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龍的原生E口67mm濾鏡尺寸家族又多了名“親民”成員,70-300mm F4.5-6.3 Di III RXD(A047),至此,原生E口家族焦段從超廣角的17mm端一直延展到了超望遠的300mm端,幾乎滿足了日常記錄的所有需求。
整個67mm濾鏡的E口體系已趨於完整。
這枚70-300鏡頭延續了騰龍在E口產品線的一貫理念:
“在保證同價位段中名列前茅的光學素質前提下,儘可能的小型輕量化與造價親民”。
為了輕量化,騰龍不僅重新優化設計鏡片的配置,也首次採用了高強度鋁鎂合金卡口,比以往同型部件減重32%。
尺寸要輕巧,對焦更要輕快,無需減速齒輪的靜音步進RXD馬達直接驅動對焦組,同時確保了拍攝對焦的高速與視訊拍攝時的寧靜。
在"親民"鏡頭中是頗為少見的簡易三防設計讓旅行風景拍攝變得更加從容。
下圖是與原廠70-300G的尺寸/重量/售價(官方價格/渠道價格)對照表:
可以看到騰龍基本就是索尼原廠的“精簡版”,尤其是少得多的價格與輕得多的重量,有些出乎我的意料,四千六的官方差價,三千五的渠道差價,還有300多克的重量差,可不是所有人都能忽視的“負擔”,正是這種“負擔”,能幫助70-300獲取更多“價效比”使用者的關注,成為套頭的補充,甚至與機身首批一同購入的器材(比如一個入門機A7M2,兩個套頭的組合:原廠28-70套頭加騰龍70-300,或騰龍28-75加騰龍70-300)。
同時,這種“負擔”也正好是一個入門定焦頭價格與重量的差距,選擇“更多的可玩性”,還是“原廠”?每個人心裡都有自己的答案。
就我對市場的觀察,很多追求輕便與實用的使用者在選擇一機兩鏡的方案時,會把價格早已穩定,且帶機身防抖的A7M2與騰龍28-75納入考慮清單,現在同樣輕便,統一濾鏡尺寸的70-300無疑填補了預算相對“緊湊”使用者對超長焦段的需求。
輕便與統一的濾鏡尺寸讓它們在旅行攝影包裡能輕鬆獲得一席之地,統一的67mm濾鏡尺寸可以大幅降低附件購置成本,畢竟不同尺寸的CPL,漸變灰與ND這些“高額附件“,一旦三四片買起來,就不下一枚鏡頭的開銷了。
定位親民,A047(70-300)的前玉尺寸比較剋制,
向望遠端變焦時,鏡筒伸出約,遮光罩為圓筒型設計,內側採用啞光螺紋消光處理。
從官方MTF來看,妥協了全開光圈時畫面邊緣區域的像差,極力保障中心區域的解析力與反差,峰值區域集中在APSC幅面,
對於擁有機身防抖APSC使用者來說(A6600/6500),或許在全開光圈就能獲取全域優秀的畫質了。
輕便小巧的體積讓我在出行時的負擔很低,可以一天往返更多不同的場景拍攝,
難得的是,纖細的A047(70-300)配合A7R3完全不會翹頭,可以完美平放,即使上了遮光罩,依舊完美。
與A7R3配合的手感也十分均衡,沒有頭重腳輕的感覺。
在實戰中,這枚鏡頭的輕便與實用性很大程度上取悅了我這個喜歡到處“瞎逛”,愛拍泛題材拍攝的人。
70-300焦段可以很好地拉近遠景,隔離干擾,對於動物,建築區域性,風景拍攝十分有利。
70-300的好用之處在於望遠端(尤其200-300mm)對於構圖與隔離自由度的提升,因此本文中的大部分照片都是在這個焦段區域(200-300mm)拍攝的,圖片下方會標註重要引數。
對焦快速安靜,尤其是AFC模式時,可以說是指哪打哪,出片率很高。
在300mm端,這枚鏡頭依舊保持著不錯的反差與描寫力。
作為一枚“親民”長變焦,這枚鏡頭在極限狀態(最長焦距,最大光圈)下的表現也算可圈可點,焦內細節比較紮實,反差也頗為Octavia。
中遠物距下,全開光圈時的倍率色差抑制也做的較為良好,隨著物距縮小,倍率色差會逐漸增加,不過介於定位與價格,我個人認為並沒有什麼不妥:
一定的特寫能力,更是讓它變得又好玩,又親和。
我認為追求”價效比“就是市場的主流,這枚鏡頭針對的是廣大初入門,為自己標變套頭做焦段擴充的人群,他們同時對價格與體積/重量都相對敏感,一枚售價親和,輕便小巧,用途廣泛,焦段引人的鏡頭,自然會吸引他們的注意。
騰龍是一個在E口產品線能堅持與貫徹“親民,易用,樂趣”精神的品牌,說到底,重量,體積,易用性都可能成為自己出門不帶某個器材的原因,而願意帶出去的器材才是活著的器材,才能創造記憶與樂趣,騰龍通過堅持輕便與和諧,正在用它自己的行動來詮釋“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