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人眼是最精密的相機,這話其實對了一半。我們都知道,現在主流的數碼相機內部,最重要的是兩個部分,其一是影象感測器,也就是感受光線,將光訊號轉換為電訊號的元器件;其二就是影象處理器,你可以理解為一個電腦,透過運算,將電訊號轉化成為影象。
人眼對應於相機,視網膜就相當於影象感測器,而人的大腦,則充當了影象處理器的功能。由於人腦的特點,讓這個影象處理的結論,有時候相當的神奇,有時候更顯得相當離譜!
學過心理學的朋友應該都知道,人類對於影象的認知,對於世界的認知,都存在很多的心理定式。當然這是人類在千百萬年進化的結果,有部分的“錯覺”有助於我們認識整個世界,但在某些情況下,會對我們對客觀事實的判斷出現誤差。表現在攝影上,就是我們所看到的並非“真相”!
比如說,我們都知道下面這個著名的例子:
我們習慣性地認為左邊的桔色小球要小於右邊的桔色小球,這就是因為周邊參照系的不同導致的。以這個例子來反推到攝影的應用上,就是我們在拍攝一個大的物體時,為了體現其之宏大,一定要在它的邊上,放上一個大家熟知的物體來襯托。
當然,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以下野馬哥就以自己的理解和體會,來給大家說明一下,有關於人眼的視覺特點,與攝影上的關聯應用,來為大家在攝影的前期與後期處理上,做一些有用的提示!
一、人眼看到的顏色,不得於相機拍到的顏色人眼看到的顏色,其實受很多的主觀因素影響,比如心情。相機對於色彩的還原,其實受到演算法的影響。比如,我們所熟知的,佳能相機的色彩科學對於亞洲女性的膚色呈現要更好看。
在多數情況下,相機拍到的色彩,和人眼看到的色彩,有可能偏差很大。比如,有時候我們看到的藍天,其實非常通透,但是在相機拍出來的效果上看,就顯得有點灰;再比如,樹葉的綠色,總覺得照片上的和人眼看到的略有差異。
為什麼日系小清新的風格那麼討巧,在我看來,就是因為對於綠色等顏色的處理,接近於人眼所看到的風格。
提示:對於數碼攝影來說,適當的後期相當重要。特別是照片的後期調色來說,是一張照片是否出彩的關鍵。
色彩所能代表的內容,是我們對於客觀世界的認知,也是我們主觀情感的流露。源於生活,高於生活,請從調色開始!
另外,多借鑑一些成功作品的調色風格,嘗試著進行模仿。當然,野馬哥自己是比較注重後期的,七分前期,三分後期的比例,總不會太過離譜!
二、人眼看到的內容,不等於相機拍到的細節人眼的特別是,當你聚焦於某一物體時,你會忽略掉周邊的細節。而相機顯然不同,會真實記錄下你沒有留意到的細微內容。
我們常有這樣的感慨,唉呀,當時拍的時候怎麼沒注意到衣服沒整好等等。
提示:在按動快門前,如果有可能,對取景框中的元素再仔細檢查一遍,不要錯過一些細節。按下快門後,如果有可能,回放檢查一下看哪裡有缺憾,若可以糾正後再補拍一張。
另外,不要過於依賴於後期對於一些不完美細節的修正。能在前期就做到的,儘可能發現並改正,這也是對自己觀察力的一種訓練。
三、人眼對光線的容納度非常高,有時你覺得正常的光線,實際上不正常人腦對於光線的自動校準或者說是曝光補償來說,是非常強的。你一定也有這樣的體驗,當我們從大白天走進一間略暗的房間時,在最初,我們會不習慣,到處都覺得黑,但是經過一段時間後,我們的眼睛就習慣了這種光線,就會覺得亮度是正常的。
而這個時候,當你舉起相機,你會發現,就算你鏡頭的光圈開到最大,可能也要依靠很高的ISO才能讓影象不會抖動。
戶外的場景也是一樣,在晴天和陰天的進修,光照強度差上數倍,但人眼的習慣性,讓這種差異“變”小了。
提示:對於光線的強弱,真的不要依靠眼睛的觀感。在一些重大場景的拍攝前,保險起見要到現場踩點,並針對真實情況下的燈光、天氣同步做預拍,以便視情況準備好燈光系統,或者是備好一隻閃光燈。
從這一點來說,人是厭惡複雜的。因為複雜,人將對理解事物產生困難。上面我們提到的人眼只能注意到某些區域性的道理也是如此,因為複雜,只能切成一塊一塊去理解。
提示:構圖很重要。好的構圖,有助於人眼對於事物的理解。好的構圖,一定是影象比較穩定、影象內部元素有所關聯有所互動的。這樣對於影象的理解會帶來好處。
五、人眼會對某些內容特別敏感不管媽媽睡得多沉,只要嬰孩的一聲啼哭,都能立馬驚醒,這是因為媽媽對於小寶寶的聲音有著特殊的敏感性。人眼也是如此,對於特定內容特別敏感。
比如說畫面中出現的人!所以,我們常常能夠看見在一些風景照片中,在宏大的山海之間,一個小小的人,也能夠吸引焦點。
科學家表示,作為人類,我們會有意地賦予無生命的物體以人類的行為特徵,這樣我們就能更好地與它們產生聯絡。
提示:在照片中存在人的形象時,這個人所在的位置就會立馬成為視覺的焦點,人的周邊的景物,都會圍繞這個人展開,此時最好的做法是不要讓這個人孤立,而讓景物與人形成互動。另一種有趣的作法是將物體擬人化,以便更好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