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治>

最近陸續和大家分享了不少關於國內各殲擊機型號的研發歷史,其中有振奮、鼓舞,也有無奈和心酸,這些研發過程中的破爬滾打,共同構成了中國產先進戰機開發的壯麗史詩。

那麼這次我們將目光從殲擊機身上暫時移開,看看國內不多見一款戰鬥轟炸機(強擊機),這就是強6,同其它停留於設計圖上的戰機一樣,它的上一代型號強5在國內服役了接近50年,而強-6又是遇到了什麼波折,最終被放棄呢?讓我們即刻開講!

強6的設計目的?

在國內,一款戰機之所以被設計,主要是先由部隊提出要求,在由對口的部委召集所屬的設計人員開會,針對要求制定設計指標,部隊點頭後在按部就班的開展研製工作。強6的誕生也是這個路子,而這個需求則源於上世紀70年代的一場重大海戰。

在1974年,西沙海戰爆發,相信不少80後的朋友兒童時期還有講述這次戰役的"小人書",我這邊也收藏了一套,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我方官兵用小艦接近後用手榴彈迎敵,十分的英勇悲壯。而這也是當時這場海戰的真實寫照,戰鬥中我方只有2艘獵潛艇和2艘掃雷艇,而越方出動了3艘驅逐艦和1艘護衛艦,噸位是我方十多倍,最後我方發揮小艇快速穿插的火力優勢,近戰接敵中擊沉擊傷全部敵方4艘大艦。

雖然戰鬥是勝利了,但是事後我方總結戰鬥經驗,卻非常後怕,因為在整場海戰中海軍航空兵竟無法出動一架戰機掩護作戰,辛虧是南越方面出於多種原因也未派戰機作戰,否則戰爭結果可能會完全不同。

於是在西沙海戰結束後,空軍和海航一起向三機部(航空工業部)提出要求研發一款新型戰鬥轟炸機,以此取代航程短,載彈量小的強5。如果大家還記得我們之前聊過的飛豹研發故事,其實就會發現強6和飛豹如出一轍,空軍還是依然要求強大的對地打擊能力,而海航則要求對海攻擊後還要有一定的空戰自衛能力,於是這個裝備依舊按照"一機兩型"的方案開戰,通過裝備不同的航電裝置和武器滿足兩個軍種的要求,而機體則使用同一種。

為什麼要選擇變後掠翼?

2年後的1976年三機部所屬的各研究院、廠集合開會,要求最快時間拿出方案,當時提出方案最快的是沈飛和南昌飛機廠,沈飛因為當時在搞殲8,所以準備用殲8在搞一個殲轟8的改型,反正讓人感覺是在圖省事。而南昌飛機廠拿出的就是變後掠翼方案,值得一提的是,西飛的方案提的最晚,也就是後來的殲轟7飛豹,但是最後反而開花結果。

其實關於變後掠翼戰機,國內的關注是比較早的,有多早?70年代沈飛601所軍管會時代就和北航革委會聯合組成了課題組,雖然只是課題預研,但是瞄準的是當時越戰成熟的可變後掠翼戰機——美製F111戰機,由於當時和越南的關係,國內還獲得相當的一些F111戰機的殘骸供研究分析。當然這個預研最早是用於可變後掠翼殲擊截擊機,並不是直接用於殲轟對地機型,不過也算相關型別最早的研究了。

當然南昌之所以提出可變後掠翼也並非是巧合,因為當時相關研究就在南昌320廠。這裡還有一個小插曲,當時國內用一批裝備和埃及交換到了米格-23MS,而這是當時蘇聯一款比較成熟先進的可變後掠翼戰機,在整個中東地區至少活躍了20年之久,一直到海灣戰爭時期都還有大量的米格-23戰機被使用。

而這批完整的米格-23,讓研究人員可以徹底的拆開逆向研究,這比殘骸什麼的可要方便不少,於是南昌320廠就順理成章的在米格-23MS的基礎上行提出了強6方案,所以強6的氣動是和米格23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的。唯一不同的是為了滿足海航要求,增加機動能力用於空戰,將進氣方式從兩側進氣換為了機腹進氣。

可變後掠翼方案有什麼優缺點?

雖然南昌302依靠米格23仿製的基礎提出了強6方案,而且變後掠翼在當時也確實一種世界熱門的新型氣動佈局,蘇聯和美國都在搞,但是變後掠翼到底有什麼優缺點呢?

嚴格來說,變後掠翼是一種比較折中的氣動佈局,當時的戰鬥機設計方向,蘇聯一邊走的是高空高速的截擊路線,而西方則開始從高空高速逐漸轉向低空機動效能,而變後掠翼就是一種折中方案。有可變後掠翼的戰機,在飛行過程中可以通過改變後掠翼的角度,同時獲得低速和高速的理想氣動佈局,這樣既可以滿足高空高速截擊,又可以低空纏鬥和對地攻擊,像F14熊貓也是基於這一思想的應用,當然F14的可變後掠翼設計的更優秀,也是後掠翼的巔峰之作。

上面就是可變後掠翼的優點,但是理想有多豐滿,現實就有多骨感,這種兩頭討好的方案結果往往是失敗。可變後掠翼的可變動機構在設計時十分複雜,而且故障率極高,維護大修時間長,同時還需要先進的電傳系統輔助飛行員控制,同時這種複雜的結構也限制了最大載荷和機動效能,這就是可變後掠翼的缺點,也是折中導致的兩頭都不行,而這其中絕大部分問題都將成為強6研發過程的阻礙。

其實在戰鬥機的中低空機動效能和高空高速效能之間,如何取捨平衡一直都是難題,甚至到四代隱身戰機時研究人員還致力於平衡這種衝突,而可變後掠翼只是在80年代所做的嘗試之一。以當時科學水平對氣動佈局的認識,能做出這種大膽設計,已經非常值得驕傲了,而現在的殲20也是使用了可動鴨翼的渦流分離技術,加上邊條翼、切尖大三角主翼等技術才將低空機動性和超音速巡航能力完美融合,還兼顧了隱身能力。可以說速度、機動和隱身這三個不可調和的衝突就是所有戰機設計人員的天敵,而對於強6的設計方南昌302也不例外。

(未完待續)

最新評論
  • 天翼雲躋身前三,移動雲仍委身others,二者終有一戰?
  • 印度經濟崩潰!印媒:印度經濟增長急劇下滑(附加印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