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治>

電影《少年的你》上映3天票房破5億,風頭強勁。

相比以往同類型的電影,它將校園欺凌表現得更真實,更狠,也更復雜。

電影,只是真實地反映問題,它並沒有回答,為什麼被欺凌的孩子難以反抗?我們又該如何應對校園欺凌?

2017年曾有一檔大型未成年人法治教育特別節目,名叫《守護明天》,由最高人民檢察院、中央電視臺社會與法頻道聯合制作。節目講述的都是真實案件,環節包括檢察官說案、專家點評,現場遊戲和實驗等,讓觀眾真實感受到未成年人如何一步步走向犯罪。

波叔誠意推薦,相信你能從中獲得更多啟發。

《守護明天》的第一季第一期,講得便是一個校園欺凌案。

他向同學舉起刀

這是一個被欺凌者被迫反抗,變成施暴者的故事。

2016年,16歲男生張鵬(化名)是一名高一學生。他性格內向,沉默寡言,學習成績卻非常優秀,是一名班幹部。

某天, 正好是張鵬值日。在一節自習課上,上課鈴響了好一會,班裡一名叫陳宇(化名)的同學,還在跟周圍的同學大聲說話。

由於職責在身,張鵬便直接提醒陳宇同學停止講話。陳宇並不買賬,繼續說話。幾分鐘後,張鵬再次提醒陳宇,保持安靜。

陳宇覺得自己很沒面子,惱羞成怒,站起來邊拍桌子,邊罵張鵬。還不解氣,下課後,他召集了一群小夥伴將張鵬堵在廁所裡,一頓暴打。

打完人之後,他們要求張鵬當著全班同學的面,給陳宇道歉。

自己並沒有做錯,還被打了一頓,現在還要他道歉?!張鵬心裡非常憤怒,但父親從小就教導他,遇事要忍,不要跟人起衝突。

聽話的張鵬決定嚥下自己的委屈,回去跟陳宇道歉,本以為道歉後這事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可當他認真當面道歉的時候,陳宇總說聽不到,聽不到,要他再大聲一點。反正都已經開口了,張鵬繼續忍,再次向陳宇道歉。

見人家低聲下氣,陳宇開始膨脹。他狠狠地將帽子往張鵬身上一甩,讓他鞠躬!

這下張鵬忍不住了,他掄起拳頭朝陳宇砸過去。眼看兩人就要幹起來,周圍的同學連忙上前拉架,才暫時化解了這場衝突。

隨著時間推移,同學們都漸漸忘了這件事。可張鵬內心的屈辱感和憤怒感,卻與日俱增。

被堵在廁所暴打,被要求當眾道歉,還有陳宇那輕蔑的眼神,在張鵬的腦海裡不停地閃現……

他鬼使神差地去買了一把美工刀,本來想著,如果陳宇再欺負他,他就拿出刀子嚇唬嚇唬他。

可是人一旦有了負面情緒,又無法排解,很容易走上歧路。

日思夜想,張鵬生出一個了可怕的念頭——殺人。

一天夜裡,宿舍息燈之後,張鵬翻來覆去無法入睡,他不想這樣煎熬下去,這事得有個了結。

等同學們都熟睡之後,他悄悄下了床,拿起美工刀,悄悄走到陳宇床邊,慢慢把刀放在陳宇的脖子上。

就在動手的前一刻,他開始哆嗦起來。這時,陳宇猛地翻了個身,張鵬一驚,抽刀就跑。

然而,鋒利的刀子還是在陳於的脖子劃了一下,破了一道淺淺的口子。被驚醒的陳宇按著自己的脖子,緊張地坐了一夜,但並沒有發現是誰對他下手。

生平第一次生歹念,第一次向人揮刀子,還殺人未遂,僥倖逃脫的張鵬接下來的日子更難過。他惶恐不安,要是陳宇發現,肯定會帶著一大幫人來尋仇,讓他生不如死。

果然,他想得沒錯。第二天上課時,陳宇帶著傷出現在教室,帶著威脅大聲嚷嚷:誰昨天晚上劃我脖子一下?他揚言若是找出是誰,就要打一頓。

本來就被嚇得六神無主的張鵬,被這麼一威脅,更加如坐鍼氈。因為害怕被報復,他開始疑神疑鬼,感覺陳宇整天都在惡狠狠盯著他,所有跟陳宇要好的同學也在盯著他。

他的心理防線徹底崩潰了。他覺得自己再沒有別的選擇了,只能一不做二不休,把陳宇殺掉。

他拿起美工刀,起身迅速朝陳宇走去,對著他的咽喉刺去。

幸好旁邊有同學反應快,見張鵬拿刀要傷人,拿起椅子朝他砸去,然後死死抱住張鵬。

陳宇的脖子被刺兩次,鮮血直流,幸運地撿回了一條命。

張鵬的怒火終於渲洩出來,但是在舉刀的那一刻,他的前途和命運徹底改變了。

他兩次舉刀刺向陳宇的脖子,有很明顯的殺人意圖,但由於客觀原因,只造成了輕傷一級的後果。

公安機關認定,犯罪嫌疑人張鵬的行為觸犯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232條之規定,涉嫌故意殺人罪。

從被欺凌到施暴,發生了什麼?

《守護明天》的現場中,專家強調,我們沒有必要將校園欺凌妖魔化,因為打架和欺凌,以及對打架欺凌的處理,本來就是青少年成長的一個過程。

但是過激的暴力,和以暴制暴的行為,很容易釀成大錯。而要避免大錯,我們要從孩子的角度去看問題。

被欺凌的孩子,怎麼想的?

節目現場,檢察官找了幾個孩子,做了一個小實驗。

她先把小男孩的眼睛矇住,讓他向前走三步。她解釋,人在眼睛看不見的情況下,其他的感受就會更加敏銳和深刻,會對周圍的環境產生不安全感,任何風吹草都很容易讓他緊張。

接下來,她再請幾個小朋友上場,圍著小男孩不斷推搡。

過了一會,她讓小男孩取下眼罩,問他的真實感受。

第一,有些緊張;第二,有些憤怒。

檢察官繼續問:如果現實生活中遇到剛才那種情況,你會怎樣?

男孩隨口就答:我會忍!

他還表示,忍比以暴制暴要好。因為以暴制暴被老師發現後,大家都有錯,大家都要罰。

被欺凌者選擇忍讓,就是想讓老師知道,他是對的,錯不在他。

遭受欺凌的孩子,會把主持正義的期望寄託在老師身上。

就像下面這個小男孩,實在忍不住了再向老師告狀。

但是,如果告完狀後,打人者暫時消停,過一段時間又開始打人怎麼樣?

孩子說:再去告狀。還被打,就自己打回去。

可以看出,如果發生欺凌事件,老師缺位,或者是處理不好,必然會發展成以暴制暴行為。

年紀小一點的孩子尚且如此,更何況是十幾歲的青春期少年。

很多處於青春期的孩子受到欺凌,是根本不會去求助家長或老師的。

因為他們有個心態,自己不是小屁孩了,可以自己處理,如果報告了會顯得很沒面子。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原生家庭的影響。

對於故意殺人的張鵬來說,從小的家庭教育就是忍。就算他告訴父親,父親也會叫他忍。他照做了,忍到極限,但是沒有用,所以只剩下以暴制暴這條路了。

整個事件中,張鵬是個弱者,他最後的做法也符合弱者的設定:先下手為強。

憤怒的積壓令他產生一種力量,但是從他的猶豫和膽怯也可以看出,他其實不是真的想殺人,只是想把對方嚇跑。

但是沒想到事情越來越失控,對方變本加厲,逼得他不得不先出手。

欺凌過程中,第三方在哪裡?

回顧張鵬整個被欺凌的過程,你會注意到,由始至終,老師和學校沒有出來干預過。張鵬在廁所被打,被逼鞠躬認錯後大打出手,半夜傷人,件件都不是小事,但是中間除了拉架的同學,沒有老師,也沒有學校代表出面處理過。

2016年,張鵬的案子發生之後,中央出了一份關於依法防治校園欺凌的意見,裡面有個明確的要求:學校要建立校園欺凌的防治機制。其中包括髮現、報告、干預這樣一個完整的體系。

但是這對張鵬而言,不過是事後諸葛。

對於校園欺凌,學校、老師、還有家長都應該反思。

並不是所有的校園欺凌都那麼明顯,許多帶有隱密性,緊盯防守這種方法是根本解決不了的。

想要最大限度地防治校園欺凌,一是要孩子主動求助,二是家長和學校的配合。

現場有專家提出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90%以上的父母沒有跟孩子進行過關於對應校園欺凌的訓練。

他強調的是“訓練”,而不是口頭上詢問孩子有沒有被欺負,然後告訴他被欺負了該怎麼做。

因為一個年紀小的孩子,很難將複雜的口頭意見或叮囑在現實中變現,他需要親身嘗試的經驗。

專家提出,父母雙方可以輪流進行角色扮演,一方故意欺負,訓練他向另一方報告和求助的習慣。

另外,關注那些“懂事”的孩子。

孩子懂事,讓人欣慰,但背後可能藏著讓人心疼的事實:什麼事都自己扛,不願給別人添麻煩。

案件中的張鵬,就是個懂事的孩子,父母外出務工,從小自己居住,早早當家,從不讓人操心。

往往就因為溫和,容易招惹他人來欺凌;因為懂事,他選擇忍受。

如果發現孩子被欺凌,家長如何應對?

孩子的事情,讓孩子自己主導解決,家長和老師從旁引導。

當自己孩子被欺凌,家長直接找對方家長理論,是不可取的,因為對方很可能會護犢子,你需要找一箇中間人來調停和見證,比如老師。

而家長和老師在處理完後,不能把事情完全拋開,要繼續跟蹤,關注事情的後續。

那麼對於學生,如何對應校園欺凌?

1.不要落單,一定要交朋友。

2.及時反抗,忍氣吞聲,有第一次就會有第二次。不一定要動手,可以用語言反抗,甚至求助,關鍵讓對方明白,你有脾氣的。

3.花樣求助,如果被人包圍,放棄面子吧,大聲呼救,打滾撒潑都行。

最後,想對漠視校園暴力的人說,圍觀和退讓不能自保,請用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去幫助他人。

幫助他人就是在保護自己。

世上有千千萬萬的人,一群人有緣相識,併成為同窗的概率真的很小。

象牙塔裡的情誼最純,最真,請好好守護!

最新評論
  • 1 #

    其實就不該忍,助長了氣焰。會覺得你好欺負變本加力的欺負你。你反擊了其實就不敢了說白了小孩子也得欺軟怕硬的。

  • 2 #

    一定要學會反抗 長心跟沒長心是不一樣的

  • 3 #

    忍無可忍,無需再忍!

  • 4 #

    同意學會反抗,但首先要忍,如果實在過分的欺負失去人性和尊嚴就該反抗,這是每個人最基本的底線。

  • 5 #

    強烈建議學校加強安保措施,

  • 6 #

    教會孩子及時反抗,第一次的頭不能開

  • 天翼雲躋身前三,移動雲仍委身others,二者終有一戰?
  • 今日改變歷史!周口首個機場舉行首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