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題目後,很多人一定會持著一種懷疑的態度來看這篇文章。不就是一個陀螺嗎?有什麼好講的,整得跟誰沒玩過似的。事實也確實如此,還真的就是我們所玩的那個陀螺,只不過不是用來玩的,而是根據陀螺的力學原理研究的“陀螺儀”,並且是應用於科研方面,特別是在武器裝備方面的應用!
現在一般的武器上面都有應用陀螺的原理,不論是我們看到的大型軍艦、還是大型戰鬥機,都有它的存在。如果有人玩過《吃雞》遊戲的話,應該有看到設定介面中有一個陀螺儀的設定,開啟它之後,可以防抖,射擊會更精準,不過首先你需要學會使用它。
那麼陀螺儀的原理又是怎樣的呢?
根據我們所玩過的陀螺來看,保持其高速的旋轉,它就不會跌倒。而對於陀螺儀來講,如果可以的話,有句名言是“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動整個地球”。陀螺儀則可以做到:“給它一個支點,他就可以在任何地方旋轉,即便是一個細線、甚至是刀尖上面,都可以旋轉”。
它是一種機械裝置,基本結構為一個旋轉軸、一個轉子、兩個支架。運動時,轉子圍繞旋轉軸以很高的角速度進行旋轉,而轉子裝在較小的那個支架裡面,外面再套一個比較大的支架,陀螺儀就可以環繞平面以及三軸進行自轉。因此它的特點就是非常穩定,其實我們現在使用的手機中的防抖功能,便是根據這個原理來的!
只不過現在的各種武器裝備以及民用方面的陀螺儀,並不僅僅是我們所看到上圖中的縮小版,而是根據其原理,早已衍生出不同的高科技陀螺儀!並且具體原理是與機械原理也有很大區別!
現代陀螺儀主要分以下三種鐳射陀螺儀。大致原理由法國科學家於1913年發明,被稱為薩格納克效應,不過由於沒有合適的光源,並沒有太多進展。一直到1960年,世界上第一臺鐳射器出現之後,很多科學家受此啟發,美英法蘇聯才開始對鐳射陀螺儀的研製。
1963年,美國研製出世界上第一臺鐳射陀螺儀。其基本原理就是利用光程差,然後來測量旋轉角速度,當它在閉合的光路中時,由同一光源發射出,沿著順時針方向與逆時針方向傳輸的兩束光與光干涉,再利用其相位差,就可以檢測出閉合光路的旋轉角速度。
相對於機械陀螺,鐳射陀螺體積小、結構也簡單、反應更快、成本也比較低、誤差也小、精度更高,適合於計算機的結合,並且適應環境能力也更強!繼鐳射陀螺後,光纖的出現,開始出現光纖陀螺,大致原理其實與鐳射陀螺差不多,只不過光源不同!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用於手機等電子產品上面的陀螺儀:微機電陀螺儀MEMS。其原理主要以檢測電容變化為主,一般的微機電陀螺儀有兩個可以移動的不同方向的電容板,不同方向的電容板分別測試出不同方向的電容變化,然後根據電容的變化就可以計算出角速度!
中國鐳射陀螺儀的艱難發展!雖然美國1963年就已經擁有了鐳射陀螺儀技術,但是因為鐳射陀螺儀的主要用途是在航空、航天、航海、陸地等軍事領域方向。可以這麼說,如果沒有鐳射陀螺儀技術,就不會有現在的精準制導武器。像我們所知道的戰鬥機、潛艇、人造衛星、火箭等,他們都裝有鐳射陀螺。因此鐳射陀螺也是每個國家都渴望掌握的一項技術,而擁有這項技術的國家又禁止出售!
由此,中國在錢學森倡議之下,國防科技大學成立了鐳射研究實驗室,而研究鐳射陀螺的高伯龍,正是錢學森挑選的。於是從1975年開始,當時已經47歲的高伯龍調任至鐳射實驗室,開始了長達40多年的隱姓埋名生活。當時條件非常艱苦,對於鐳射陀螺的原理也很模糊,只有錢學森寫的兩張小紙條,但高老就憑藉這薄弱的基礎,讓中國的鐳射陀螺走上了世界領先地位!
到1994年時,由高老團隊研製出的全內腔四頻差動鐳射陀螺工程樣機通過鑑定,而當時美國、法國、蘇聯都採用的是二頻,因為他們搞不定四頻。由此,中國不僅成為了繼美國、蘇聯、法國之後第四個掌握鐳射陀螺的國家,還成功走在了世界前列。當中國的四頻技術出現之後,國外才又開始重新開始研究,不過這已經與中國有了差距!
也正是那個時候起,中國的東風系列彈道導彈、紅旗導彈等一系列尖端武器,都用上了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鐳射陀螺,同時再也不用擔心高尖端武器會受制於他人了。
而這一切都要歸功於錢學森,錢老的倡議,高伯龍,高老43年不懈的努力。很遺憾的是,高老已經於2017年逝世,而他的名字我們也是在他80幾歲高齡時,國家解密之後,才真正對他開始有所了解!而我們能做的,只有向他們致敬、向他們學習,繼續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