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治>

把時鐘撥回到1990年12月,經國務院批准,福清撤縣建市,今年已經走過30個春秋了。回顧30年來,在黨的領導下,福清市委、市政府歷屆領導班子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團結帶領全市人民銳意進取,攻堅克難,不僅在經濟、社會、民生等各個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同時,在城鄉建設、人民生活水平方面也掀開了福清發展史上嶄新的一頁。乘福清撤縣建市的東風,江陰揚帆起航,建港立鎮,在69.7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譜寫了一曲又一曲動人的樂章,僅僅從人們吃、穿、住、行這幾方面的變化,就能感受到江陰人的生活上了一個大臺階。下面就讓我沿著曾經的足跡,從30年前追溯,就江陰人在吃、穿、住、行方面的變遷中寫上幾句,算回憶,也算紀念,以便年輕人看到歷史的滄桑變化,更加珍惜今天幸福的生活。

首先說“吃”。我的家鄉江陰半島,是福清市下轄鎮,地處臺灣海峽西岸中部,那裡風景秀麗,人傑地靈。但在30年前,這裡一直是個十年九旱貧困的孤島。泥裡生、土裡長的鄉親們,長年累月吃的是地瓜幹,配的是鹹帶魚,一年累死累活也吃不上幾頓大米飯。在這樣物質匱乏的年代裡,人們更不用說吃豬肉了,那只是在逢年過節吃喜酒時才能享有的“聖品”。自從改革開放特別是福清撤縣建市以後,隨著農村富民政策的貫徹落實,今天的江陰人,不再為缺吃少喝而發愁,一日三餐雞、鴨、魚、肉、蛋、大米飯吃啥有啥,逢年過節或且親戚朋友誰家請客,更是好酒好萊擺滿一桌,其中不乏龍蝦、鮑魚、海參、翅肚等價格昂貴的食物。原來難得一見的麥當勞、肯德基等西式快餐,現在也進入了普通家庭的餐桌上,在江陰吃已經不再是過年的專利了。回想起過去那一段歷史,再看看今天我們每天吃的可口飯菜,撫今追昔,真讓人感慨萬千,怎叫人不熱愛今天幸福安寧的生活!

再說“穿”。三十年前,江陰人雖然說基本解決了溫飽的問題,但在計劃經濟的那個年代裡,人們穿的大多還是粗布衣服,穿舊了染、破了補,也捨不得丟棄。那時候,由於受戰爭後的影響,國家鼓勵多生,一個家庭少則兩三個孩子,多則兄弟姐妹八、九個,因此家家戶戶幾乎都是一件新衣服,哥哥穿不上的弟弟穿,姐姐穿過了妹妹再穿。在漫長的冬天裡,由於沒有更多的衣服換洗,人們常常穿得身上生了許多蝨子,在太陽底下,常見些老人坐在厝邊捉蝨子,有時看他們兩個拇指甲蓋擠得滿是腥紅的蝨子血。過年或走親戚穿新衣的期盼是每一個那個年代的人的奢望,那時誰要是有一件“的確良”或“的確卡”布做的衣服穿,那絕對是派頭得不得了,誇張點說比現在人穿水貂皮祆更叫人羨慕。這種狀況,改革開放若干年後才逐步得到改觀。隨著黨的惠民政策普遍實施,現在江陰人的物質條件和生活習慣與當年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現如今的江陰人穿的衣服,不但款式繁多,而且追求品牌檔次。夏天走在大街小巷,放眼望去,青春靚麗的各式衣裙,讓你恍如置身於花的世界裡;冬天開啟衣櫃,羽絨服、夾克、毛衣、保暖內衣甚至耐克、鱷魚、阿迪達斯等什麼都有。人們衣服不但多,而且美觀耐用,基本上不會有穿爛的。款式略顯過時,色澤稍不鮮豔,年輕人就隨手扔掉再買,裡面還不乏名牌和高檔的,補丁、爛洞、毛邊褲等反倒成了現在年輕人追求時尚個性的穿衣元素。透過江陰人的衣著變化,讓我看到了整個福清的騰飛,以及我們生活在幸福之中。

接下來說“住”。三十年前,江陰人住的是什麼房子?一座座低矮土屋,門與窗又窄又小,屋子裡除了一床一櫃一桌子外,家裡就只有幾張高低不一的木凳了。那時的屋子,不但低矮簡陋,而且沒有衛生裝置,於是人們在臥室的某個角落裡,放一個馬桶,用布簾遮一下,就算是廁所了。天熱時沒有睡覺的地方,小夥伴們就拿張席子睡在村頭那個生產隊的灰埕裡;下雨或天冷時,一家幾口人就擠在一個房間裡。那時候,家裡更不用說有什麼電器了,個別有錢人買臺電視,一到晚上整個村子裡的人都跑去看。然而,時過境遷,今非昔比。今天的江陰,呈現在你眼前的是,一幢幢高樓大廈像雨後春筍一樣拔地而起,百份之九十以上的家庭都住上了“小洋房”,屋裡屋外裝修得富麗堂皇。沙發、茶几、組合傢俱,席夢思床、液晶電視、家用電腦、行動電話、電冰箱、空調、洗衣機、熱水器、電子爐等,家家戶戶,一應俱全。“建起廣廈千萬間,城鄉居民盡歡顏”的日子已真切的展現在你的面前。

最後說一說“行”。說行先說路,有路才能行。回想起30年前江陰的路,年紀稍長的人都不會忘記那即狹窄又坎坷不平的山村小路,晴天時沙土飛揚,滿身灰塵;下雨時泥濘不堪,一步三滑。由於道路不暢,人們上班、讀書或到外村看電影大部分的時間都花在走路上,有時一趟來回要走三、四個鐘頭,常常累得滿頭大汗。那時誰家要是有輛腳踏車,那是很自豪的事。為了解決江陰人的出行問題,1971年政府在江陰西北部築堤為路連線漁溪,1978年在島的東北隅築堤與柯嶼、江鏡相通,1995年在島的西南側又築堤與新厝鎮相接,從此結束了“江陰七條渡,條條要脫褲”的交通不便歷史。經過30年來的大發展、大飛躍,昔日的羊腸小道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條條筆直、平坦的寬暢大道。縱橫貫穿江陰的漁江公路、新江公路、江陰疏港高速路、鐵路支線構成了現在江陰交通的主動脈,而那些縱橫交錯、密密匝匝的鎮路、村路,更像是一張大網覆蓋著江陰大地。不僅如此,今天腳下的路也比之前更美、更靚了。許多大路、小路兩旁都植上了綠樹紅花,一路鬱鬱蔥蔥,令人賞心悅目。人們平時上班、出行的工具更是多種多樣,近途的有腳踏車、電動車、摩托車、公交車、私家車;出遠門的地上有巴士、列車、動車和高鐵,天上有飛機,水路還有萬噸輪船。江陰30年來的變化可謂是滄海桑田,難怪總有許多闊別家鄉多年的旅外鄉親重返故園時,面對展現在眼前網一樣交織的水泥路、柏油路,心中一陣迷惘,不記來時路。故鄉的路啊,是你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是你引領鄉親們創業致富,是你改變了家鄉的貧窮落後的面貌,我們這些全程經歷過艱苦歲月的人能不格外感到幸福才怪呢!

歷史的畫卷,總是在砥礪前行中鋪展;時代的華章,總是在持續奮鬥中書寫。福清撤縣建市後,使江陰經濟蓬勃發展,使人民生活安居樂業。展望未來,我們有理由相信,在黨的領導下,再過30年,江陰人的吃、穿、住、行將會“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那時候,展現在你面前的福清,一定是一幅市富民強、興旺發達的時代新畫卷;江陰一定是一顆嵌在興化灣伴上綻放華彩的珍珠。

作者簡介

嚴兆瑞,福清作家協會會員,作品散見《福清僑鄉報》《福建老年報》《香江融音》《文學月報》《融情》 《南非華人報》《世界融音》等。

12
最新評論
  • 天翼雲躋身前三,移動雲仍委身others,二者終有一戰?
  • 鄲城縣洺北街道全力做好人居環境整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