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治>

中國的經濟體量在這70年的時間內擴張了超過60倍,是取得巨大發展成就的一個後發國家。雖然並非體量增幅最大的國家,但考慮到中國龐大的幅員和人口,這一成就不僅難能可貴,同時也極大地改變了世界。中國也是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樣板,雖然能夠真正模仿的國家可能並不多。

上海的變遷

改革開放是真正吹響了中國經濟發展的號角,改革讓政府放權給市場,開放讓外部資本、技術可以進入中國。這兩者結合,讓中國經濟要素和要素流通環境得到了極大地改善,從而將中國巨大的人力、資源整合進入了國際市場。

包產到戶

不過應該看到,如果僅僅是對外開放,中國做不到這樣的經濟發展。在中國加入WTO後,大量代工業出現,解決了數千萬產業勞動力的就業問題,也讓許多產業工人獲得了城市化的可能性。但是考慮到新自由主義秩序,你就會發現,勞動力密集型產業的利潤率實在是低得驚人,只能在整個產業鏈中佔據1-2%以下的利潤份額,更多的利潤流向了上游研發和相關的流通環節,這些研發恰恰往往在發達國家。因此,勞動力密集型產業解決了大量就業的同時,事實上也讓國際化的剝削變得更為隱蔽,在整個產業鏈條上,發展中國家只能佔據1-2%的利潤,絕大部分利潤會迴流到發達國家手中。而且,由於發展中國家低劣的技術水平,這1-2%的利潤可能根本留不住,發展中國家需要基建、需要交通物流、需要各種各樣的高技術產品,但這種需求就會導致血汗錢重新通過貿易的方式迴流。“8億襯衫換1架A380客機”,這就是當年的常態,到最後發展中國家可能什麼都剩不下。

如果發展中國家只有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其實什麼都留不下。有學者認為,雖然勞動力密集型產業規模龐大,但實際貢獻的GDP只有5%。不確定這一資料是否準確,但很可能也是合理的,因為在這種自由主義秩序下,剝削如此隱蔽,而又顯得如此自由。所以從發展中國家的角度出發,要真正改善生活就必須做到截流經濟剩餘。如何截流,必須依靠體系和製造業支撐,這需要很多策略,其中大部分將是反自由流動的。如果自由流動,發展中國家什麼都不會剩下。但是管制太多,發展中國家將沒有效率,過去的計劃經濟實踐也已經證明了這點,這是個兩難。

勞動力密集型產業

所以發展中國家需要的仍然是部分的“計劃”,需要生產性投資才能滿足龐大的需要。這也是發達國家不斷要求發展中國家更多的開放和自由貿易的原因,因為發達國家需要發展中國家保持這種開放才能將經濟剩餘迴流到發達國家中。很不幸,這是場沒有盡頭的博弈。雖然新自由主義飽受批評,但真正的替代方案根本沒有出現,也許要等待生產技術重新本土化才有可能。

目前來看,比較樂意向發展中國家輸出工業產能的只有中國和南韓,其中中國的體量更為巨大,因此影響也更大。這也是中國相對於其他發達國家所做的有顯著不同的事情,或許對於廣大發展中國家而言會更為有利。

  • 天翼雲躋身前三,移動雲仍委身others,二者終有一戰?
  • 本月起,保定靈活就業人員醫保繳費方式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