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治>

1.巨集觀經濟指標的統計方法

一提到巨集觀經濟指標,所有人都會第一個想到GDP。它的重要性,我們在第一個模組就強調過了;很多人還會想到CPI,它的全稱叫消費者物價指數,衡量的是消費者面臨的整體物價變動。它還是衡量一個國家通貨膨脹水平的重要指標,所以很多國家的央行特別關注這個指標。除了GDP、CPI,還有很多指標,比如工業增加值、進出口總額、M2等等。

既然它們都叫巨集觀經濟指標,那一定是從整體維度去度量經濟的指標。從整體看問題,一定和從個體看問題有差異。就比如說CPI,官方名稱叫消費者物價指數,它統計的是大部分消費品的整體價格情況。我們當然不可能統計所有的消費品,一定會先選擇一個範圍。在這個範圍裡,有商品也有服務,有吃的也有穿的、用的。

我們日常接觸最多的是食品類商品,肉、蘋果、白菜等等都算。我大致測算了一下,食品在CPI中的佔比大概是30%。食品裡面,糧食價格其實比較穩定,蔬菜價格波動很大。你要是看對CPI影響最大的,那是豬肉。所以,就有人開玩笑,說CPI其實是China Pork Index,也就是中國豬肉價格指數。豬肉價格上漲曾經引起通脹壓力,那時候我們把它叫做“豬通脹”。另一個跟我們直接相關的是住房,但在統計CPI的時候,不會統計房價,只統計房租,還有水電費、裝修費等等,所以你看到的CPI和感受到的房價上漲是不一樣的。

好,那你感受最深的是食品價格上漲,這種感受是對的。2001年1月到2019年9月,CPI裡面的食品項上漲了148.3%,可是,在同一時期,非食品價格只上漲了21.3%。你想想,你要是買一個跟原來一樣配置的電腦,是更貴了,還是更便宜了?你再想想,冰箱、洗衣機、電視機,它們的價格又漲了多少呢?還有,同樣品質的衣服、日用品,價格又漲了多少呢?說到這裡,你就明白了,你算的是分賬,CPI算的是總賬。總賬裡面,價格有漲有跌,所以,就不像分賬算的那樣,漲得那麼厲害了。

那我們再看GDP,也是同樣的道理。GDP不光包括工資,還有財政收入和企業利潤。即便只說工資,你看到的也只是你所屬的群體和行業。你要是剛畢業的大學生,會感到工資怎麼這麼低。可是,要是你去看看保姆的工資、保潔的工資、快遞小哥的工資,人家的工資很可能比你的漲得快,當然了,人家幹得也更辛苦。

那是不是他們的工資會一直比你漲得快呢?那也不一定,說到底,是看勞動力市場上的供求關係和結構因素,也就是你所在的那個勞動力市場上是供大於求呢,還是供不應求。我最近在網上看到一個帖子,那個帖子說,演員的工資比原來大大縮水。我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但我能告訴你的是,各個行業在各個時期,工資上漲的速度是不一樣的。

說這些,是要告訴你,個人體驗有時候是靠不住的。如果單憑個人感受去思考巨集觀經濟,那你說漲價了,他說降價了,誰也說服不了誰。有了巨集觀指標,我們就有了相對明確的標準。你可以根據這個標準討論經濟形勢,當然,你也可以討論指標本身合不合理,但有了這些標準,我們才能知道,咱倆說的是一個事兒。

2.PMI

好。那是不是說,我們每個人都去看GDP、CPI,就能看懂巨集觀經濟了呢?當然不是。甚至我可以說,對於不從事巨集觀經濟研究的人來說,大部分指標是沒啥用的。換句話說,你可以不用看。這是為什麼?

咱們就拿GDP來說。重要不重要呢?當然很重要,但問題是資料更新太慢,一般要一個季度才公佈一次。咱們總不能一個季度才看一次經濟指標吧?而且,最近幾年,GDP波動越來越小。2018年是6.5%,2019年是6.4%,這能看出啥差別?要是你往深了去看,那你可以去分析它的主要構成,也就是消費、投資和淨出口。好,那你能看到,消費對GDP的拉動力量增加了,可是,這也說明不了什麼問題啊。消費的貢獻更大,有可能是消費更行了,那也可能是因為投資不行了。所以,你還是看不出個究竟。

CPI也是同樣的道理,它是一個滯後指標。所謂的滯後指標,就是說其他指標已經發生了變化,CPI才會變化,它是慢於其他指標的。CPI是為了驗證經濟的變化,而不是為了預判。

我們普通人,最想做的其實不是驗證,而是想預判,我們想比別人看見得更早一些。那怎麼辦呢?你得去找先行指標。那先行指標又有好多,怎麼辦呢?我來簡單粗暴一些,只給你推薦兩個我最關注的巨集觀指標。掌握了這兩個巨集觀指標,至少可以保證你對巨集觀經濟的預判不會有方向性錯誤。

第一個指標是PMI。PMI的全稱叫做採購經理人指數。它還被稱為“孤島指標”,意思就是如果你在一個孤島上,只能看一個巨集觀指標的話,那就應該選這個。這個指標有一個最大的優勢,就是釋出得早。每月第一天基本就能看到。很多市場交易員最關注的指標就是PMI。

這個指標具體是啥意思?說起來其實挺簡單。它先是對企業經理人發放問卷,問一些跟生產、銷售相關的問題。比如跟上個月比,這個月生產狀況還好嗎?訂單更多了嗎?庫存更多了嗎?然後,根據問題的答案,統計認為這個月比上個月情況更好的人多,還是認為這個月不如上個月的人多。最後合成一個PMI指數,以50為分界線。如果PMI超過50,說明認為這個月情況更好的人多,經濟可能在變好;反過來要是PMI低於50,就說明經濟可能在變差。

好,你要是問PMI到底準不準呢?我可以毫不猶豫地告訴你,不準。因為PMI選的樣本量不大,甚至可能會有偏差,比如可能選中小企業多,大企業少,或是選沿海企業多,內陸企業少。再說了,企業經理人也不是先知,他們說的也不一定都對。那你就要問了,不准我還看它幹嗎?因為它雖然只能做到模糊的準確,但勝過你去找其它指標,得到精準的錯誤。

看PMI,我還有一套拇指法則,我把它教給你。第一步,你要看它在50以上,還是50以下。這很容易理解。

第二步,你要看它變化的趨勢。不是說只要大於50就萬事大吉,而是要看PMI在變大還是變小。要是PMI從56降到52,那我們會認為經濟情況雖然還不錯,但存在下行風險;反過來,要是PMI從45上升到了49,那我們可以認為雖然經濟情況不是很好,但正在改善。

第三步,你要連續地看。PMI是個月度指標,而且是跟上個月相比較。這類指標的波動往往比較大,像個猴子一樣上躥下跳。所以,觀察PMI的時候,最忌諱一驚一乍。一看到這個月的PMI低了,就說經濟在變差。這就不對了,僅憑一個月的變化怎麼可能判斷出趨勢?我給你的建議是,連續看三個月。如果連續三個月都保持一個趨勢,比如說都在下跌,那未來經濟,就可能面臨比較大的下行壓力。

3.M1

好,講完PMI,我再給你推薦一個指標,兩個指標一起看,療效更好。這個指標就是M1。

M1是一個市場經常要關注的金融指標,它是指現金加上銀行活期存款的總額。我們一般認為,現金和銀行活期存款是一回事,反正你都可以隨時用,所以就把它倆合在一起看。

為什麼這個指標重要呢?你想,如果經濟要擴張,企業要投資,個人要消費,第一件事情是幹啥?肯定得先準備好現錢啊。所以這時候,M1就會增加;那反過來,你要是覺得經濟不景氣,不準備增加投資或者消費,那就不會留現金,而是做點什麼銀行理財啊、定期存款。這時候M1就會減少。

這是一個很樸素的邏輯。實際效果如何呢?非常好用。我們幹這行的人都知道,M1和經濟增長啊、通貨膨脹啊,相關關係很高。

看M1,我也有一套拇指法則,我把它教給你。第一,看方向。看M1的時候,我們要看它的同比增速,也就是這個月跟去年這個月相比,是更多還是更少。為什麼要看同比呢?因為有季節的波動啊。比如,你的年終獎都是在春節前發,那你肯定要比較每年的臘月才有價值。

第二,連看三個月。這跟我們去看PMI是一個道理,你不能只看一個月就貿然地下結論,要是這個月的同比,突然從正的變成負的了,彆著急,你再連續觀察三個月,就能更準確地判斷變化的趨勢了。

  • 天翼雲躋身前三,移動雲仍委身others,二者終有一戰?
  • 中國運20衛星合照曝光,國人深感自豪,日本秒變檸檬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