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化山川鍾靈毓秀,客家山歌聞名遐邇。千百年來,客家先民用心血、用智慧澆灌出客家山歌這一藝術奇葩。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寧化蘇區人民把山歌作為催徵的戰鼓,衝鋒的號角,在擴紅、支前、參戰,鼓舞鬥志、瓦解敵人等方面充分發揮山歌的宣傳鼓動作用。這些曲調優美、情感真實,聽起來高亢抑揚、委婉多情、清新有味,至今依舊在民間廣為傳唱。
古田會議後,為打破國民黨軍隊的第二次三省“會剿”,毛澤東、朱德分率紅四軍回師贛南。1930年1月11日,朱德率紅四軍一、三、四縱隊擊潰國民黨軍閥馬鴻興部後,解放寧化縣城。次日紅軍在縣衙門前召開千人群眾大會,朱德發表演講,號召廣大勞苦福斯起來參加革命,打土豪分田地,推翻國民黨的反動統治,建立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新社會。朱德軍長的講話像春風般吹散了廣大群眾頭上的烏雲,認識到只有跟共產黨走,參加紅軍才是窮人的出路。老百姓隨即就編了一首《朱德軍長來寧化》山歌,在城鄉四處傳唱:“日頭出來撒彩霞,朱德軍長來寧化;作惡土豪連夜走,窮苦人民笑哈哈。粗布軍裝八角帽,濃眉大眼嗓音高,朱德軍長好威武,好比慈航救星到。縣衙門前開大會,朱德軍長來哇(講)事,窮人好比的甘露,土豪劣紳面如灰。”
1930年6月,寧化西南半縣農民武裝暴動,建立起了寧化縣紅色政權——寧化縣革命委員會。家住寧化城關的兒童歌手陸祖賢聽到武裝暴動勝利的訊息時心情無比激動,當即編唱了一首《城南五鄉大暴動》山歌:“紅軍帶來六月紅,城南五鄉大暴動。赤衛中隊組織起,橫下心肝跟黨衝。”
這些廣為傳唱的山歌,對喚醒勞苦福斯,鼓動革命暴動起到了積極的宣傳作用。
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寧化參加紅軍達16000餘人,經歷了數次擴紅運動,每次擴紅寧化都走在前列。“保衛蘇區有責任,禾口淮土比參軍。禾口擴紅一千個,淮土一千多兩人”,這首當年的擴紅歌謠《禾口、淮土比擴紅》,催人奮進。
《割掉髻子當紅軍》這首客家山歌在寧化蘇區婦孺皆知,耳熟能詳。這首山歌的流傳還有一個動人的故事。在當時舊社會,寧化婦女受政權、族權、神權、夫權四種權勢的支配,從小被迫纏小腳、梳髻鬟,飽受摧殘,紅軍的到來讓婦女看到了光明。1932年5月,禾口鄉婦女張伍秀聽了福建省蘇維埃主席張鼎丞的工作報告後,立即剪掉髻鬟,將銀器獻給財政部,退掉小腳,把裹腳布燒掉,並當即演唱了一首革命歌曲《韭菜開花》:“韭菜開花一杆心,割掉髻子當紅軍;保護紅軍萬萬歲,割掉髻子也甘心。”歌曲悠揚動聽,被廣為傳唱,流傳至今。
廣大客家婦女,不僅積極支援鼓勵家中的男人蔘加紅軍,自她們自己也紛紛組織起來投身到轟轟烈烈的革命鬥爭中。1932年初,寧化城關城廂區、南郊區、西郊區、東郊區相繼成立婦女連。全縣參加婦女連、赤衛軍的婦女達到774人。當時,婦女武裝除了後勤保障、革命宣傳、站崗放哨外,還配合紅軍、游擊隊作戰。1934年10月主力紅軍長征後,閩贛省蘇維埃機關、寧化縣蘇維埃機關撤出縣城,開展游擊戰。在水茜棠地的游擊戰中,婦女連21名戰士被俘,在敵人的嚴刑拷打和威脅利誘面前,堅貞不屈,視死如歸,最後為革命獻出了寶貴的生命。現在,當年寧化蘇區的“紅色娘子軍”已全部離開人世,留給後人的,是她們當年彷彿不曾凋零的微笑和動人的歌聲。
在革命戰爭中,蘇區人民用山歌Acura革命戰爭,激勵紅軍戰士粉碎敵人“圍剿”,如在寧化城鄉廣為傳唱的《新打梭鏢兩面光》就是當時真實的寫照:“新做紅旗四四方,革命同志上前方,努力勇敢殺敵去,繳到機關自動槍。新打梭鏢兩面光,拿起梭鏢上前方,前方打仗要堅決,誓把白匪一掃光。”
歌聲飄過了大半個世紀,充滿著泥土的芬芳和革命鬥志的客家山歌激勵了一代又一代蘇區人民,至今仍然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和獨特的藝術魅力。儘管我們已經無法復原當年的歷史場景,但是革命前輩對美好生活的熱切向往和對自由解放不懈追求將永遠值得我們懷念和歌唱。(編改:劉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