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人才爭奪戰,再起風雲。
12月16日,廣州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釋出關於公開徵求《廣州市差別化市外遷入管理辦法》的意見通告。
廣州此次的差別化入戶政策,具體要求如下:
1. 擁有國內普通高校全日制本科學歷或學士學位(單證),或擁有國內普通高校全日制大專學歷,或全日制技師學院預備技師班、高階工班畢業人員;
2. 年齡在28週歲及以下;
3. 申報時須在差別化入戶實施範圍區域內連續繳納社會保險滿12個月。
4. 實施範圍為:白雲區、黃埔區、花都區、番禺區、南沙區、從化區和增城區。
幾個關鍵點:
1. 學歷門檻降低到了大專——幾乎“零門檻”。
2. 28週歲以下——擺明了只要年輕人!
3. 實施範圍不包括天河、越秀、荔灣、海珠中心四區——表明此次重點在於拉動其他區域的發展,縮小區域差距。
一句話總結:廣州,開始不設門檻爭搶年輕人了!
這是在爭奪未來!
當然,最多人關心的,還是直接影響——落戶後即可直接買房,社保滿三年即可全市買房。
巧合的是,去年此時,廣州南沙、花都、黃埔三區,先後釋出人才購房鬆綁政策,也才有了今年廣州的樓市漲幅。
今年4月份以來,廣州房價走勢徑直向上。
資料不會說謊!
隔壁村花小翠放下手中的窩窩頭說:“啥也不說了,我得趕緊開個金條湊首付去了。”
02
中國城市的“搶人大戰”,已經進入分化階段。
1500萬常住人口的廣州,開始出手爭搶年輕人,是再明顯不過的訊號。
當一線城市也開始搶蛋糕,一眾二線城市自然也不會閒著。
無錫:12月8日印發實施修改後的《無錫市戶籍准入登記規定》,全面取消江陰、宜興行政區域內的落戶限制,全面取消高校和職業院校畢業生、留學歸國人員、技術工人等群體的落戶限制,敞開學歷型、技能型人才的落戶大門。
福州:12月11日,《關於進一步降低落戶條件壯大人口規模若干措施》印發,全面放開落戶限制,實現落戶“零門檻”、親屬投靠“零門檻”:不設學歷、年齡、就業創業限制,外省市人員均可申請在我市落戶,六縣(市)、長樂區人員均可申請在五城區落戶。
青島:12月14日,青島研究審議了《關於進一步深化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徵求意見稿)》。此次明確五大類落戶途徑,即人才落戶、居住落戶、親屬投靠落戶、賦權激勵落戶和穩定就業居住落戶,學歷放寬至40週歲以下大專學歷、職業院校畢業生。
很顯然,“零門檻”落戶已經是標配。個個都在喊著:“只要是勞動力人口,就能落戶!”
這顯然和北京、上海的政策,不在同一個方向。
作為中國戶籍門檻最高的兩個超級城市,北京、上海對人才的引進,一向是高標準、高要求。
比如上海,今年先後兩次放寬了人才落戶的條件:
9月23日,《2020非上海生源應屆普通高校畢業生進滬就業申請本市戶籍評分辦法》正式釋出,針對上海交大、同濟、復旦、華東師大以及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畢業生,放寬了落戶門檻;
12月1日,《留學回國人員申辦上海常住戶口實施細則》公佈,針對留學生放寬了社保門檻,海歸博士、高層次留學人才可以直接落戶。
儘管如此,上海對落戶人才的要求,依然是世界一流大學畢業生、留學生,與其他二線城市吸引大專生、職業院校畢業生相比,要求高多了。
北京就更不用說了,不僅落戶門檻全國最高,甚至還在反向“控制”人口。
京滬爭搶高層次人才,廣深爭搶年輕人才,二線城市零門檻爭搶勞動力,至於三四五六線城市,早已沒有了戶籍門檻一說。
他們都有光明的未來。
03
為何都在“搶人”?
中國當下的人口形勢,不容樂觀。
也因此,各城市對人口的爭奪,一直不肯放鬆。2017年以來,“搶人大戰”轟轟烈烈——給錢、給房、給戶口。
三年過去,哪個城市成了贏家?
在40個大中城市中,3年來有37個城市的常住人口正增長,4個城市的人口出現負增長。
其中,深圳增長146萬人高居第一,廣州增長126萬人排在第二位,杭州增長117萬人位居第三位。這也是僅有的3個增長超過100萬的城市。
即便沒有招攬人才的政策出臺,廣深杭以雄厚的經濟基礎、活躍的市場氛圍,也是人才主動向往的城市。
西安、重慶、長沙3個城市的人口增長都超過了70萬人,排在第二梯隊。
這裡面,西安是“搶人大戰”的最大受益者。2017年以來,西安降低落戶門檻,派出所民警上街喊話拉人、火車站直接安利大學生落戶,成為“搶人大戰”的標誌性場景。
佛山、成都、寧波、鄭州4個城市的人口增長都超過了60萬人。
成都、鄭州背靠人口大省四川、河南,省會城市的吸引力讓二者的人口吸引力高居前列,鄭州常住人口也在2018年突破1000萬,邁入特大城市行列。
值得一提的是佛山。
11月20日,佛山召開的全市新市民服務管理工作會議透露,佛山新市民登記超過547萬。而2019年佛山戶籍人口466萬,這意味著佛山的實際居住人口達到1013萬,首次突破千萬大關。
加上珠海3年新增34.8萬人排在13位,前15個城市中,大灣區佔了4個,人口吸引力可見一斑。
榜單末尾,有8個城市的人口增長低於5萬人,實在過不了關。
東北成為最大輸家。
大連、瀋陽3年僅增長了3萬人,長春則只增長了4000人,而另一個重要城市哈爾濱,則負增長16萬人,可見東北人口流失的嚴重程度。
3年來天津人口也落得負增長,經濟“擠水分”的同時,產業結構調整使得人口吸引力大幅下降。
而墊底的北京,3年來人口減少了19萬。但北京的特殊性在於,這是全國唯一主動“控制”人口的城市,能看出“效果不錯”。
生活是現實的,人們在面臨城市選擇時,自會用腳投票。一個城市的經濟活力、市場環境、薪資水平、居住環境,每一項都可能成為關鍵因素,大灣區和東北,就是典型的案例。
04
人口,正在成為城市競爭力的勝負手。
前段時間,南北差距再次引發熱議。2020年前三季度GDP總量TOP10城市,天津滑出前10,北方只剩北京一個城市,前20的城市中也僅有5個城市,將南北方的經濟鴻溝赤裸裸擺在人們面前。
其實,把範圍升級到省份,中國GDP總量前10的省份中,1978年還有遼寧、山東、河北、黑龍江、河南5個省份,到了2019年,北方也僅剩山東、河南2個。
“南強北弱”,本質原因還是人口。
改革開放至今,中國城市發展經歷了兩次迭代。
改革開放到2010年左右,沿海省份和城市受益於貿易經濟,製造業加工蓬勃興起。此時就需要大量的產業工人,北方和內陸多個人口大省——河南、四川、湖北、安徽、貴州,成為穩定的勞動力輸出地,餵養出“世界工廠”。
人口向南方大規模轉移,是當時的主要趨勢。
2010年左右至今,沿海城市紅利式微,內陸省份的大中城市開始顯露頭角,尤其是鄭州、長沙、武漢、成都、南京、杭州等省會城市,主動承接沿海產業轉移,第二產業佔比提升。
此時,大量農民工開始迴流,省內直接就業成為第一選擇。而巧合的是,除了鄭州所在的河南,其他城市也都歸屬南方。
2019年常住人口前15的省份中,11個都是南方省份,北方省份只有山東、河南、河北、遼寧4個。
人口洶湧向南流動,差距怎能不大?
當深圳喊出“來了就是深圳人”,當廣州爭搶28歲以下年輕人……南方城市的緊張感,北方眾多城市恐怕還沒反應過來。
城市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競爭。
人口是一切生產力的基礎,也是一切消費的源頭,當人口向哪裡流動,哪裡的城市就能佔領先機,決勝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