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今綸
廣東省統計局日前釋出資料,廣東全省2019前三季度的GDP總量達到了77919.22億元,實際增速達到6.4%,廣東整體情況堪稱優秀。
同時,各城市的經濟總量名義增速也有了排名:中山以1.15%排名倒數第一。
中山怎麼了?
時任廣東中山市委書記陳旭東去年10月在公開媒體發表文章《真正把工作做到點子上》,稱“堅持問題導向,以認識問題的勇氣、發現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辦法,定期開展“回頭看”,揪住問題不放,邊推進、邊評估、邊改進,確保一抓到底、抓出成效“。
今年10月,權威媒體的訊息顯示:陳旭東成了中山的前書記。此前擔任肇慶市委書記的賴澤華調任中山市委書記,原書記陳旭東轉任廣東省司法廳黨委書記。
中山,曾經名揚天下的“廣東四小虎”之一,曾經連續多年保持廣東第五的經濟總量,為何淪落到增速“吊車尾”的地步?
1 中山之困也是諸多城市之困
中山的危機絕非自今日始,而是早有苗頭。
早在2016年年底,時任市委書記陳如桂在12月21日舉行的中山市黨代會上提出:中山當前正面臨四個“難以為繼”。
是不是有點熟悉?是的,深圳在2005年也提出過四個“難以為繼”,深圳當時的困境是:土地、空間難以為繼;能源、水資源難以為繼;實現萬億GDP需要更多勞動力投入,而城市已經不堪人口重負,難以為繼;環境承載力難以為繼。
中山的四個“難以為繼”是:
以傳統專業鎮為主的發展模式難以為繼,專業鎮競爭力下降,傳統產業增速放緩;以土地擴張為主的發展模式難以為繼,土地使用粗放、低效開發比較突出;以鎮區為主導的發展模式來落實創新驅動發展難以為繼,對高階要素的吸引力和承載力不足;以現有城鎮空間佈局建設宜居城市難以為繼,城鎮建設“攤小餅”、資源利用碎片化有待克服。
2016年前三季度,中山全市先進製造業增加值415.3億元,比規上工業增速高出5.4%,傳統產業增長疲軟,集中體現為出口增速。鞋類、燈具照明及類似品、傳統輕紡產品等行業出口分別下降17.7%、10.1%和6.4%,直接拖累全市出口下降1.2%。
中山的競爭對手不是深圳、廣州,甚至也不是內地的同等規模城市,因為成本的逐漸走高,相當一部分企業直接轉場東南亞,中山的服裝製鞋等優勢逐漸消失。
當時的決策者也提出了應對辦法:統籌考慮全市區域空間佈局、產業基礎、資源稟賦,構建“一中心、四組團”差異化發展格局——
即:以主城區為核心,加快發展高階服務業,打造高品質城市中心,對接廣州、深圳和南沙、前海自貿區;
以火炬開發區、翠亨新區、南朗等鎮區為核心規劃東部組團,打造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區;
以黃圃、三角、民眾等鎮為核心規劃東北組團,發展先進製造業和現代物流業;
以小欖、古鎮等鎮為核心規劃西北組團,推動傳統優勢產業創新發展;
以坦洲、三鄉等鎮為核心規劃南部組團,對接港澳與珠海橫琴自貿區,大力發展智慧製造和生態休閒旅遊業。
政策貌似都很好,但是中山這麼小,其實不夠聚焦。
這個時候的中山本來有一個選擇:聚焦自身垂直優勢領域,往高階和核心技術的方向走,避開廣深的鋒芒,深挖自己的護城河,同時又和東南亞地區避免同緯度競爭。但是,中山錯失了這個機會,在迷茫中迎來了一次次下跌。
實體經濟幾乎是斷崖式下跌,資料顯示:2019年1-6月中山規模以上工業利潤總額增長3.6%,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共3434家,其中虧損企業790家,企業虧損面23.01%;虧損企業虧損額16.45億元,下降7.5%。
也就是說,四分之一的企業基本死翹翹,這是要上史書的資料。
客觀而言,中山的實體經濟轉型是失敗的。
這個裡面原因很複雜:既有本地人才不夠的問題,還有決策不夠清晰,執行不夠有力的問題。各鎮的“諸侯”又都有自己的小九九,所以,很難形成合力往前走,所謂“組團”也並不十分成功。
中山實體經濟不斷“失血”,本來想承接附近核心城市的外溢資源,卻因為種種原因,被兄弟城市把自己原有的資源“虹吸”走了。
處於大灣區地理幾何中心,如果你夠強大,資源、機會就會從四面八方聚集。如果你不夠強大,兄弟城市就會把你的資源“截胡”,越是處於中心,越是容易“耗散”。
要命的是,中山距離廣深太遠,距離最近的特區珠海、澳門無論是體量還是其他資源都不能和廣深相比,所以只能眼睜看著佛山奔萬億,東莞因為有了華為等深圳企業的助力,直奔8000億。
廣深不斷強化對高階資源的吸引力,實際上已經形成了某種程度上的護城河,而且是面積廣闊的護城河。
如果說改革開放最初的幾十年,中山這樣的城市還可以靠人力成本低和傳統模式賺錢的話,那麼,在深圳趟出一條科創立市的路子之後,在杭州大喊數字經濟之後,在廣州也沿著高新科技的道路狂奔之後,一切開始反轉。
世界是平的,不,大灣區是平的,所有的要素流動加速流向最強者,馬太效應之下,任何掙扎都是徒勞的。
中山應該怎麼辦?中山人早就想清楚了一點:抱大腿。
抱廣州的大腿,抱深圳的大腿。
廣州的地鐵以及深中通道都值得期待。
但中山人也要明白,屬於中小城市的桃花源一般的時代已經過去了,這是中國所有中小城市的宿命。
安心給大城市輸血,如果運氣好的話,還是可以在垂直領域保持產業優勢,比如順德之美的,珠海之格力。運氣不好的話,就是後花園和養老院,甚至連養老院都不是。
中山突圍,再也不能“撒胡椒麵”,要集中優勢兵力,利用市場的力量為主導,儘快在自己的優勢領域打造巨無霸企業,最好是世界冠軍或者隱形冠軍企業,圍繞這一巨無霸形成生態、產業鏈,在這個基礎上強化人才的吸引力,才有可能打贏城市戰爭。
再次強調,要以市場力量為主導。
野玫瑰都有春天,傳統行業也會有春天,具體可以參考一下福耀玻璃,關鍵是中山的曹德旺在哪裡?
2 中山經濟發展要堅決和房地產“割席”
中山發展的另外一招“臭棋”是企圖利用房地產拉動經濟,後果自然非常嚴重。
2015年,在中山樓市刺激政策下,資金轉向樓市。此後的2016、2017年,中山樓市在深中通道建設的利好訊息下迎來一波又一波高潮,兩年的房地產開發投資達到13%、14%,而工業投資回落到1.42%和-0.54%。2018年在固定資產投資總額下降10%的情況下,房地產開發投資仍達到11%以上,但工業投資下降了38%。
房價從7000左右開始起跳,一路上漲直到翻倍。
在此過程中,中山的消費指數一路下滑,2017年、2018年消費實際增速下降到8.63%和4.50%,尤其是城市消費增速下降到了4%。
老百姓沒錢了,銀行存款也出現了大搬家——從老百姓的存摺上,搬到了開發商和政府的賬本上。年度淨存款餘額從2015年758億元,下降到2018年的450億元,下降超300億元。
一直以來,中山都執行較為寬鬆的限購政策:非本市戶籍居民家庭能提供購房之日前半年以上在本市連續繳納個人所得稅證明或社會保險證明的,允許購買1套新建商品住房。
即使如此,房價從高位一直陰跌不止,有的區域已經下跌超過20%,仍無人接盤。據中國房價行情網資料,中山9月新房住宅均價為13109元/平,環比又下跌0.76%。
中山的人口是淨增長的,其常住人口由2013年的317萬人增長至2018年的331萬人,2018年增長量創新高,達到了5萬人。但是經濟卻一路下滑,部分傳統行業企業運營艱難。
高房價以及調控壓力之下,中山房地產市場壓力山大。
中山也意識到房地產企業“爆雷”可能引發的嚴重後果,積極開始疏導、對接資源。
2019年1月31日,中山市委、市政府印發《關於促進民營經濟高品質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中山辦發〔2019〕3號),提出“鼓勵民營房地產企業轉型發展,通過多種形式參與國有企業改制重組,支援民營房地產企業整合醫療、養老、教育等資源,向城市生活配套服務企業轉型,支援其建設科技孵化器,向新一代資訊科技、高階裝備製造、健康醫藥、綠色低碳、數字經濟等領域發展”。
但是,破產還是接踵而至:在調控力度加大之後,中山不斷有開發商宣佈破產。今年以來,截至目前,中山的破產房企數量已增至5家,分別是:楊氏、利基、恆通、豐譽、天紫。
2018年10月17日下午,中山市兩宗分別佔地4.96萬、0.65萬平方米的現售宅地截止掛牌,因無人競買,兩宗地塊宣告流拍。
此前一週,中山一宗佔地0.39萬平方米的現售地塊同樣出現流拍。然而就在一年前,媒體的報道主基調還是《中山賣地收入猛增 財政預算調整》,有關人士提請將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由年初934562萬元調整為1730761萬元,調增796199萬元。
從2018年下半年到2019年,中山不斷傳出土地流拍或者底價成交的訊息,中山樓市的虛假繁榮已經是雨打風吹去,中山經濟增長失去房地產畸形增長的大腿支撐,再也邁不動了。
其實,中山的房地產對經濟造成的衝擊是中國絕大多數三四線城市的映象:
實體經濟轉型緩慢,或者是徹底失敗,地方政府為了經濟資料好看,飲鴆止渴,狂拉房地產,甚至釋出“止跌令”,就是為了穩住土地財政和高房價,以便通過透支老百姓的購買力維持目前的畸形生態。
然而,當內外壓力齊來,尤其是不可控的外部因素疊加到經濟複雜期之後,裁員、減薪的風潮之下,決策者的轉圜空間其實已經變得極為狹窄,只能再次重申“房住不炒”,同時嚴打資金流入房地產。
非不為也,是不能也。(不是不想拉房地產,實在是不敢拉。)
房地產這個堰塞湖高懸頭頂,再也不能任其膨脹。
一個高速旋轉的自我陶醉的舞者突然失去重心,必然重重跌倒在舞臺之上,中山就是這樣一個舞者。
來源:房天下
當然,類似典型城市不止一箇中山。
從資料來看,2018年恩施州GDP總量為871億元,是湖北省唯一一個未過千億的市州。去年恩施州GDP增速為6.2%,同樣是省內最低水平。今年上半年的經濟增長,恩施州同樣以4.35%名列倒數第二。2018年,恩施市的政府債務餘額為67.4億元,根據國盛證券的統計,2018年恩施市的債務率(地方政府債務餘額/綜合財力)為150.4%。
此外,江西贛州市贛縣區釋出停止特價房銷售通知,要求特價房銷售前必上報住建局和物價局審批。安徽碭山、蕪湖等地均出現過房地產專案降價銷售後又被叫停的情況,桂林臨桂區也叫停了房地產商的降價。
這些城市無疑都是對土地財政高度依賴的區域,在多重壓力的衝擊下,拉房地產的手無論怎麼用力,也擋不住區域、城市經濟增速的下滑。
出來混總是要還的,吃下去的毒藥不會一直爽,而是會有發作期。
中山要想重振雄風,必須和房地產割席,順應大勢,逐步弱化房地產在中山經濟盤子中的比重。
據《中山日報》訊息,10月27日,市委書記賴澤華利用週末時間,開展到任中山後的首次鎮區調研。這是一次步履沉重的調研,這是一次充滿反思的調研。
賴澤華直接提到了“打一場翻身仗就在今朝”,可見其銜使命而來,而且壓力不小。
“市委書記賴澤華指出,要立下決心,始終高舉產業興區產業強區旗幟。中山發展的基礎在產業、重點在產業,出路在產業、突破口也在產業。產業打不贏翻身仗,中山不可能打贏翻身仗。這方面,火炬區和翠亨新區責無旁貸。要把產業發展永遠放在首位,嚴格控制房地產比重,加快生物醫藥、高階裝備製造、新一代電子資訊、高階服務業等產業發展,努力打造產業新城、創新高地”。中山突圍,路在何方?產業是一條正確的道路。
中山突圍會成功嗎?
遙記起35年前的1984年1月,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來到中山三鄉鎮並登上羅三妹山,留下“不走回頭路”的警世名言。
是的,不走回頭路,改革不停頓。
偉人故里,錦繡中山,時代浪潮中的一座城市,是時候再現輝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