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治>

1.人民海軍的建立:在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國第一支海軍——華東軍區海軍建立,新中國成立後,又相繼建立了北海、東海、南海三個艦隊。目前海軍已由水面艦艇部隊、潛艇部隊、海軍航空兵、海軍陸戰隊等多兵種組成,活動範圍逐步擴大。

2.人民空軍是在陸軍基礎上建立起來,空軍剛誕生就面臨抗美援朝的考驗,在北韓戰場擊落敵機三百多架,取得了輝煌戰績。隨著科技發展,空軍裝備了一批新型飛機。

3.導彈部隊是現代化軍隊不可缺少的,又稱為第二炮兵,主要擔任核反擊任務。1966年,中國開始組建戰略導彈部隊。導彈部隊陸續裝備了中程、遠端、洲際導彈核武器等,具有較強的戰鬥力。(中國實行的是科技強軍戰略)

1新中國的外交政策: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1)最早提出:1953年底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2)主要內容: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

(3)共同倡導:1954年,周恩來、尼赫魯(印度)、吳努(緬甸)。

(4)意義: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國際上產生了深遠影響,被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所接受,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係的基本準則

3萬隆會議(亞非國際會議)

(1)召開時間:1955年

(2)“求同存異”方針的提出者:周恩來

(3)“求同存異”方針的提出的意義:

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也促進了中國同亞非各國的團結與合作。

1.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1)時間:1971年10月25日

(2)相關會議:第26屆聯合國大會

(3)內容:

①恢復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利

②恢復中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席位。

(4)意義:是中國外交的重大勝利,有利於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2.中日建立: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中日建交。

3.中美建交

(1)基辛格訪華:1971年7月,為尼克松訪華作準備。

(2)尼克松總統訪華:1972年2月,雙方在上海簽署《中美聯合公報》。

(3)正式建交: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係。

(4)建交意義:中美兩國二十多年對抗結束,兩國關係開始走向正常化。

4.2001年,中國成功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2001年中國還在上海成功舉辦了第九屆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會議,這些都說明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5.現階段任何國家與中國建交的前提和基礎是:

必須承認世界上只有一箇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

1.兩彈一星:

(1)兩彈一星指:原子彈、導彈和人造衛星。

(2)原子彈爆炸成功: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3)導彈的研製:1964年6月,中國設計的中近程地地導彈在西北地區試驗成功。1966年10月,裝有核彈頭的中近程地地導彈實現核爆炸,中國有了可用於實戰的導彈。

(4)人造地球衛星的發射:1970年,中國用長征一號運載火箭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1號,成為繼蘇、美、法、日之後,世界上第五個能獨立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

(5)神舟系列飛船:1999年,中國成功發射第一艘無人飛船“神舟一號”。2003年成功地發射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2005年,成功地發射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六號”。

2.雜交水稻:

1973年袁隆平首次成功培育被稱為“東方魔稻”的秈型雜交水稻。獲得2001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被國際農學界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3.“863計劃”:1986年3月,四位老科學家提出,鄧小平作重要批示,重點發展生物技術、航天技術、資訊科技、鐳射技術、自動化技術、能源技術和新材料等七個領域,1996年又將海洋高技術列為計劃的第八個領域。

1.衣:改革開放後,人們的衣著豐富多彩,服飾成了顯示人們風度、展示個性的方式。

2.食:改革開放以後,人們不但能“吃飽”,而且還要“吃好”,講究營養均衡,粗細搭配。綠色食品等科學衛生概念日益深入人心,野菜、粗糧成了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3.住:人均居住面積擴大了,室內裝修和居住環境也有了明顯的改善。1995年,國家在城鎮啟動了“安居工程”。

4.行:交通條件有了明顯的改善,鐵路、公路和航線的增長都很快。出行乘飛機,私人汽車越來越多。

5.就業:自主擇業、持證上崗、就業培訓、公開招聘。

6.社會保障: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養老保險制度改革、醫療保險制度改革。

7.衣食住行等變化的根本原因是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經濟得到發展。

九年級(上冊)

一、文藝復興運動

1.時間:最早興起於14世紀義大利,15至16世紀擴充套件到歐洲其他地方。

2.首先發生的地點:義大利

3.主流思潮:人文主義

4.方式:新興資產階級通過弘揚古代希臘、羅馬文化的方式,反對教會的陳腐說教。

5.實質:一場嶄新的、促使人們思想解放的文化運動。是資產階級文化的興起。

6.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成就:

(1)義大利詩人但丁:文藝復興先驅,被譽為舊時代的最後一位詩人新時代的最初一位詩人,著有長詩《神曲》,率先對教會提出批評。

(2)義大利藝術大師達·芬奇:最大成就是繪畫,代表作品有《蒙娜麗莎》《最後的晚餐》。

(3)英國大戲劇家、文學巨匠莎士比亞:代表作:《羅密歐與朱麗葉》《哈姆雷特》。

7.意義:推動了歐洲文化思想領域的繁榮,為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礎。

二、新航路的開闢

1.目的:去東方尋找財富。

2.最早開闢新航路的國家:葡萄牙和西班牙

3.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1492哥倫布的船隊,橫渡大西洋,到達古巴海地

4.意義:

A:從歐洲到亞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來日益密切,世界開始連成一個整體

B:歐洲大西洋沿岸工商業經濟繁榮起來,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

C:給亞非拉許多國家帶來了殖民災難

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1.根本原因:封建專制統治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使階級矛盾激化。

2.時間:1640—1688

3.領導階級:資產資級和新貴族

4.開始的標誌:1640年,國王查理一世重新召集議會,籌集軍費,議員要求限制王權。

5.高潮:1649年查理一世被送上斷頭臺,建立共和國

6.結束標誌:1688年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發動宮廷政變

7.意義:

(1)英國資產階級通過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是人類歷史上資本主義制度對封建制度的一次重大勝利。

(2)確立了資產階級的統治地位,為發展資本主義掃清了道路。

(3)揭開了資產階級革命運動的序幕,推動了世界歷史的發展程序。(世界近代史的開端)

二、《權利法案》的頒佈

1.目的:為了限制王權。

2.時間:1689

3.意義:A:以法律形式對國王的權利進行了明確的制約;

B:標誌著君主立憲制的資產階級統治開始確立起來。

一、美國獨立戰爭

1.根本原因:英國的殖民統治嚴重阻礙了北美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2.時間:1775—1783年。

3.領導人物:華盛頓(美國第一任總統,歷史功績:領導北美人民取得了獨立戰爭的勝利,親自主持制訂了美國第一部憲法,並忠實地執行憲法。)

4.開始的標誌:1775年4月來剋星頓槍聲,北美獨立戰爭開始。

5.美國獨立的標誌:1776年7月4日《獨立宣言》發表,標誌北美十三塊殖民地脫離英國而獨立,標誌著美利堅合眾國的誕生。(7月4日為美國國慶日)

6.轉折點:1777年,薩拉託加大捷

7.英國承認美國獨立:1783年,英國承認美國獨立。

8.勝利原因:

(1)獨立戰爭是北美人民反對英國殖民統治,爭取民族解放的正義戰爭;

(2)人民群眾積極支援,堅強不屈,英勇作戰;

(3)得到法國、荷蘭等國的國際援助。

9.意義:

(1)結束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實現了國家的獨立。

(2)確立了比較民主的資產階級政治體制,有利於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3)對以後歐洲和拉丁美洲革命也起了推動作用。

10.性質:既是一場民族解放戰爭,又是一場資產階級革命。

二、1787年憲法

1.主要內容:美國是一個聯邦制國家,總統既是國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腦,享有行政權;國會和最高法院掌握國家的立法權和司法權,從而確立了三權分立的總統制政治體制。

2.意義:確立了比較民主的資產階級政治體制,有利於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一、法國大革命

1.背景:啟蒙思想的影響;封建制度束縛了資本主義的發展;第三等級要求改革;路易十六的財政危機。

2.爆發標誌:1789年7月14日(7月14日為法國國慶日),巴黎人民攻佔巴士底獄

3.高潮:雅各賓派專政把法國大革命推向高潮。(1894年熱月政變,標誌法國大革命結束)

4.重要文獻:《人權宣言》,宣稱人們生來自由,權利平等,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體現了反對君主專制和封建等級制度的自由、平等思想。)

5.重要人物:羅伯斯庇爾(雅各賓派)

6.意義:法國大革命摧毀了法國的封建統治,傳播了資產階級自由民主的進步思想,對世界歷史的發展有很大影響。(法國大革命是資產階級革命時代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最徹底的一次革命,動搖了歐洲封建統治的基礎。)

二、拿破崙帝國

1.1799年,拿破崙通過政變奪取政權。

2.1804年,加冕稱帝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對內頒佈《法典》確立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立法規範。維護了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成果,打擊了封建殘餘勢力,推動了法國以及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對外發動戰爭。

3.1812年遠征俄羅斯失敗,敲響帝國的喪鐘。

4.1814年,拿破崙被歐洲反法聯軍趕下臺,封建王朝復辟。

1.根本原因:隨著市場的擴大,手工工場生產無法滿足海外市場的需求。(動力)

2.前提:資本主義制度在英國確立。

3.時間:18世紀60年代——19世紀70年代。

4.參與國家:英、法、美、德、俄、日。(最早發生的英國

5.開始的標誌:哈格里夫斯發明手搖珍尼紡紗機

6.主要標誌:蒸汽機的廣泛運用。(促進了煤炭這一新能源開發和利用)

7.人類進入“蒸汽時代”。

8.主要發明:A英:哈格里夫斯→珍妮紡紗機;瓦特→改良蒸汽機;史蒂芬孫→火車機車。B美:富爾頓→輪船。

9.交通工具革新,汽船和火車機車出現。(加強了各地聯絡,世界進一步連成一體)

10.工業革命完成的標誌:1940年前後,英國大機器生產成為生產的主要方式。

11.影響:

(1)創造了巨大生產力,使社會面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說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2)資本主義最終戰勝了封建主義,資本主義逐漸確立了對世界的統治。

(3)世界形成了西方先進,東方落後的局面。

12.工業革命對中國的影響:英國完成工業革命後,為開闢海外市場,發動了對中國的鴉片戰爭,中國開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說明落後就要捱打!)

一、罪惡的“三角貿易”

1最早走上殖民擴張和殖民掠奪道路的國家:先是葡萄牙西班牙(接著是英國和法國)

2“三角貿易”的原因:美洲缺乏勞動力,販賣黑奴可以獲得高額利潤。

3“三角貿易”的路線:歐洲—非洲—美洲—歐洲。

4“三角貿易”的主要經營者:英國人。(最先進行奴隸貿易的是葡萄牙人)

5“三角貿易”持續時間:三百多年

6“三角貿易”的影響:

(1)使非洲喪失了近億的精壯勞動力,造成非洲長期的貧窮、落後。

(2)歐洲奴隸販子把賺來的錢投資於工商業,促進了當地資本主義的發展。

二、“日不落帝國”在印度

1.英國走上殖民爭奪道路的時間:17世紀

2.英國成為“日不落帝國”的時間:18世紀後半期(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殖民國家)

3.英國在印度的殖民機構:東印度公司(負責對印度等亞洲國家的殖民侵略)

4.英國在印度最有名的殖民頭目:克萊武

一、英國的憲章運動

1.時間:1836~1848年

2.內容:要求取得普選權,以便有機會參與國家的管理。

3.特點:規模巨集大,持續時間長久。

4.性質:是世界上第一次群眾性的、政治性的無產階級革命運動。

5.失敗原因:缺乏科學理論的指導

6.影響:為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奠定了階級基礎。

二、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1.背景(略)

2.創立者:馬克思和恩格斯

3.理論的三個組成部分: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

4.誕生的標誌:1848年《共產黨宣言》的發表

5.意義: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國際工人運動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6.實踐: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的成功實踐是:俄國的十月革命,中國革命。

三、巴黎公社

1.背景:1870年,普法戰爭,法國戰敗,資產階級對內投降,對內鎮壓人民。

2.經過:工人起義建立政權保衛政權(五月流血周)

3.性質:是無產階級政權,是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的第一次偉大嘗試。

4.意義:(略)

1.根本原因:北方資本主義工業經濟和南部奴隸制種植園經濟之間兩種經濟制度的矛盾。

2.矛盾的焦點:奴隸制的廢存問題。

3.導火線:1861年3月林肯就任美國總統(南方叛亂的藉口)

4.爆發的標誌:1861年4月,南方軍隊挑起內戰,南北戰爭爆發。

5.轉折點:1862年9月林肯頒佈《解放黑人奴隸宣言》。

6.結果:1865年,戰爭以北方的勝利而告終。

7.性質:既是一場內戰,又是美國曆史上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

8.意義:(1)南北戰爭是美國曆史上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2)廢除了奴隸制度,掃清了資本主義發展的又一大障礙,為以後的經濟迅速發展創造了條件。

9.林肯的貢獻:維護國家統一,解放黑人奴隸。

1.背景:19世紀中期,農奴制嚴重阻礙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2.目的:為了擺脫農奴制危機,維護貴族地主利益,鞏固沙皇統治。

3.領導者:沙皇亞歷山大二世

4.內容:

(1)規定農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許買賣農奴和干涉他們的生活。

(2)農奴在獲得“解放”時,可以得到一塊份地,但他們必須出(高價)錢贖買這塊份地。(體現了這次改革的實質:是對農民的一場剝削與掠奪)

5.性質:是沙皇自上而下實行的一場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6.意義:有利於資本主義的發展;是俄國近代歷史上的一次重大轉折。

7.侷限性:很不徹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餘。

二、日本明治維新

1.背景:日本面臨幕府統治危機和嚴重的民族危機(外國入侵)(內憂和外患)

2.時間:1868年開始

3.領導者:明治天皇

4.內容:(1)政治方面,“廢藩置縣”,加強中央集權;(2)經濟方面,允許土地買賣;引進西方技術,鼓勵發展近代工業;(3)社會生活方面,提倡“文明開化”,即向歐美學習,努力發展教育。

5.性質:是明治天皇政府實施的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6.意義:明治維新使日本從一個閉關鎖國的封建國家,逐步轉變為資本主義國家,擺脫了淪為半殖民地國家的命運,是日本歷史的重大轉折點。b.但日本強大起來以後,很快就走了對外侵略擴張的軍國主義道路。

7.侷限性:這次改革很不徹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餘。

第二次工業革命

1.時間:19世紀70年代——20世紀40年代

2.主要標誌:電力和內燃機的廣泛使用。(人類進入“電氣時代”,促進了電力、石油的利用)

3.領先於世界的國家:美國和德國

4.主要發明:

(1)新電器:燈泡(美國發明大王愛迪生髮明),電動機等。

(2)新機器:內燃機(卡爾·本茨發明)、電動機。

(3)新通訊:有線電話、無線電報。

(4)新交通工具:電車、汽車(汽車之父——卡爾·本茨發明),飛機(美國萊特兄弟發明)。

5.影響:

(1)經濟:資本主義國家的生產力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各國發展不平衡。

(2)政治:壟斷組織出現,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過渡。

(3)外交(國際關係):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爭霸鬥爭愈演愈烈,矛盾激化,最終導致一戰的爆發。

第一次世界大戰

1.根本原因: 帝國主義國家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

2.導火線:1914年6月28日,薩拉熱窩事件。

3.爆發標誌:1914年7月,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4.交戰雙方:同盟國集團和協約國集團

5.重要戰役:1916年 凡爾登戰役,被稱為“凡爾登絞肉機”。

6.戰爭的結束:1918年11月,德國宣佈投降,大戰以同盟國的失敗而宣告結束。

7.大戰的影響:

(1)給交戰國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大戰涉及到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5億人口。

(2)造成了重大的人員傷亡和物質損失。

8.啟示:要珍愛和平,遠離戰爭,戰爭悲劇不能重演。

9.一戰的性質:一場非正義的帝國主義掠奪戰爭。

最新評論
  • 天翼雲躋身前三,移動雲仍委身others,二者終有一戰?
  • 看完航母的螺旋槳,或許你會明白海洋生物的傷口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