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治>

導彈是個大問題……被導彈咬上的飛行員大抵沒有例外都是腎上腺素狂飆使出渾身解數規避的。不過導彈也不是那麼萬能,幾十年來飛機和導彈都在不斷進步,新的對抗手段不斷湧現,老的對抗手段不斷過時。一般來說導彈攻擊,通常需要經過鎖定、中段和末制導三個階段——當然,大部分紅外導彈一般沒有中段過程。在這三個階段中,可以採取不同的策略和方法進行對抗。另外,無論什麼對抗方法,首先都得有良好的態勢感知能力,能夠發現敵方導彈正在準備發射或者正在接近中,只有知道有導彈要來才能早發現早治療……那個對抗嘛。問題是很多時候飛行員被打下來之前甚至不知道有導彈正準備發射或者飛向自己,或者發現的時候已經晚了。鎖定

指的是導彈發射陣地或載具的制導雷達或導彈引導頭(一般紅外導彈是直接本彈鎖定)對目標構成穩定跟蹤,那麼對抗的方法也很明確——通過軟硬對抗方法使對方不能穩定跟蹤或被迫終止跟蹤,從而無法構成發射條件。軟的手段包括:隱身——隱身是治本之策,雷達根本找不著,自然也沒法開火。隱身在導彈射擊的全階段都很有效果,因為低訊號特徵導致發射平臺和主動雷達制導導彈的末制導雷達都得湊得很近才看得到目標;隱身戰鬥機和比較新型的直升機對紅外特徵進行處理以後紅外引導頭的鎖定距離也大大下降了,而相對的讓熱焰彈的干擾效果則大幅提升。視場遮蔽——低空攻擊機和直升機的對抗肩扛紅外導彈的常用辦法,判斷存在敵軍防空火力時在敵方導彈發射前就預防性地扔一堆熱焰彈,使導彈引導頭難以在一片熱訊號中識別和鎖定本機。電子壓制——和視場遮蔽類似,主要是針對雷達的,因為對大部分效能較好火控雷達來說簡單的扔箔條很容易識破,不如直接進行有源電子干擾有效。對抗制導雷達的有源電子干擾一般通過降低敵方雷達信噪比的方式縮短敵雷達的鎖定距離(阻塞式干擾),或者通過混淆敵方雷達演算法使本機訊號被雷達過濾掉或者形成虛假的位置、運動向量訊號(欺騙式干擾),使一定距離外的敵雷達看不到目標或只能形成斷斷續續的訊號,而很難從持續跟蹤本機(所謂燒穿干擾),無法引導導彈攻擊。地形遮蔽——俗稱鑽山溝,利用地形遮斷敵方制導雷達訊號,自然也就無法開火了。不過對飛行效能和技術、現場環境和態勢感知體系支援要求都比較高。硬手段,當然就是硬殺傷——針對雷達制導地空導彈,本機或友機對著制導雷達直接扔一發反輻射導彈下去,你是關機呢還是不關機呢……當然這得要求敵方導彈陣地反應速度比較捉急才行。有時候丟反輻射導彈的目的並不在摧毀對方雷達或導彈陣地,能迫使對方關機轉移也算是達到了壓制效果,幾發下去沒人敢露頭了飛機也就順利完成任務了,所以像北約在南聯盟那樣發射幾百發哈姆沒炸到幾個阿貓阿狗的是南聯盟防空部隊的能耐,但對北約而言也算不上什麼失敗。

中段如果導彈已經發射,對於大部分雷達制導導彈和小部分紅外製導導彈(比如R-27T系列和米卡紅外型等)就會進入中段飛行階段。這一階段的特點是導彈需要根據慣性制導保持航線,並根據制導雷達提供的資訊修正彈道,而導彈本身的引導頭尚未捕獲目標。因此這一階段的對抗手段主要還是針對發射平臺的:地形規避仍然管用——其實末制導段以前鑽山溝都很有用,問題是有沒有合適的山溝。然後硬殺傷也管用——如果你的反輻射導彈打得夠快飛得也夠快,就不用太擔心半主動雷達制導體制的防空導彈;而空戰中半主動雷達中程空空導彈之所以尷尬也是因為敵方對載機的攻擊如果迫使載機進行規避的話很容易導致失去跟蹤姿態,使導彈打飛。電子干擾在這一階段用處不是很大,因為無源干擾箔條很難在制導雷達形成跟蹤以後再遮蔽本機,而有源干擾雖然能夠壓制技術比較老的無線電指令制導訊號,但是對高指向性和動對動的資料鏈干擾效果不怎麼好,需要相當的技術差距才能實現有效干擾。機動規避在這個階段用處也不太大,因為導彈還遠……對於飛機而言,這個階段是積攢速度和能量,準備在末制導階段拼死一搏的時候。當然如果你的飛機跑得夠快,比如黑鳥或者航空不鏽鋼之類的,大可以把節流閥直接推到底,然後跟基地報告“身後已無電線杆/響尾蛇/麻雀或者別的什麼玩意兒”。(當然,請確認導彈陣地不在前半球以及航路截距也就是你的航線和導彈陣地的距離不是太近)末制導

好了大兄逮,秀操作的時候到了!這個時候你的機動性終於派的上用場了。末制導指的是導彈已經接近到引導頭已經可以自己捕獲目標的距離了,總之就是比較近了……這個階段的對抗有三個主要途徑:干擾,也就是軟對抗現代導彈引導頭越來越智慧,焦平面成像引導頭越來越多,早期直接甩兩個熱焰彈甚至飛向太陽之類的,靠更大的熱源就把導彈鉤過去的老辦法行不大通了,不過飽和式干擾還是有一定作用的:等導彈湊得足夠近了,甩一大波熱焰彈或者箔條把導引頭的整個瞬時視場糊滿,然後立即跟一個大過載機動,爭取趁著干擾消散之前脫出導引頭視場使導彈脫鎖——時機拿捏得合適,老天爺也站你這邊兒的時候,還是有那麼些機會讓導彈沒法看穿干擾成功逃出生天的……這辦法一般是用在戰鬥機對付紅外格鬥導彈,或者裝滿了箔條彈的大型飛機對付遠距離的雷達制導導彈的,要點在於干擾投放時機的把握——遠了不行,遠了干擾糊不滿導彈視場,導彈看見一大團干擾邊上有個大熱源溜出去了還認不出是你麼你當導彈是傻的啊……或者導彈穿過干擾以後隨便搜尋一下還是找得到你。近了也不行,要麼距離近了導彈引導頭精度足以從干擾雲中把你認出來,要麼你晃過了引導頭沒晃過近炸引信,導彈穿過干擾以後還是在你邊上Duang了……

不過近年來先進戰鬥機開始裝備拖曳式有源誘餌,這個東西就比較高科技了……相當於在飛機後面掛個尾巴,能夠模擬飛機的雷達和紅外訊號,並且因為是拖曳式的所以會跟著飛機一起飛,所以欺騙性相當不錯,不容易被導彈根據運動特徵不同識別出來。一架飛機可以帶那麼一兩個,類似彩京1945的保險了……有源電子干擾在這個階段作用不大,因為主動雷達制導導彈飛得很快很難有效把干擾能量對準,事實上對空中目標的電子壓制一直很難,而且導彈一般還可以自動切換攻擊干擾源模式(HOJ)。對半主動雷達導彈的話和中段的電子對抗手段一樣,不過除非是把對方載機逼回去,否則中段都沒能壓制住的話末段了再掙扎好像也沒啥用了……靠飛行效能硬閃……機動規避,聽著很刺激對不對!事實上也很刺激——首先你得確認導彈在不在動力射程,也就是導彈的發動機燒完了沒。

一般來說大部分空空和防空導彈都是以固體火箭發動機為動力,所謂帥不過幾秒——大部分工作時間都很短,如果你離發射平臺比較遠的話,等導彈飛到你這兒的時候已經在靠慣性滑翔了。這個時候導彈的能量是有出沒入的,而且升阻比一般很差,而飛機發動機可不會熄火——因此如果來襲導彈是一發一般平飛彈道的導彈(對付戰鬥機這種高機動目標一般不會打高拋彈道)而且還有一段距離的話,可以在確認導彈發動機關機(沒煙了~)以後做大桶滾機動帶著導彈跟著你上下翻飛,等它有氣無力的靠近了再一個大過載機動晃掉它,甚至直接耗光導彈的能量以後等著它自己撐不住掉下去。(什麼?你說你開的是架運輸機?那當我什麼也沒說……這裡建議你翻一下導航圖,找塊平整的迫降場地呢親親~~)當然,如果你運氣不好湊得太近導彈到你眼皮底下的時候屁股還帶火,或者碰上一發帶雙脈衝發動機(導彈發動機還能在接近你的時候再點一次火)的次世代先進空空飛彈……那你還是等最後關頭——切記不要早了,早了先把自己能量折騰沒了——甩干擾然後拉一個滿過載自求多福吧,畢竟導彈的“最大過載”雖然有四五十G但是這也是有要求條件的……或者把手伸向你兩腿之間那玩意兒,不是那兒,還往前點,那個紅色或者黃黑相間的環兒!這裡提一下導彈的所謂不可逃逸區,一般所謂不可逃逸區是指“導彈發射後目標立即以大過載(一般6g)轉彎並高速直線脫離時以導彈能量仍能命中的最大範圍”,而實際情況比這個要更復雜一些(比如干擾,機動…),特別是對雷達制導的中程導彈而言。所以“不可逃逸區”並不是說這個區域打出去的導彈就是100%命中,哪怕你在導彈不可逃逸區內,條件合適方法得當還是有機會跑路成功的。當然,先進紅外格鬥導彈在不可逃逸區內的最終殺傷概率確實是相當高的……硬殺傷和鎖定階段和中段直接硬殺傷發射平臺不一樣,這一階段的硬殺傷是直接殺導彈了……海軍可以靠近防炮殺,飛機可裝不下那麼大一坨,所以現在能考慮的一般也就是用鐳射閃瞎甚至燒掉紅外格鬥導彈的引導頭了,畢竟先進紅外格鬥導彈是當前戰鬥機最危險的對手,一旦被盯上很難甩掉。當然,如果功率夠大的話雷達導彈也不是不能一燒,不過這時候就真得燒彈體了……目前機載紅外對抗系統在直升機和運輸機客機上已經有一些實際裝備(因為它們主要對付引導頭不太靈光的肩扛導彈),戰鬥機機載紅外對抗系統截止2019年還只有很少的試驗性裝備,主要的技術難度除了鐳射功率和供電以外還在於來襲導彈的識別跟蹤和能在劇烈相對機動中精確對準的伺服機構。好了!上面介紹了躲避導彈的各種方法,是不是十分簡單明了?現在,你可以去實戰中檢驗一下剛剛學到的技巧了!戴好頭盔,扣好座艙蓋,推滿節流閥去征服那未知的天空吧!衝啊,勇敢的少年快去創造奇蹟!

最新評論
  • 天翼雲躋身前三,移動雲仍委身others,二者終有一戰?
  • 無人機80年代實戰,相控陣60年代成熟,武器要穩定還是要先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