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治>

近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會同國家衛生健康委研究起草的《關於深化衛生專業技術人員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釋出,引發業內關注。

在其他國家,醫生也要評職稱,但並非所有醫生都要參與其中。以美國為例,只有教學醫院的醫生才涉及職稱評定問題,其他醫生沒有職稱評定的煩惱。教學醫院醫生的職稱晉升,與收入並無多大關係。但在我國,如果一個醫生工作20年還不能評上高階職稱,幾乎就意味著成了行業的末流。

實際上,我國醫生並非一直是按職稱“論英雄”的。早期,我國的職稱政策借鑑蘇聯模式,僅在較小的範圍內評審職稱。1978年以後,職稱評定開始在較大範圍內推行,本意是尊重知識分子,但久而久之,職稱演變為醫生專業水平的標誌和學術地位的象徵,更是福利待遇的保證。

目前在我國,醫生職稱評審主要從臨床、教學和科研3個方面進行考核。評審時,大家在臨床、教學方面得到的分值都差不多,能拉開差距的就是科研,而科研部分又主要看發表的論文。目前,醫生晉升職稱的相關標準是,晉升正高需要3篇論文,晉升副高需要兩篇論文。為保證必要的淘汰率,實際操作中對論文層層加碼,於是拼論文就成了醫生評職稱的主調。醫生們雖然普遍深感勞累,但卻不得不深陷其中。甚至,一些臨床經驗豐富、技術精湛的醫生可能因為論文問題始終得不到晉升,勞動價值得不到體現。

這些年,關於改革職稱評審應弱化論文作用、多向臨床傾斜的呼聲此起彼伏。筆者認為,可以改革當前的職稱評審體系,按照教學醫生和臨床醫生進行分類評價。讓醫生踏實迴歸臨床工作,盡心盡力治好病人就能獲得體面的收入。至於科研機構,要開展職稱評審工作依然可以。讓醫生自主選擇,各盡其能,患者才會更加獲益。(來源:健康報, 作者:鄭山海)

28
最新評論
  • 天翼雲躋身前三,移動雲仍委身others,二者終有一戰?
  • 綠盟科技多行業案例入選安全牛《2020網路安全態勢感知應用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