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治>

中國產航母日前已經順利通過臺灣海峽,到達海南三亞航母基地,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中國產航母上面搭載了3架殲15艦載機並且掛載實彈,再也不是前幾次的戰鬥機模型。種種跡象表明,此次中國產航母遠洋出航很可能將是其最後一次實驗性海試,海試完成後很可能將直接在三亞投入現役,中國不久將正式迎來雙航母時代!那麼作為中國產航母而言,它從技術上有哪些亮點,又比瓦良格號改造的遼寧艦戰鬥力強多少呢?我們一一進行解讀。

首先從整體水平上來看,首艘中國產航母承襲了中國海軍小步快跑的發展方針,力求快速建造、有限升級、儘快形成戰鬥力的原則,因此中國產航母相比於遼寧艦而言,總體進步不大,在整體佈局上有90%的相似度,戰鬥力的提升也十分有限。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狀況,主要源於這是首艘自造航母,目的是積累航母建造經驗,為以後的003型大踏步跨越打下基礎,也能夠最大限度的解決我們對於航母的迫切需求。

中國產航母與遼寧艦相比,最大的區別就是提升了艦載機的搭載能力。遼寧艦上的12單元花崗岩發射單元佔據了大量的甲板位置,雖然在改造過程中進行了拆除,但是由於總體佈局的限制,實際作用有限。而中國產航母從一開始就沒有選擇讓其搭載多餘的武器,在艙室佈局和內部結構設計更加科學,艦島也進一步縮小,不僅艦員生活環境得到了有效改善,機庫面積和甲板面積都得到了提升。按照遼寧艦滿編24架殲15計算,首艘中國產航母應該能夠搭載27架左右的殲15,艦載機作為航母戰鬥力的核心,即使增加一架,戰鬥力的提升也是巨大的。

其次中國產航母的戰場感知和資料處理能力有了質的提高,首先在雷達選擇上,中國產航母採用了液冷散熱的346A型多功能相控陣雷達,探測搜尋距離超過300千米,能夠有效對抗電磁干擾和規避海面雜波。而遼寧艦使用的是基礎型號的346相控陣雷達,雖然探測距離和精度相差不大,但是由於採用風冷散熱,其持續工作能力明顯比不上346A。除卻雷達外,得益於近年來電子資訊科技的進步,中國產航母上的各種資料處理裝置、控制指揮計算機、資料鏈系統等等都是全新的,在目標捕捉、艦載機呼叫、戰場資訊共享方面都有了質的提高。

和美國福特級、尼米茲級相比,中國產航母仍舊需要繼續努力,那麼和法國海軍戴高樂航母相比,孰強孰弱呢?戴高樂航母滿載排水量只有4.2萬噸,比中國產航母少了約1.5萬噸,但是由於採用全直通甲板加外飄式設計,戴高樂最多可以搭載30架左右的陣風M艦載機,數量上比中國產航母有過之而無不及。其次,戴高樂還裝備有美製C-13蒸汽彈射器,這不僅能夠有效提升艦載機出動效率,還能夠讓陣風M以22噸的全掛載狀態出擊。而中國產航母採用滑越甲板設計,出擊效率不算高,並且殲15不能全掛載起飛,攜帶彈藥量比陣風M足足少了兩噸!所以從艦載機戰鬥力上,戴高樂略勝一籌!

▲陣風M彈射起飛

但是戴高樂最大的優勢其實並不是艦載機,而是其核動力,雖然它的核動力只是簡單移植了兩部凱旋級核潛艇的K15核動力堆,總推動力只有7.62萬馬力,由於功率太低,戴高樂號航母的最高速度只有26節,完全比不上中國產航母的32節左右的極速。然而雖速度慢,但是核動力的優勢依舊盡顯無疑,戴高樂航母可以不依賴陸上基地和海上後勤船隻長時間在海外部署。而中國產航母採用了四臺中國產化的TB12蒸氣輪機,總推動力高達20萬馬力,這讓中國產航母可以跑出30節以上的高速,不過受限於自身燃料有限,中國產航母在海上不能部署過長時間,過一段時間就得回到港口基地或者在海上接受燃料補給,對於跨區域的遠洋機動作戰和持續作戰能力有很大影響!所以未來的中國產航母還是應該以核動力為首要選擇!

  • 天翼雲躋身前三,移動雲仍委身others,二者終有一戰?
  • 海上鷹眼:僅有的艦載預警機獨苗,再次脫胎換骨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