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治>

機頭部位作為現代戰機感測器分佈最為密集的一塊區域,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這一點對於隱身戰機而言,同樣不能例外。以我們的殲-20為例,除了最顯眼的機載火控雷達天線罩外,這個地方還佈置有輔助輔助空速管、嵌入式大氣感測器、編隊燈乃至下頜的光電搜尋系統等裝置。

而同角度特寫之下的美國空軍F-22,其稜角分明的機頭部位也並不簡單。不過,在對比之後我們可以比較明顯的發現,拋去工藝上的差別不談,就兩者標誌性的火控雷達而言,F-22的雷達天線孔徑還是要比咱們的殲-20小上了一圈。這或許也說明,後者的火控雷達效能可能更佔優勢。

當然,雷達天線孔徑更大並非重點。更重要的在於,儘管同為第四代戰機,但殲-20身上的幾處配置或能力,卻是F-22不曾具備的。這當中最值得一提的,當屬安裝在其下頜的“光電瞄準系統”(EOTS),以及位於機頭側面,外表為稜形玻璃視窗的“光電分散式孔徑系統”(EODAS)。(圖片:鼎盛hunterchen)

雖然在F-22研發早期,美國空軍打算為其配備一部名為“先進紅外搜尋與跟蹤”(AIRST)的機載光學裝置,用於輔助雷達進行對空對地搜尋,而安裝位置也同樣是機頭下頜。這一點,我們從這張倒扣的F-22測試模型中也能看出端倪。不過由於種種原因,服役後的F-22並未採用該設計。

除了EOTS之外,F-22也未裝備EODAS。當然,該型號上有一款光學裝置倒是採用了與EODAS類似的分散式設計,那就是用於導彈逼近告警的AAR-56 MLDs紅外探測系統。在這張“猛禽”的機頭側面特寫中,右邊大的菱形是嵌入式大氣感測器,而左側的小菱形即為MLDs的光電視窗。

從某種意義上講,同屬紅外成像體制,且採用了分散式設計的MLDs,可以被看做是EODAS的雛形。然而,由於探測距離過短,同時沒有配套頭盔顯示器的原因,MLDs所能發揮的功能實屬有限。整體而言,缺少了這兩樣光電探測裝置的F-22,在戰場態勢感知能力方面,離殲-20還有一定的差距。

至於具體原因,想來還是因為F-22立項時間較早,相關技術尚未成熟的緣故,因而才出現了殲-20後來居上的局面。當然,F-22的這些遺憾,最終還是在美國第二款隱身戰機F-35上得到了彌補。作為EOTS和EODAS兩大概念的首個實用化型號,F-35也在一定程度上為殲-20相關裝置的研發提供了參考。

  • 天翼雲躋身前三,移動雲仍委身others,二者終有一戰?
  • 觀點丨黃奇帆:鄭州的戰略定位與發展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