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抗疫之戰,環球同此涼熱,14億中國人民團結起來,打響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如果說疫情初期的各種管控措施體現了一個“嚴”字,常態化防控階段的“不停擺”則突出了一個“準”字。精準防控,確保了疫情防控與復工復產同時進行,使我們成為全球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
精準防控,是對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的嚴峻考驗。一個“準”字,讓基層治理能力在戰疫的淬鍊中快速提升,努力形成善治“指揮鏈”,共治“同心圓”。可以說,一年多來,地方政府的治理能力是在對“準”字的努力追尋中得以提升的。
在武漢市武昌楚材社群,工作人員為出入者測體溫
理性的指揮棒和嚴密的防控網是“準”的基礎和條件。沒有理性、高效的指揮,再龐大的軍隊也如一盤散沙。6月11日,1例本地新增打破連續五十多天無本地新增確診病例的紀錄,拉響了北京“再戰疫”的警報。北京16小時鎖定“暴風眼”,果斷決定封閉“新發地”、開展大規模核酸檢測,關鍵時刻作出了理性洞察的判斷和審時度勢的決策。流調溯源、醫療救治、社群防控、物資保障……從決策層面的周密部署,到執行層面的全力以赴,“一竿子插到底”的組織力不是臨時迸發出來的。常態化疫情防控中建立的“四方責任”傳導系統,在最短時間內將指令傳遞至屬地、部門、單位、個人,體現了高效的指揮力。
為了儘可能降低疫情防控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一張精細化防控的大網在超2100萬常住人口的城市中迅速展開——300多個街道鄉鎮按風險級別進行分類,近10萬名社群工作者立即投入戰場;大資料摸排、流行病學調查……嚴密網格、精準防控的思路,給超大型城市精準撲滅疫情“死灰”打了樣。
北京市豐臺區方莊社群衛生服務中心醫務人員在分析居民健康狀況 李欣 攝
智慧的手段和透明的資訊是“準”的抓手和保障。數字化時代,計算能產生難以估量的價值。疫情之下,確診病例有哪些密切接觸者,老百姓居家隔離需要什麼服務,企業復工復產難點在哪?單從一兩個社群、一兩家企業可能不好判斷。但是,在資料計算的“放大鏡”下,盲點、熱點、需求、資源一目瞭然。疫情期間,浙江快速在全省推行“健康碼”,群眾自助填表領碼,省了各級“填表累”;根據這些大資料,浙江還生成以縣為單位的“疫情地圖”,指導高風險地區以防控為主,低風險地區全力復工復產,避免了政策“一刀切”。疫情後期,杭州進一步開發“城市大腦”,讓“資料跑”代替“群眾跑”,網上診療、市場監管、綜合執法、便民服務,相關部門“用一部手機就可以治理一座城市”,用科技給戰疫賦了能。
服務在網上跑,謠言也在網上跑。有人說,疫情期間,我們經歷了兩種病毒——新冠病毒和謠言病毒。為了消除謠言、傳播真相,疫情吃緊期間,北京、上海、成都等地頻頻召開疫情釋出會,網路上誤導什麼就澄清什麼,老百姓擔心什麼就回應什麼。一天一場甚至一天多場,透過電視、網路、手機等多種平臺進行直播,讓真相成為終結謊言的消毒劑,讓公開成了消除恐慌的定心丸。
“必勝心態”的群眾和“臨戰狀態”的幹部是“準”的根基和力量。人民群眾是實現疫情防控的力量源泉。疫情嚴重期間,捨生忘死的請戰幹部、加班加點的生產工人、眼睛佈滿血絲的快遞小哥、陪老人看夕陽的醫護人員,讓無數人重新相信“人間值得”。常態化防控期間,精準防控措施減少了疫情對城市的干擾,甚至被群眾接納為生活的一部分。北京戰疫再起,一些人開車路過新發地被大資料“選中”,深夜排隊檢測還互相調侃:“您說,這大資料是不是很迷?”核酸檢測範圍越來越大,坊間倒興起一種新的問候語——“您核酸了嗎?”“託您的福,陰著呢!”淡定從容的狀態,透露出戰疫必勝的心態。
人民群眾有“必勝心態”是因為黨員幹部有“臨戰狀態”。疫情期間,460多萬個基層黨組織、9000多萬名黨員迅速進入戰時狀態,撲下了身子、甩開了膀子、幹出了樣子。科普小影片、農村小喇叭、街道小鑼鼓,押韻的三句半、生動的小漫畫,基層幹部的“土味”宣傳,讓我們看到“中流砥柱”的力量。
戰疫一年,精準防控發揮了威力,基層治理提升了能力,但社會治理現代化仍然在路上。只有建成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才能進一步織密“防護網”、築牢“隔離牆”,讓社會治理現代化成為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基石和保障。
責編:楊建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