建成,路寬為14米,兩側人行道分別為5米,每側的綠化道為10米,總寬度為44米。總投資2.7億元人民幣。道路兩側安裝雕塑23組、48座,形態各異,集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於一體,展現悠久的中華文明歷史和青島海洋文化特色。它是中國第一條以雕塑為主題的景觀大道,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當代中國的雕塑水平。

本文編輯節選源自城市檔案論壇老網友“xiantingxinbu”,原文《時代變遷中的青島過往,東海路及東海路周邊的變遷》,文章略有刪減改動,發表於2006年5月17日。

新增老照片源自王挺老師拍攝提供

15
最新評論
  • 會議活動拍攝丨拍前做攻略,成功率翻倍
  • 我今天看到的10張好照片(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