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在西安市第十三屆省人大代表集中視察彙報會上,市委常委、市政府黨組成員馬希良作2019年西安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彙報。記者獲悉,前三季度全市生產總值增長6.7%,高於全國、全省0.5和0.9個百分點,推動了全市綠色發展、創新發展、高品質發展邁上新臺階。
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達1798億元
新增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超過500家
今年以來,我市採取“一企一策”,著力解決工業企業實際困難。1-11月,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6.5%。前三季度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1798.54億元、增長9.8%,高新技術產業產值1107.18億元、增長12.3%;服務業增加值4240.17億元、佔比達66.5%。1-11月,全市接待海內外遊客2.94億人次、增長21.5%,旅遊業總收入3018.91億元,增長25%。特色現代農業建設成效顯著,劃定糧食生產功能區250萬畝,全年糧食生產完成152.3萬噸。
我市新動能培育成效明顯,順利通過國家全面創改試驗三年工作綜合評估。大力推進中科院西安科學園建設,支援西安交大等10家試點單位探索“以事前產權激勵為核心的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改革”,建成市級以上科技企業孵化器和眾創空間276個,各類眾創載體累計入孵企業、團隊4萬餘家,帶動就業43萬餘人。新增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超過500家、科技小巨人企業260家、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3家。1-10月,全市引進培訓各類人才32.39萬名,共獲授權專利量27893件。
619個重大專案先後集中開工
政府類專案全流程審批時間壓縮
至120個工作日內
今年以來,我市4批總投資6358億元、619個重大專案先後集中開工。截至11月底,772個市級重點專案完成投資4145億元,佔年計劃的103.6%。西安至銀川、重慶、武漢高鐵專案加快推進,地鐵8號線、2號線二期、西安火車站北廣場等重大基礎設施專案相繼開工。1-11月,全市基礎設施領域投資增長13.6%。1-10月,全市實際引進內資3271.76億元,實際利用外資65.31億美元。
全市系統謀劃9個領域75項改革任務,深化“網際網路+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平臺上線執行,“i西安”政務服務APP推出98項服務事項,90%以上登記業務實現“最多跑一次”,政府類專案全流程審批時間壓縮至120個工作日以內。助推民營經濟高品質發展,前三季度,非公經濟增加值佔GDP比重達到53.8%;完成利君集團混改和221戶全民所有制企業改制;全市99.9%的村完成清產核資工作,成立股份經濟合作社2465個。全面落實減稅降費,預計累計減稅205億元。
中歐班列長安號開行數量超1700列
實施老舊小區改造198.3萬平方米
我市開放合作水平不斷提升,西安當選世界城地組織聯合主席城市,國際友城增至36個,獲評“2019國際物流大通道建設突出貢獻城市”。西安咸陽國際機場對53個國家實行144小時過境免籤。新開通9條國際客運航線、9條貨運航線,全貨運航線增至27條。1-11月,累計完成貨郵吞吐量33.9萬噸、增長21.2%。中歐班列長安號累計開行數量超過1700列,覆蓋“一帶一路”沿線45個國家和地區。預計全年實現外貿進出口總值3300億元。
西安的城市功能品質顯著提升,以迎“十四運”為契機,不斷加快國家中心城市建設。“三中心”六大主場館建設全面竣工。全市生活垃圾分類市級示範單位達到186個、區級達標單位282個,藍田、高陵2個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專案建成執行。1-10月,治理違法建設1515.5萬平方米。新建城鎮公共廁所123座、農村公共廁所256座。新增城市綠地面積969.8萬平方米,建成綠道351.5公里,新建綠地廣場45個,新建口袋公園25個,天然氣管網新增260公里,達到11000公里。我市還實施老舊小區改造198.3萬平方米,打通桃園北路等20條斷頭路,新開工公共停車位1.84萬個。加大架空線落地工作,努力解決西安上空“黑色蜘蛛網”。
全市累計新增水生態面積1510畝
新建、改擴建中小學幼兒園175所
新增學位10.08萬個
為紮實推進生態西安建設,在秦嶺生態環保方面,組織實施了“五亂”、農家樂、峪口峪道等7類整治,建立了覆蓋全域的四級網格管理體系。強力推進鐵腕治霾,1-10月,全市空氣品質合格天數為195天,同比增加5天。加強水源地保護和水體生態修復,整治河湖“四亂”問題999個,全市建成區21處黑臭水體整治初見成效,“八水繞長安”工程加快推進,累計新增水生態面積1510畝、溼地3038畝,城鎮汙水集中處理量7.9億立方米,達標率100%。
全市持續推動“十百千萬”扶貧產業工程,周至縣脫貧摘帽,142個貧困村退出。截至11月底,城鎮新增就業14.5萬人;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調整為每人每月168元,低保分別提高至700元和500元;新建、改擴建中小學和幼兒園175所,新增學位10.08萬個。組建市級教育聯合體846個,惠及學生91萬人。建成各類醫聯體46個,涵蓋80所二級醫療機構和140所基層醫療機構,覆蓋870萬人,縣域內就診率達到90%以上,全市建檔立卡的25.1萬名貧困人口納入醫療保障,特困供養人員報銷比例達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