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治>

重視和辦好黨校,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早在1924年12月,根據中央培養領導幹部的要求,我們黨就創辦了安源黨校。到了蘇區時期,為解決幹部缺乏的問題,中央提出了要“有計劃、有目的地去進行大批幹部的訓練”的號召。在這一背景下,各蘇區先後創辦了自己的黨校,像蘇區中央局黨校、閩浙贛省委共產主義學校等相繼開辦。1933年3月13日,中央在蘇區中央局黨校的基礎上創辦了馬克思共產主義學校,即今天中央黨校的前身。各級黨校的創辦,首先面臨的是如何規範辦學的問題。就蘇區時期而言,黨校辦學有以下幾個特點。

辦學條件非常艱苦。在殘酷的戰爭環境下,黨校的基礎設施一般是因陋就簡。因為場所小、學員多,所以教學工作經常受影響。像馬克思共產主義學校第一期的畢業典禮,就是借工農劇社的大廳舉行的。至於教室裡的桌椅板凳,一部分是向周邊老百姓借的,另一部分則是由瑞金縣委、縣政府支援的。雖然有些破舊,但也解決了一些問題。到了第四次反“圍剿”時期,為躲避國民黨的飛機轟炸,學員們白天往往要鑽到森林裡去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學習。學員肖鋒回憶,在這一期間,“同學們日出夜歸,在山溝森林裡,到處洋溢著愉快的讀書聲和山歌聲”。當然,學員的吃住條件也不是很好。最初一部分學員住老百姓家,一部分住在滿太屋。有的學員沒有床,就直接睡樓板上,鋪上稻草,就算是床鋪。後來學員增加,黨校搭建了幾棟草房,所以有一部分學員睡草房子。不過,條件雖然很艱苦,但廣大學員卻充滿了革命樂觀主義精神。他們普遍認為,“只要能多學點馬列主義,比這條件再艱苦也不在乎”。

蘇區時期,黨校學制安排一般長短不一。這也是由當時激烈的鬥爭環境決定的,學制的長短必須適應革命形勢的發展。儘管學制不長,但能在革命鬥爭相當緊張的時期,集中學習到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和知識,對當時的學員來說,意義重大,他們都非常珍惜。很多學員對黨校學習的經歷印象深刻,很多年後,還有著非常清晰的記憶。省級黨校的學制一般是3-4個月。像閩浙贛蘇區,省委共產主義學校就是3個月。

不過,學制安排也不是完全固定不變。有時因為工作需要,學員也可以提前畢業。有的學員因工作需要,提前畢業並被調到更重要的崗位上。

雖然是早期辦黨校,但日常管理相對規範。蘇區時期的黨校,實行的是校長負責制。像馬克思共產主義學校,任弼時、張聞天和李維漢等人都曾經擔任過校長,而董必武、楊尚昆等人則擔任過副校長。不過,黨校的日常工作往往都是由副校長來主持的。除校長、副校長之外,黨校還設立了教務處、總務處、列寧室等機構。作為黨委的一個重要部門,黨校還成立了總支委、團總支,不僅負責黨校自身的黨團建設,還要負責學員中的黨團工作。黨校也有自己的專職教員,但人數不多。總體上教員更多是由在職幹部兼任。當時,毛澤東、周恩來、朱德、陳雲等人都曾到黨校講課。

當時的幹部調訓,一般是組織推薦。像時任永新縣蘇維埃政府內務部部長的劉俊秀,就是湘贛省委書記任弼時親自推薦的。劉俊秀回憶,任弼時有次找他,問他是否願意到馬克思共產主義學校去學習。而且,任弼時還闡述了學習的意義。他對劉俊秀說:“你是一個工農幹部,有豐富的實際工作經驗,但缺乏文化知識,就必須要加強學習。只有這樣,才能提高思想水平和認識能力,使自己在實際工作中做出更大的成績。”

幹部到黨校來學習,一般是完全脫產。畢業之後,則要由組織部門重新分配工作。像閩浙贛省委共產主義學校,除少數學員回到原單位工作之外,大多數都由省委組織部派往白區或新蘇區工作。

在殘酷的戰爭環境下,蘇區黨校的辦學受到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包括一些課程也無法按照計劃完全實現。但就總體而言,我們黨在這一時期初步規範了黨校辦學的基本問題,培養了大批信仰堅定、善於鬥爭的好乾部,也為黨校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轉自《中國組織人事報》2019年11月1日07版)

最新評論
  • 天翼雲躋身前三,移動雲仍委身others,二者終有一戰?
  • 飛機尾流有多凶險?外國一架重型戰機忽然轉向 瞬間吹翻兩名地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