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治>

背景介紹

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謀劃長遠,為中國擘畫了一幅波瀾壯闊的新發展藍圖。深刻認識新發展階段、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著力構建新發展格局——這三個“新”,構成了規劃建議全文的邏輯主線,體現著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中國未來發展的深邃思考。2020 年11 月 1 日,習近平總書記亦撰文指出,“加快數字經濟、數字社會、數字政府建設,推動各領域數字化最佳化升級,積極參與數字貨幣、數字稅等國際規則制定,塑造新的競爭優勢”,為數字經濟發展、數字稅國際規則制定指明瞭方向。

為了推動數字經濟財稅領域、特別是“十四五”時期乃至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下國際稅收領域的產學研深度融合,應對全球數字稅收規則的重大調整與變革,近日,中國軟體評測中心副主任、中國電子資訊產業發展研究院資訊化與軟體產業研究所所長吳志剛在“新發展藍圖下數字經濟財稅治理”論壇上就“數字技術的發展趨勢"進行了專題分享。

尊敬的張志勇會長、秦榮生院長、高紅冰院長以及在座的各位專家,大家好!

很高興有機會與各位專家交流。剛才阿里研究院高紅冰院長從產業視角闡述瞭如何看待資料要素、資料生產力以及解碼資料價值等問題。我認為,要真正釋放資料要素的價值,關鍵在於創造性運用數字技術,構建新型生產關係,探索新的商業模式,開創適應時代要求的新發展格局。下面,我從新要素、新業態和新作為三個角度來分析數字技術的發展趨勢。

我自1994年開始從事電子資料交換(EDI)相關工作,特別是參與了一些通用多八位編碼字符集國際標準(ISO/IEC 10646)有關研究起草工作。從業至今,有幸見證了數字技術在中國近30年推廣創新的發展歷程。當初還沒有網際網路,用的是電傳機、傳真機及X.25分組交換網,資料交換和共享可以說是老話題和老難題。隨著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特別是計算機和網際網路的廣泛應用,網路無處不在、世界互通互聯,大大促進了我們經濟社會的發展。如今我們已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更需要我們觀察國內外風雲變換大勢,謀劃未來持續發展遠景。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冠肺炎疫情進一步驗證了這個判斷的前瞻性和正確性,同時也讓我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數字技術所帶來的強大應對能力和無限想象力。中國經濟穩步發展的30年在資訊化發展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跟30多年來國家在數字技術上不斷突破、不懈努力、長期持續的投入密切相關。

行動通訊網路發展經歷了2.5G、3G、4G到現在的5G,從這個迭代更新過程也反映了我國資訊基礎設施不斷夯實的發展成效,同時也為我國數字技術與各產業深化融合應用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適應人民期待和需求,加快資訊化服務普及,降低應用成本,為老百姓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資訊服務,讓億萬人民在共享網際網路發展成果上有更多獲得感。”

現在我國網際網路網民數已經達到了9.4億多,網民手機普及率在99%以上,這讓我們從網路空間上拉近了彼此之間的距離。

因此,在疫情期間大家才可以做到不出家門就能辦很多事情,“線上辦、掌上辦、指尖辦”成為非接觸辦公的標配,這些都是數字技術所帶來的轉變。

中國正在從人口大國向資料大國轉變,但是如何將人口優勢轉變為資料優勢,人口紅利轉變為資料紅利,這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我們處在一個什麼樣的時代?有人說,人類正處於第二次機器革命時代。第二次機器革命時代的關鍵性特徵是以計算機為代表的數字技術崛起。剛才高紅冰院長介紹了馬車和汽車的關係,讓我們回想起第一次機器革命時期。1776年瓦特發明的第一臺實用蒸汽機,給人類帶來了動力上的變革,實現了讓機器代替人去幹髒活、累活。1946年,第一臺計算機的發明使機器能夠去思考、去處理各類資料及資訊,這是機器從體力勞動向認知勞動的巨大變革。數字技術快速發展深刻地變革著社會生產、生活方式。

驅動數字技術快速發展的主要因素可歸為以下三點。

第一,數字技術性能迭代更新速度成指數增長(即摩爾定律)

根據摩爾定律,人們可以把各種電子元器件小型化、微型化、整合化並封裝到一個小小的晶片裡,在保持元件成本最低的情況下,並每隔18月晶片結構複雜度及其計算能力成兩倍增長。

近半個世紀以來,數字技術按照這種倍數指數增長的方式快速發展,為低成本、普及化應用奠定了堅實物質基礎,讓數字技術走入平常百姓家,深度融合到經濟生產生活的各個領域。

第二,數字化、資料化及智慧化

以各類感測器、數字照相機、攝像頭、移動智慧終端、人臉識別裝置、可穿戴裝置等為代表各種數字技術裝置將萬物數字化,就是將物理空間的各種物質屬性資訊轉化為由“0”和“1”組成的二進位制編碼(即位元流),海量的位元流進行資料化處理變成海量資料,按照演算法邏輯(即各種認知規則)對海量資料進行處理和訓練(即所謂機器學習),不斷提升演算法邏輯的準確度或認知度,最終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機器智慧化。

第三,多種技術的組合式創新

需要有各種創意的顛覆性思維方式,將多種成熟技術進行突破常理的大膽排列組合,做好整合創新。

喬布斯的顛覆性思維改變了人們對行動電話的功能認識。將簡單移動通話功能,透過多種技術組合式創新,創造出一個全新的智慧手機產業,尤其是移動應用商店的商業模式,讓智慧手機搖身一變,成為了集手機電話、照相攝影、地圖導航、社交聯絡、支付交易以及娛樂休閒等(即上百萬種移動應用程式)多種功能於一身的綜合資訊處理智慧終端。顛覆性創新思想才是數字技術不斷髮展的源動力。

數字技術變革對人類社會發展影響深遠,海量資料能夠讓笨重的機器逐步具備“思考”的能力。這些都是人類邁向第二次機器革命的標誌,我們進入真正意義上的智慧機器時代。這就是國家一直強調的要抓住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要加強新一代資訊科技與製造業的深度融合和轉型升級,讓數字技術真正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使數字產業化以及產業數字化成為“雙輪驅動”,推動中國從“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及“智造強國”邁進。透過數字技術推動生產關係的變革,正是將來的發展方向。

2020年6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深改委第十四次會議,審議透過《關於深化新一代資訊科技與製造業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強調,加快推進新一代資訊科技和製造業融合發展,加快工業網際網路創新發展,加快製造業生產方式和企業形態根本性變革,提升製造業數字化、網路化、智慧化發展水平。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五中全會上指出,“堅定不移建設製造強國、質量強國、網路強國、數字中國”、“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數字技術的蝶變是核心。人類歷史也是資料處理方式演變過程,主要是處理資料所採用的方式和工具有所不同而已。早期的人類,結繩記事,用語言方式傳遞資料,組織人去狩獵,解決生產生活的問題。進入到文字時期,資料用圖形符號化的文字表示,而紙張和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極大地改變了文字的承載和傳播方式,加快了資料的傳播速度,擴大了資料的傳播範圍。

如今計算機讓我們從依靠算盤、自然對數表等傳統手工計算中解脫出來,可以使用機器快速處理大量複雜的資料。隨著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資料指數級增長積累,從量變到質變,大資料技術應運而生。計算機的優點是不需要休息,它無時無刻幫我們運算、不停地學習、努力尋找各種規律,逐步變成了會“思考”機器,這是巨大的變化。

為什麼說人類已經真正進入到大資料時代?因為每個人、每件物品既是資料產生者又是資料消費者,萬物透過數字化可以互相關聯,這樣就形成了海量資料。

資料已成為數字經濟發展所需新型生產要素。數字技術催生了加工新型生產要素的新型工具(大型機計算機、小型機、個人計算機、移動處理終端、網路計算機、雲計算、量子計算機等),培訓大批新型勞動者(如軟體工程師、資料庫管理員、資料科學家、資料分析師、首席資料官、資料專員、資料管家等),進而形成新的生產關係,構造新型的生產力,進而提升生產率。

從生產要素視角來看,農業文明首先要解決吃飯的問題,主要涉及土地以及勞動力;而工業文明要解決的是大規模生產的問題,主要涉及資本、勞動力、土地、技術、知識、管理等要素。

以華為手機的爆品為例,就是典型飢餓營銷模式,透過預定發售模式預測市場需求,再根據實際市場需求有效地組織產品生產。所謂的按需生產就是實現供給側和需求側的有效匹配,這就是資料的魅力。

數字化轉型過程中,人工智慧、大資料、物聯網和工業網際網路等所有新型資訊基礎設施(或資料基礎設施)奠定了資料加工產業的基礎。各類感測器無時無刻都在收集各種外界感知資料,這些感知資料如同人類眼睛、耳朵、鼻子、面板等感知器官一樣讓機器能夠感知外界的一切事物。

大資料中心如同資料儲存倉庫,把各類資料彙集到一起,為資料加工和處理創造場所,讓資料匯聚起來,像用水用電一樣,使我們能夠隨時隨地獲得資料。“雲計算”透過彈性計算,擁有隨時計算、隨時調配的能力,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情。

而人工智慧透過模擬人的思想,把人類各種專業知識邏輯變成演算法規則及知識庫,提高機器對事物的認知能力。人工智慧依賴資料的供給,尤其是高質量的資料才能保證人工智慧高質量的思考。

波音737MAX墜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感測器資料採集方式及資料差錯,異常資料引發演算法失效,進而導致人和機器爭奪飛機控制權。所以未來如何保證資料的質量,是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另外,數字技術是一種真正的通用技術,汽車、新能源、電氣、軌道交通等等領域都能用到數字技術。數字技術好比魔法棒,它跟相關技術有效融合之後,就會發生化學反應,催生新型業態形成。

資料產業未來是什麼?資料產業要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資料加工業。資料如同沙子,無序的資料就是垃圾,有序的資料才是重要的資產,如何真正實現淘沙成金,關鍵在於保障資料從採集、傳輸到加工過程的有序化。“大浪淘沙,沉者為金”才是未來發展的趨勢。勞動產生價值,而真正的價值是透過人類勞動產生的,衡量資料的價值應該是衡量資料加工過程所付出的勞動,即應對資料加工勞動過程進行定價、評估以及徵稅。

如何解決資料保值增值是需要認真探討。資料的加工處理是髒活、累活和苦活。底層技術是基礎技術,是解決複雜技術問題的基礎。網際網路供應商解決了相關大資料平臺的問題,下一步應該打造真正的資料服務商、供應商,把資料真正的治理好,把那些無序的資料變成資產負債表上真正的資產。

現在很多資料交易沒有解決好資料加工的問題。我們應該把資料的有效供給與資料的融合應用對接起來,建立有效的資料化專案,啟用新的資料加工產業。另外,資料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引擎,透過質量變革、效能變革和動力變革產生真正的推動力,從而推動發展模式轉型升級。

從技術角視角,數字技術是支撐動力;從資源視角,資料是生產要素;從產業視角,數字技術是數字經濟體系的核心組成部分。必須積極努力去發展數字技術。在便民服務、醫療、交通、教育以及扶貧等諸多領域,大家每天都能夠體會到資料的價值。未來的發展方式就是以數字經濟為主導,以數字技術創新應用為牽引,以資料要素價值釋放為核心,以多元化、多樣化、個性化為方向,透過產業要素重構融合衍生而形成商業新業態、業務新環節、產業新組織、價值新鏈條,啟用產業活力,使中國經濟增長更加強勁有力。

透過技術突破轉變發展模式,透過需求升級帶動發展機會,透過整體改革實現經濟繁榮。這就是如何解決內迴圈、外迴圈的問題。

從發展理念看,是以資料共享為主線;從參與主體看,是一種跨界融合的方式;從投入要素的角度看,由技術推動轉變為資料驅動;從價值實現的角度看,價值溢位效應凸顯。透過數字化管理、智慧化生產、網路化協同、個性化定製、服務化延伸來促進零工經濟、共享製造、現代供應鏈、工業電子商務、產業鏈金融的發展。眾多企業正在積極走數字化轉型之路,比如海爾、富士康、航天雲網等紛紛延伸了自己的產業鏈,依託數字技術,把服務員變成外賣小哥。共享經濟、共享製造以及產業鏈金融等都是基於數字技術帶來的化學反應,重構了原來的商業模式。

現階段應該放水養魚,讓大家更好地去發展。目前,製造業還需要強化工業能力、管理能力、治理能力以及防護能力。雖然我們的經濟快速發展,但是各方面都需要補課。

一方面,在政策上應該強化頂層設計來統籌協調各方面的有效發展,開展真正意義上的數字治理和資料立法,幫助企業梳理權責關係,建立公開、公平、開放的市場環境,讓企業發展起來,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在發展過程中培育數字經濟發展新模式。工信部門以及企業家作為產業供給側,應該要加快數字產業化的發展,特別是聚焦數字技術的自立自強。

另一方面,從產業化轉型角度看,應該加大數字化轉型力度,促進數字經濟發展,激發產業需求,促進企業更好的發展。企業不應把數字技術當成是技術人員的事情,而應該變為一把手工程,全員全程共同參與。企業應該著力提升自身的資料治理能力、組織能力、管理能力,儲備數字技術專業人才,提升運用數字技術的能力,從而更好地促進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升級。

17
最新評論
  • 天翼雲躋身前三,移動雲仍委身others,二者終有一戰?
  • 賽迪學習論壇 | 為建設成為國家一流高階智庫,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