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印度斯坦時報發表評論,印度政府在當前的經濟放緩和刺激就業中必須採取什麼選擇呢?在短期內,大多數印度經濟學家都認為該國政府將不得不解決三個增長任務:個人收入,消費需求和政府支出。
消費下降
首先印度當前的經濟指標,自2018-19年度印度GDP下滑至7%以下,該國經濟增長已走下坡路。最新的可用資料顯示,2019年7月至9月季度印度國內生產總值(GDP)進一步放緩至4.5%,而第一季度增長5%,為六年半低點。
造成這種情況的第一大原因是印度消費或需求的下滑,這是指該國普通百姓消費和購買力,包括該國經濟的購買。印度農村地區的下滑幅度更大。根據該報第75刊《 2017-18消費者支出調查》顯示,該國個人的平均支出在2017-18年度下降了3.7%,降至每月1,446盧比,這是印度40多年來的最大跌幅。
如該國一項稱為私人最終消費支出(PFCE)的資料所反映的那樣,印度私人消費在2019-20年第二季度增長了5%,而第一季度為3.1%。這還不夠。印度固定資本總額(衡量對經濟的投資的一種指標)從先前的4%的增速放緩至1%。只有依靠印度政府財政支出才能使經濟持續運轉。印度政府的最終消費財政支出在第一季度增長了8.8%之後,在第二季度增長了15.6%。
刺激需求
對於印度正面臨的經濟放緩速度,印度經濟學家產生分歧:該國經濟的結構性或週期性。週期性是指商業週期中的正常上升和下降。結構性放緩很難糾正,因為它根深蒂固。無論是什麼,經濟學家幾乎都同意,通過大幅增加印度政府支出來重振需求以刺激消費和投資是唯一的現實選擇。
除了給企業經濟刺激措施(如最近降低公司稅率)外,印度政府還需要將更多的錢直接投入人們的手中,這將產生經濟教科書的指數效應。指數效應是指在每個投入或政府支出水平上,產出(在這種情況下是由於需求而產生的商品)的較大變化。印度政府有一個非常方便的工具來做到這一點:PM-Kisan計劃目前每年直接向182萬註冊農民發放6,000盧比。儘管以增加財政赤字為代價,這可以擴大消費需求。印度智囊經濟學家主張每年轉帳18,000盧比(1盧比,每月500美元)可以覆蓋四分之三的農村人口,成本佔該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1.3%,或按2019-20年價格計算為260億盧比。印度政府還將做好為聖雄甘地全國農村就業保障計劃分配更多資金,並增加該計劃下的刺激目標。
收入效應
印度農村工資和消費放緩等多種指標表明收入下降或個人收入增長放緩。該國消費支出調查資料顯示,印度該國“在2011-12年至2017-18年間,貧困人口比例很可能會增加,而2004-05年至2011-12年間則急劇下降”。印度消費者對此表示懷疑,因為成本上升,收入停滯不前。
印度人們的投資被鎖定在停滯的房地產專案中,從而擠壓了他們在其他商品上的消費能力。Crisil Research的經濟學家Hetal Gandhi提供的一項資料顯示,2018年印度農戶來自農業相關收入的總平均收入(包括農村勞動力工資)持平增長0%,達到65,000盧比,相比之下,印度增長了8%
調查資料的城市收入增長反映在750家上市公司的僱員成本中,該公司的平均工資增長為10-12%,在2018-19的最後一個季度已降至5%。如果人們檢視19財年第三季度之前的六分之四的員工成本資料,則可以看到每名員工的增長率為10-12%,在上一季度為5%。收入緊縮是顯而易見的。
推動投資
印度經濟增長取決於投資和出口是一成不變的法律。印度影子銀行或非銀行金融公司(NBFC)的信貸緊縮產生了反向乘數效應,這意味著“可貸”資金池減少了,導致高額借貸成本以及新投資和工作的枯竭。根據印度經濟監測中心的資料,總體而言,印度公司在截至2019年9月的季度中宣佈了9530億盧比的新投資。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59%。私人投資是投資者期望收益的直接函式。
更好的商品和服務稅(GST),印度銀行改革和旨在簡化“經商便利性”的措施等結構性方面固然重要,但卻是該國經濟的長期目標。
在短期內,印度總需求(或任何經濟體中每個人對商品和服務的需求總和)的四個驅動因素對增長至關重要。這些是私人最終消費支出,或個人支出,政府支出,私人投資和淨出口。這些引擎需要在即將於明年2月1日提交的即將釋出的預算中產生爭論。據印度經濟學家Deepak Nayyar稱,“印度政府在教育和衛生方面的支出(包括中央政府和州)在GDP中所佔的比例幾乎與十年前相同,並且嚴重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