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10之所以採用腹部進氣,是中國的航空科技狀況決定的,殲7是機頭進氣,不存在機身摭擋的問題,因此它雖然推重比不高,機動性卻非常出色,但機頭進氣的缺點也非常明顯,進氣道佔據了機頭的黃金位置,雷達只能在空間狹小的激波錐裡容身,造成了近視眼和脣口反射引起的“進氣道假目標”現象。
而到了殲8ll這裡,為了空出機頭空間用來容納大功率的火控雷達,改成了兩側進氣,兩側進氣飛機在側滑的時候容易進氣不良,造成壓氣機進口畸變,進而導致喘振,渦噴13的喘振裕度就不用說了,不得不說殲8的機動性下降,除了簡單放大引起的比例不協調外,還跟它的兩側進氣有一定關係,好在殲8ll是雙發,一臺發動機罷工還有另外一臺。
殲8改為兩側進氣後就只能四平八穩的飛了
殲10作為三代機,對機動性的要求更高,又是單發飛機,如果用兩側進氣,也會存在兩個進氣道的工況均衡性問題,在其早期設計時,不可能預見到會用上自己假想敵蘇27的發動機,當時不是發動機差的問題,而是因太行進度遠遠落後面臨無發動機可用的境地,如果沒有AL31FN的及時救場,後果真是不堪設想。再加上殲10以制空為主,對掛載也沒有過高要求,只能採取保守的腹部進氣方案。
機腹進氣使殲10犧牲了強有力的機腹掛點
瑞典畢竟是小國,研製能力有限,其戰機在設計時,必須考慮多用途,儘量用一種戰機滿足多種不同需求,因此鷹獅貫徹了“一機多型”的原則,採用兩側進氣,更重要的是鷹獅的動力是美國精密的F404中等推力發動機,壓氣機時片與機匣之間幾乎沒有間隙,其整流作用使F404有優異的抗氣流畸變能力,同時也讓發動機無法充分利用速度帶來的衝壓能量,導致其高速效能很垃圾,採用F404的飛機沒有一種能突破兩倍音速,F18和鷹獅都是如此。
蘇27雖然也是腹部進氣但並非因發動機的喘振裕度不足,其眼鏡蛇機動已經證明AL31F的抗喘能力,而是其中央升力體氣動佈局的需要,因為如果象F14那樣採用兩側進氣,增升效果不明顯。
F14也是中央升力體佈局,但增升效果比蘇27要差
但腹部進氣的好處還是很多的,歸納起來,主要有三點: 第一,腹部進氣讓殲10進氣道結構更簡單,如果採用兩側進氣的話,就要設計兩個進氣通道,兩套進氣調節系統,對於輕型戰鬥機來說,就有點奢侈了,同時又降低了可靠性,兩側進氣的話,鴨翼不可避免的要設計在薄薄進氣道上,難度和帶來的結構重量可想而知。
第二,腹部進氣的大迎角進氣條件優良,在發動機推力不理想的情況下,顯著增強了殲10的垂直機動性,而殲10C進一步通過扁平機頭對氣流的預壓縮,使得其DSⅠ進氣道的總壓恢復係數達到0.87,也就是說氣流動能損失只有13%,優於殲10A的三波系進氣道,這些都有利於彌補發動機的劣勢。
第三,腹部進氣與DSl的鼓包相得益彰,使殲10C的機身整體性更強,不用象鷹獅那樣為牽就進氣通道弄得空間非常侷促,線條飽滿圓潤,增大了機身容積,改善了流場,除了機翼,機身也能帶來升力,更重要的是降低了阻力,有助於提高殲10追求的高速截擊能力。
但單發的殲10只有一個進氣道,不能象殲11系列一樣在兩個進氣道之間設計過載掛點,因而犧牲了掛載能力最強的機腹掛點。而且機腹進氣也消弱了主起落架這個“掛點”的強度,直接使殲10與航母艦載機無源。看來,中國的發動機落後,不光表現在推力不足上,還表現在喘振裕度不夠上,好在中國有殲11系列承擔對地攻擊任務,其掛載能力遠強於鷹獅,但在四代機的衝擊下,殲10的多用途改進是大勢所趨,儘管太行矢推版的喘振裕度已經大幅改善,但戰鬥機的發動機可以換,但基本的進氣方式卻幾乎無法改變,三代機的時代已經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