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治>

“城市發展的邏輯正在轉變,科技成為驅動城市發展的重要因素。”“惠州‘十四五’期間要在高品質發展的體制機制、科技創新的體制機制、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數字政府建設、營商環境優化等方面做好文章。”……日前,“‘十四五’惠州區域經濟高品質發展研討會”在惠州學院舉行,多位專家、學者集聚一堂,深入探討區域經濟創新、協調與綠色發展,獻策惠州區域經濟高品質發展。該活動由市發展和改革局、市統計局指導,惠州學院主辦。

關鍵詞:“十四五”

三大決策給惠州帶來的機遇前所未有

“惠州的‘十四五’定位有3個視角,即要立足或依託於省‘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經濟發展新格局、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支援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來對惠州的規劃發展進行謀篇佈局。”廣東省社科聯決策諮詢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博士鄭紅軍在作《面向“十四五”:惠州定位與發展重點》主題報告時分析,這3個重大決策給惠州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前所未有。

他舉例分析稱,例如粵港澳大灣區規劃中提出的建設“人文灣區”“休閒灣區”“健康灣區”,惠州的區位優勢、資源稟賦、文化底蘊優勢突出,都可能起到支撐和引領作用。

鄭紅軍建議,在“十四五”期間,惠州宜統籌考慮怎麼看、怎麼算、怎麼幹,尊重規律、結合實際,特別是強化區域經濟高品質發展的頂層設計,制訂科學性、操作性強的規劃,並投入人力、物力、財力執行規劃。他還建議惠州在高品質發展的體制機制、科技創新的體制機制、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數字政府建設、營商環境優化等方面做好文章,“希望惠州能做出一些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亮點。”

關鍵詞:創新

惠州創新能力居珠三角第四

暨南大學教授韓兆洲專注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驅動機制研究,他分享其近期的研究成果稱,惠州的創新能力排在珠三角九市的第4位,位於深圳、廣州、珠海後面,但跟珠海的差距不大,“這說明惠州的創新潛力還是較大的。”惠州還有待提升的是創新效率,研究顯示,惠州的創新效率在珠三角九市中排第7位,跟第5、第6位的佛山、中山差距不大,“怎樣把效率提上去是惠州接下來的一個重要任務。”

韓兆洲建議,惠州要進一步夯實創新經濟基礎,重視對創新人才資源的培養,除了注重創新能力建設,還要注重創新效率的提升,挖掘創新發展潛力。

“世界正在從工業經濟時代邁向新經濟時代。”華南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張振剛作《資料賦能激勵製造業企業創新發展》主題報告時分析,新一輪技術變革正在蓄勢待發,未來全球戰略性必爭領域聚集在人工智慧、生命健康等領域,以新一代資訊科技、新能源技術、新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為主要突破口的新科技革命爆發在即。

在這一背景下,城市發展的邏輯也在轉變,科技成為驅動城市發展的重要因素,創新創業生態是新經濟持續發展的核心機制,而企業作為創新創業的主體,若獲得“軟體+硬體+服務”三位一體的資料賦能,將助力企業轉型升級,解決“卡脖子”問題,解決安全挑戰等。

關鍵詞:產業

搶抓“雙區驅動”機遇提升產業集聚水平

新技術革命將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惠州學院區域經濟研究創新團隊負責人、教授、博士胡瑞卿作《全面對接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提升惠州產業創新發展水平》專題發言時分析稱,惠州可依託地緣相近、產業基礎等優勢,佈局創新產業帶“一帶兩核九節點”創新叢集,全面深度對接廣深港澳科技創新“一廊十核多節點”,補鏈延鏈強鏈,聚集並提升發展先進製造業。

惠州市統計學會祕書長、高階統計師楊忠東以《時代大潮的深莞惠區域經濟發展》為題,通過紮實、嚴謹的資料分析,覆盤近十年來深莞惠區域經濟發展和變動情況,對深莞惠重點產業發展進行對比和思考。他表示,從某種程度上說,產業決定經濟發展,惠州要發揮區位優勢,搶抓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支援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雙區驅動”重大機遇,積極對接產業轉移、創新資源集聚,降低成本,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提升整個產業生態系統。

當前,惠州正著力構建“2+1”現代產業體系,如何進一步提升產業集聚水平?惠州學院區域經濟研究創新團隊成員、惠州學院應用經濟學特色學科建設團隊成員、副教授、博士熊明良建議,惠州要選擇適宜的產業集聚區組織模式,產業不僅要集聚化,而且要向生態化方向發展,形成政府部門引導、行業協會協調、核心企業網路化治理的多元化治理架構,構建協同的產業集聚區治理機制,並根據“2+1”現代產業體系重點招商,打造完備的產業集聚區融合環境。

最新評論
  • 天翼雲躋身前三,移動雲仍委身others,二者終有一戰?
  • 山西省人大代表、國家稅務總局運城市稅務局副局長王旭斌調研南風化工減稅降費政策落地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