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長制的推行使沙縣河湖環境取得顯著改變,但在落實過程中也存在一些亟須解決的問題,我建議要強化集鎮生活汙水治理。”
“在資金和巡河必要的裝備補助上對經常在第一線巡查的百姓河長應該有所傾斜。”
……
近日,在縣兩會即將召開之際,沙縣政協委員林宗德、羅梓丹正忙著撰寫提案,為更好守護閩江上游出謀劃策,從更深層次解決河湖管護存在的問題。
兩個委員,一個在農業界,一個在文體廣界,為何“跨界”撰寫關於河長制工作的提案?這要從一項制度探索說起。
三明地處閩江上游,沙溪、金溪、尤溪等三大河流均注入閩江。今年8月,三明市政協聯合市河長辦選聘115名市、縣政協委員擔任“委員河長”,創新搭建監督平臺,拓展監督形式,提升監督實效,助推深化河湖長制工作。
59歲的林宗德是平潭人,十幾歲就到閩北一帶銷售海產品,後來定居沙縣,養過豬和鴨,最近幾年經營起了家庭農場,是連續三屆政協委員,與沙溪有著不解之緣。8月,熱心盡責的老林被選為委員河長,負責的河段地處東溪流域,全長約40公里,屬沙溪的支流,起點在沙縣東門,終點位於夏茂鎮。
“第一次巡的時候問題不少,因為這段位於城區,散步的人多,有的市民隨手丟垃圾,專管員有時也沒及時處理,經過幾次巡河後,現在這類問題少多了。”在沙溪河東門段,老林帶著記者體驗了一回巡河員的工作。沿著河岸步道,老林步伐矯健,眼神銳利,一點汙染物也逃不過他的眼睛。手機開著巡河App,一旦發現問題,他馬上拍照上傳報告,整個過程駕輕就熟。
“他每個月至少來巡四五次,經常走到我的河段就叫上我陪他一起走,問問我平常巡河的情況,一些問題還幫我們向上協調反饋。”際口村的河道專管員張木兒說,前段時間由於護坡綠化太密,垃圾丟入其中難以清理,他向老林反饋不久,雜草就被清除了,“幫我解了難題”。
辦法要求,每名“委員河長”必須做到“六個一”:即每月到掛鉤河段巡查一次;每季度到掛鉤河段監督一次,並對河段保護情況作出評價;每年結合職業和崗位工作,開展一次以上河湖保護宣傳活動;每年對巡查河段提出一條以上意見建議;每年參加一次以上有關河湖保護視察調研活動;每年對個人履職情況進行一次述職。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河裡的魚大多是鬍子鯰,最近偶爾能從河裡釣出白刀、鱖魚,這對水質要求很高的。”一路走一路看,對於水環境的變化,正在河邊垂釣的群眾紛紛豎起大拇指。
自擔任“委員河長”以來,短短4個月,老林已經在責任區開展20多次巡河。他覺得,作為“委員河長”,除了要經常巡河、發現問題外,更要圍繞熱點難點,充分發揮委員示範帶頭和建言獻策的作用,當好河長制的宣傳員、參謀員、聯絡員、示範員,架起老百姓與政府共同護水的“橋樑”。
像老林一樣,三明市目前共有115名“委員河長”奔忙在巡河一線。“委員河長”工作開展以來,大家發揮優勢、積極履職。截至11月底,全市“委員河長”開展巡河1193人次,及時上報、推動解決各類問題302件,促進了水生態環境持續提升,築起守護綠水青山的堅實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