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衛健委發文了!
線上處方要流轉出醫院了,從複診開始,還能醫保報銷。
雖然關於“處方外流”的政策時有釋出,人們似乎早已麻木,但這次的與眾不同在於發文的主體是國家衛健委。這便給相關行業帶來了與以往不同的思考和想象。
處方外流,線上處方先行
近日,國家衛健委、國家醫療保障局、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釋出《關於深入推進“網際網路+醫療健康”“五個一”服務行動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明確提出,支援“網際網路+”醫療複診處方流轉,探索定點醫療機構外購處方資訊與定點零售藥店互聯互通。
《通知》還進一步明確,堅持線上線下一致,對線上線下醫療服務實行公平的醫保政策,保持待遇水平均衡。
參保人在本統籌地區“網際網路+”醫療服務定點醫療機構複診並開具處方發生的診察費和藥品費,可以按照統籌地區醫保規定支付。
各地可從門診慢特病開始,逐步擴大醫保對常見病、慢性病“網際網路+”醫療服務支付的範圍。
結合門診費用直接結算試點,探索“網際網路+”醫療服務異地就醫直接結算。
落實“長期處方”的醫保報銷政策,對符合規定的“網際網路+”醫療服務線上處方藥費等實現線上醫保結算。
這意味著,一部分線上複診產生的處方將從醫療機構流轉向藥店,這對於急切期盼處方外流的藥店來講,無疑是個好訊息。
處方外流,醫保藩籬已打通
近年來,國家一直在試圖推動處方流轉,但速度卻不達預期,原因可能有多個方面:
其一是患者的消費習慣。對於獲取藥品,患者更信賴醫院,認為醫院的藥品更加齊全、安全。另外,從醫院拿藥更方便,在醫生開過處方後,患者直接就可以到醫院藥房取藥,不用專門再去藥店了。
其二是醫保問題。目前,國內醫保統籌還未大面積向藥店放開,仍集中在醫療機構手裡,處方流轉到藥店,患者將享受不到醫保報銷,這也造成了大部分患者不願意到藥店取藥。
不過,由於新冠疫情的原因,以上兩個方面都發生了實質性的改變。
2020年初,受疫情影響,國內一些非發熱定點醫院的門診部、診所先後宣佈停診,再加上各地交通管制措施陸續加強,眾多患者無法到醫院就醫、購藥。而在此期間,網際網路醫療成為了一種新選擇,患者透過各種網際網路醫療平臺問診,獲取處方,再透過物流配送或自行到藥店購買藥品。如今,這已經成為公眾新的就醫購藥習慣。
另一方面,得益於疫情期間網際網路醫療發揮的巨大功用,“網際網路+醫保支付”也加快了程序。
在疫情最膠著的3月,國家醫保局、國家衛生健康委釋出《關於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開展“網際網路+”醫保服務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將常見病、慢性病“網際網路+”複診服務可納入醫保基金支付範圍,推動落實“長處方”的醫保報銷政策,探索推進定點零售藥店配藥直接結算。
而到了11月,這個在特殊時期頗具“救火”性質的指導意見成為了醫保局全力推動的政策。在不久前釋出的《國家醫療保障局關於積極推進“網際網路+”醫療服務醫保支付工作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提出落實“網際網路+”醫療服務的價格和支付政策,堅持線上線下一致,線上發生的藥品費用比照線下醫保規定的支付標準和政策支付。同時,支援“網際網路+”醫療複診處方流轉。
而在國家衛健委等三部門聯合印發的《通知》中,這一點再次得到強調。
這也可以看出,該系列政策的推出,意味著困擾處方外流的主要阻礙——醫保支付得以打通,接下來,藥店需要關注的,則是如何將這項政策紅利最大化。
處方外流,藥店比電商更具優勢
值得注意的是,對於傳統的線下藥店來講,乘著“網際網路+醫保”的東風一同而來的,不僅僅只有紅利,還有競爭對手——醫藥電商。
從接連不斷的網際網路健康利好政策上看,醫藥電商可能更加獲利,但事無絕對,在一些方面,線下藥店要更佔優勢。
例如,在方便快捷以及及時性方面,線下藥店更勝一籌。
老百姓大藥房董秘馮詩倪日前表示,根據在老百姓大藥房門店的資料,85%的顧客需要及時用藥,只有15%的顧客是慢病類患者,可以忍受2天左右的配送週期。所以,對於網際網路購藥,大部分患者能接受的就是半小時送貨到家。想要達到這個配送效率,就意味2-3公里範圍內需要有門店或倉庫,但這麼重資產、精細化管理的線下佈局不是網際網路平臺所擅長的。反而實體藥店是半小時配送上門O2O最好的承接方。
另外,對於這15%的慢病類患者來講,馮詩倪還說,從慢病管理服務的維度講,患者需求並非簡單購買一盒藥,而是更深層次的健康管理。
除此之外,患者到門店中購藥,還能面對面得到執業藥師的專業服務,並根據疾病的程序,制定一些個性化的方案。
而在這些方面,目前的醫藥電商來講還很難做透。
因此,即便“網際網路+醫保”的政策不斷利好,處方外流不斷推進,實體藥店憑藉線下優勢,也能競爭中保持強大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