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治>

一方面傳統公立醫院受很多傳統政策制約,另一方面網際網路醫療機構雖然擁有相對較大的空間,但很難進入到核心的治療領域。

12月22日訊息,在“第三屆中國行業發展高峰論壇”上,上海交通大學行業研究院副院長、上海交通大學安泰與經濟管理學院教授、上海市人民政府參事陳宏民表示,疫情前全國的網際網路醫院僅有100多家,疫後至今不到一年時間就暴增至1000家,發展迅猛。但同時他也強調,由於網際網路醫院的數量多、規模小,缺乏規模經濟,缺乏資訊披露和整合的能力,亟需建設統一入口、統一介面的公共服務平臺,讓更多的醫院和醫生介入,並且更好地保護患者隱私安全。

近幾年來,網際網路醫療發展蓬勃,據陳宏民透露,按照2019年的相關資料統計,線上醫療規模約270億元。不過他指出,相比於每年近2萬億元的醫藥銷售和近2萬億元醫療服務及器材,線上醫療的規模仍然比較小。2020年的新冠疫情給醫療行業、尤其是網際網路醫療是帶來很大的機遇,並從政策法規、技術環境、使用者的偏好、主流企業的接受度以及行業的盈利模式等五個維度進行了闡釋。

首先,在疫情出現之前,我國的政策法規管理十分嚴格,雖然已於2018年推出了網際網路醫院相關政策,但實際上准入門檻依然很高,而且相應的醫保線上支付、線上配藥等環節尚未打通,線上診療能力嚴重不足。而疫情出現之後,政策法規開始鼓勵線上諮詢問診,網際網路醫院的門檻一下子降低了很多。

第二,多年來各個行業的網際網路已經擁有了不錯的技術環境,但是專用型行業仍然較弱。疫情發生之後,遠端醫療的介面在不斷改進,尤其是醫保電子處方等,使得線上診療形成了良好的閉環

第三,疫情前,絕大部分的使用者依然習慣於線下看病,加之實體醫院普遍不接受線上業務的對外服務,商業模式較弱。而疫情的發生改變了使用者偏好,許多患者在疫情期間體驗到了遠端諮詢和醫療服務,從而滿意度也在持續提高。

第四,主流企業的接受度是迎來變化最大的一個領域,醫療行業的主流企業即實體醫院,原先幾乎不接受線上服務模式,而疫情逼迫其全面接受。統計顯示,疫情前,全國的網際網路醫院僅有100多家,疫後至今不到一年時間就暴增至1000家,目前主要分佈在東南沿海地區,其中將近50%分佈在直轄市和省會城市等醫療資源比較充足的區域。

第五,行業盈利模式的變化相對滯後,無論是遠端醫療的業務範圍、收費的靈活性以及各類業務的融合均有待改善,但是已經產生了巨大的空間。

當然,儘管有疫情帶來的巨大發展契機,網際網路醫療仍然存在不少亟待解決問題。在陳宏民看來,首要困局是,現在的網際網路醫院帶有濃厚的疫情色彩,與要常態化的患者需求端還存在著嚴重錯位。從患者角度出發,目前網際網路醫院的診療範圍受到嚴格限制,只能做慢性病、常見病的複診,大部分疾病難以線上獲得診療,同時客戶端介面非常繁瑣。

從醫生角度出發,網際網路醫院的收入既不如網際網路醫療機構收費靈活,也不如公立醫院線下診療的多樣性。從醫院角度出發,建立一個網際網路醫院平臺,前期開發需要投入以百萬計的鉅額資金,後期的運維費用也很高,而與之相對應的現實情況則是,一家網際網路醫院一天僅能接診十幾單或幾十單,且大部分是不收取費用的線上諮詢。

現有的醫療領域實際上分成雙軌,一方面傳統的公立醫院受到很多傳統政策制約,另一方面網際網路醫療機構雖然擁有相對較大的空間,但很難進入到核心的治療領域。“這種雙軌制有很大的問題,很多行業的經驗教訓我們要借鑑。比如支付行業強行進行線上線下分離,後來被一個二維碼就全部衝擊掉了;再比如出行,打車平臺原先有網約車和巡遊車,我一直叫拉架式的規範,現在這種商業模式已經漸漸消失。”

對此,網際網路剛剛滲透到醫療的核心業務,因而可以更多地借鑑已經走在前面的領域的發展路徑和模式,例如零售、金融、傳媒等。與此同時,由於網際網路醫院的數量眾多,規模小,缺乏規模經濟,缺乏資訊披露和整合的能力,可以參照零售業平臺的思路,建設網際網路醫院的公共服務平臺,透過統一入口、統一介面整合中小型規模的網際網路醫院,讓更多的醫院和醫生介入,並且統一的基礎設施還可以更好地保護患者隱私安全。

14
最新評論
  • 天翼雲躋身前三,移動雲仍委身others,二者終有一戰?
  • 省紀委監委元旦節前公開曝光第二批5起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典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