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治>

作者 祝凱家 王海霞 萬海霞

1 研究背景受益於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和改革開放政策紅利,在過去四十多年裡,中國沿海城市率先發展,崛起一大批具有國際影響力、區域帶動力的陸海城市,如大連、天津、青島、日照、

上海、寧波、廈門、深圳、廣州、珠海、欽州等。隨著一系列國家戰略的深入實施,區域經濟的梯度轉移、向西開放、內陸崛起成為新時代發展的階段特徵。新時代背景下,陸海城市如何保持區域競爭力,“樞紐”經濟大有可為,不同於以往的通道經濟、轉口經濟、過境經濟,樞紐經濟需要發揮“通道+樞紐+網路+商貿”的綜合優勢,最大限度地釋放交通樞紐的聚集功能、組合功能、拓展功能和輻射功能,把陸海城市打造成為具有國家影響力樞紐經濟增長極,成為產業轉型升級、區域經濟協同發展和國民經濟競爭力提升的重要推動力。

2 樞紐城市發展要素、特點

2.1 樞紐城市內涵、發展要素

與樞紐有關的詞彙包括交通樞紐、物流樞紐、高鐵樞紐、水利樞紐等,近幾年隨著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日臻完善,交通、城市、空間協同發展問題引起高度重視,樞紐經濟、樞紐城市概念應運而生。但是,有關“樞紐城市”,相關研究很少,學界並無明確定義。

所謂“樞紐”,是重要的地點或事物關鍵之處,事物相互聯絡的中心環節。一般情況下,樞紐常出現於鐵路、公路、水路、航空等交通方面,有時也用於電力、工程等方面。近年來,“樞紐”的內涵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區域分工逐漸明晰、生產要素不斷集聚,由經濟、政策、政治等外部環境和內在要素的驅動,擴充套件為“綜合樞紐”,表現出運輸中心、港城物流樞紐、國際物流樞紐等發展形態。“綜合樞紐”的內涵不斷外延,由交通運輸的場站節點不斷向專業化流通領域、生產製造業、服務業擴充套件,逐步發揮資源集聚、分撥作用,集聚第二、第三產業的窪地效應。

城市是以非農業產業和非農業人口集聚形成的較大居民點,城市是“城”與“市”的組合詞。“城”主要是為了防衛,並且用城牆等圍起來的地域;“市”則是指進行交易的場所。城市的提法本身就包含了兩方面的含義:“城”為行政地域的概換的場所。

“樞紐城市”可定義為: 地處綜合交通網路交叉點、具有一定人口規模、具備區域資源配置能力的集中連片行政區域。一個城市是一個整體,必須要有兩種及以上外部交通重要線路與城市連線, 並有相應的場站與城市內部交通銜接, 才能成為交通樞紐城市。因此,樞紐城市是人流、商流、物流、資金流、資訊流匯聚之地,“五流”集聚的樞紐城市發展需要具備互聯互通樞紐、商貿物流樞紐、人文交流樞紐、產業創新基地等條件,“三樞紐一基地”構成樞紐城市的基本要素。如圖所示。

2.2 樞紐城市發展歷程、特點城市是伴隨城鎮化程序逐步發展的,城市以樞紐為中心展開生產力佈局,通過高強度、密集型開發,發展與樞紐有關的特色經濟,產生經濟能量集聚和擴散效應,形成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區位優勢型經濟模式。樞紐城市是在經濟社會發展的背景下逐步演變而來。

(1)人類最初的運輸實踐活動形成貨運場站,逐步形成公路運輸、鐵路運輸、水路運輸和航空運輸等各種運輸方式的綜合運輸樞紐。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流通領域專業化發展的需要,物流的概念誕生,將運輸活動進行前後兩端擴充套件和延伸,配套物流園區,形成物流樞紐。

(2)隨著陸地經濟和海洋經濟的發展,進一步滿足區域一體化和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要求,製造業、服務業等相關產業的集聚,物流樞紐作為區域和全球供應鏈上的核心環節,不僅僅是進行物資交換,依託金融、保險等高階服務和優惠的政策條件,與上下游產業之間產生前後向聯絡,逐步形成國際型的綜合樞紐及產業基地。該階段的樞紐是外延到國際空間範圍上。

(3)隨著區域性文化的融合、社會文明的進步,區域間人文交流、技術交流跨越國界,將樞紐的內涵進一步延伸拓展,形成產業對接、文化融合和全球資源配置(物資、人員、文化及智力等眾多資源分撥和集聚)的中心,升級為多元化國際綜合樞紐。

成功的樞紐城市是在新型城鎮化平臺上,利用便利的互聯互通區位優勢,依靠服務創新價值。從18世紀的“碼頭城市”到21世紀的“交通樞紐都市”,歷史發展的軌跡證明:產業升級、城市演進與交通系統相伴而生、相伴而行;城市的競爭力關鍵是全要素生產率,主要體現於產業和空間的組織效率。

3 樞紐經濟發展理論基礎

3.1 概念與內涵

樞紐經濟,一般認為是利用交通、地理樞紐等的集散功能,以交通、物流、資訊等樞紐平臺為載體,強化對經濟活動和資訊流動的集聚與輻射,尋求創新驅動發展的一種新的經濟模式。具有高度的供應鏈、產業鏈、產業叢集化組織特徵。不同發展階段,樞紐經濟有不同內涵和作用,從工業樞紐、市場交易樞紐、樞紐平臺,逐步發展成為資訊與創新樞紐,其內涵和功能日益豐富。

不同視角下樞紐經濟發展形態表現不同。一是經濟視角,利用樞紐集聚擴散效應等特性,帶動產業集聚和成鏈發展,從而形成的一種經濟發展模式,其表現為流量經濟、平臺經濟等。二是城市視角,構建樞紐設施及服務系統,支撐與城市等級相匹配的樞紐城市經濟發展,如總部經濟、製造經濟、創新經濟、服務經濟等。三是交通視角,依託各類樞紐站場形成的空港經濟、港口經濟、口岸經濟等,特別是傳統樞紐站場與網際網路組織平臺跨界融合發展加快,形成複合型樞紐經濟新形態。

樞紐經濟具有平臺驅動、規模效應、產業融合的特徵,其發展主要依靠設施網路支撐、物流帶動發展、關聯產業驅動、政策環境保障幾個關鍵因素驅動。不同發展階段樞紐經濟有著不同的內涵。在數字經濟時代,樞紐經濟的內涵已經突破傳統意義上的基於地理交通優勢條件的“運輸型經濟”,是建立在有限物理空間的交通優勢(交通運輸體系)和無限網路空間的

“交通”優勢(資訊化優勢)基礎上的新發展模式。現代樞紐經濟正是在資訊科技推動下的“網際網路+交通樞紐”的智慧型樞紐經濟新形態,是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的新動能。

發展樞紐經濟,建設樞紐是基礎,提升功能是關鍵,要素集聚是核心,輻射帶動是根本。交通樞紐作為連結各類要素最緊密的紐帶,是人才、資訊、資金、技術等高流動性經濟要素的關鍵配置點,對樞紐經濟發展具有決定性基礎性作用。

3.2 理論基礎

樞紐經濟作為新生經濟形態,尚未形成較為系統化的理論,對樞紐經濟的認識也在不斷探討中。根據鐵路、機場、港口等重要交通樞紐的技術經濟特徵,結合城市資源稟賦條件和發展目標導向,基於交通與產業的耦合關係,利用高品質、低成本的運輸服務優勢,吸引樞紐經濟核心產業的龍頭企業入駐,加快產業鏈條化和集聚化發展,打造交通樞紐偏好型產業集聚群。

樞紐經濟突出的是發展流量經濟,強化的是對生產要素的配置功能,本質上是對發展品質和生產力空間佈局的一種提升。傳統的交通樞紐、區域中心城市,具備通過挖掘組織優勢聚集經濟流而發展樞紐經濟的潛能,並可能因聚集、擴散能力逐步提升而成為經濟樞紐,實現城市經濟的規模擴張。以物流帶動樞紐經濟的發展是一種產業規律,在國內國外都有很多案例。中國早期大量的臨港產業就是圍繞著轉運樞紐來形成的,會形成大量的分撥、中轉,促進了沿海城市、港口經濟的發展。在國際上,新加坡是一個轉運港,轉運量達到95%左右,而圍繞轉運港就會形成很多的商貿聚集、金融聚集,使物流活動變的更加豐富。

4 天津發展樞紐經濟的思路和方向

4.1 發展方向

新時期中國發展陸海樞紐經濟“適得其勢”。“十三五”時期,轉變發展方式、轉換髮展動能、拓展發展空間形勢緊迫,亟需各個領域尋找突破口。目前,中國城市經濟發展的重點已經轉至第三產業和創新,形成新的城市經濟發展模式是中國經濟轉型升級成敗的關鍵。第三產業和創新的四大核心要點是創新型人才、資訊、市場需求和要素聚集,交通樞紐可以把這四大要素有效聚集,提高城市經濟的全要素生產率。

“一帶一路”倡議、京津冀協同發展、天津自貿區的設立、濱海新區的持續開發開放、北方國際航運核心區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等多重國家戰略機遇疊加,要求天津市以世界眼光、國際標準建設成為東西互濟、陸海雙向開放的樞紐經濟高地。陸海樞紐城市作為溝通內外的運作節點,是全球物流網路重塑和驅動經濟轉型的重要力量,從要素集聚、蓄積動能的角度來看,因時而進、因地制宜構建大產業新格局,最核心的就是加快發展向海經濟,促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打造現代臨港產業叢集、培育新產業新業態,避免“過道”現象,將更多的資源、更多的專案、更多的要素吸引集聚到陸海樞紐城市,構建現代陸海產業體系。

4.2 發展路徑

當前,全球產業結構進入深度調整期,新經濟的蓬勃發展使得生產要素尤其是創新要素越來越向綜合功能較強的城市集聚。由於經濟流超越了地理區位、空間發展的界限,如電子商務、物流分撥中心、貿易結算中心等產業性平臺,城市主動尋求各種具備流的特徵的經濟要素,培育和促進各要素在城市集聚,通過開展國際國內服務而進行擴散,是發展樞紐經濟的重要途徑。

城市發展樞紐經濟的基本路徑為大網路、大平臺、大通道、全鏈條、新模式。以“樞紐、要素、產業、城市”多位一體為發展手段,從單式樞紐到綜合樞紐、從實體樞紐到虛擬樞紐、從區域樞紐到國際樞紐、從城市樞紐到樞紐城市,打造樞紐城市經濟新高地。

發展樞紐經濟的核心思想,是以港口為龍頭的交通樞紐建設為切入點,以完善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為依託,以高效優質的樞紐經濟服務平臺為推手,以交通樞紐偏好型產業集聚為動能,著力提升產業集聚輻射能級,優化完善城鎮空間格局,促進交通、產業和城市融合發展,為城市經濟提供新動能。

4.3 關鍵舉措

(1)加強頂層設計

樞紐經濟事關中國經濟健康發展的大局,是一項複雜的系統性工程,需要加強頂層設計。建議在國家層面研究出臺樞紐經濟發展指導意見,在地方層面研究編制城市樞紐經濟發展規劃。選擇代表性城市,開展試點示範,總結經驗並做好推廣工作。統籌協調好市場和政府的關係,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同時發揮政府“有形”之手的作用,巨集觀把控交通、產業和城市的關係。

(2)打造與國際接軌的樞紐平臺

沿海城市發展樞紐經濟,要有更為廣闊的國際視野,著力構築和打造連線世界、與國際接軌的樞紐平臺,在全球範圍內優化資源配置,發揮在“一帶一路”中的作用。以綜合交通樞紐為依託,不斷提高交通物流基礎設施的國際化能級,大幅度提升城市與世界的物理空間的通達性。充分利用物聯網、大資料、區塊鏈等新一代資訊科技,創新“網際網路+”智慧型樞紐新模式,探索建立推動樞紐經濟發展的智慧產業支撐服務平臺,集聚要素,為樞紐經濟發展提供新動力和重要支撐。

(3)構建樞紐偏好型產業體系

根據各個城市資源稟賦條件和發展目標導向,盤活存量,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注入增量,積極培育發展特色新興產業,加快產業鏈條化和集聚化發展,打造樞紐偏好型產業叢集。以完善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為依託,積極謀劃構建航運樞紐產業體系,著力提升產業集聚輻射能級,優化城鎮空間格局,促進交通、產業和城市融合發展。

(4)加強互聯互通樞紐、經貿樞紐建設

陸海樞紐城市將發揮海港、空港、陸路綜合立體交通整合優勢,強化港口門戶功能,拓展航線佈局和通道建設;完善鐵路和公路網路,大力發展海鐵聯運;優化口岸通關環境,推進資訊聯通建設。構建海陸空運輸網路,打造“一帶一路”大樞紐。

陸海樞紐城市將進一步發揮自貿試驗區、保稅區等載體作用,持續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加強國際產能合作,拓展與“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在產業、貿易、投資等領域合作,推動創新技術和創新模式,“引進來”和“走出去”結合,推動跨境電子商務發展,加大金融創新服務力度,推進“一帶一路”信用建設,將陸海樞紐城市打造成“引進來”和“走出去”的戰略支點。

(5)加強海洋合作、人文交流樞紐建設

陸海樞紐城市將發揮海洋合作優勢,在海洋科技、海洋生態、海洋安全、遠洋漁業等領域深化合作,大力發展郵輪經濟,深化與海洋國際組織之間的合作,繼續推進區域性國際海洋合作中心建設,打造中國與周邊國家之間海洋合作的重要載體平臺。

陸海樞紐城市將發揮華僑文化、海洋文化等獨特優勢,打造有影響力的“絲路智庫”,創新國際人才集聚機制。打造與“海絲”重點國家的教育、科研、文化、旅遊等領域合作的新載體新平臺,重點推進海外華僑華人社團聯絡總部、國際帆船節等載體建設。

(6)深入實施創新驅動戰略

以綜合交通樞紐為依託打造不同功能層次的創新服務平臺是發展樞紐經濟的重要推手。一是創新運輸組織模式,整合區域客貨運場站、運輸車輛和資訊資源,構建一體化、智慧化運輸組織平臺;二是創新樞紐運營模式,強化交通樞紐物流、商貿、生產、金融等增值服務功能,著力打造集傳統貿易、電商物流、生產加工、資金交割、城市服務於一體的現代綜合服務平臺;三是充分利用物聯網、大資料等新一代資訊科技,探索建立推動樞紐經濟發展的智慧交通產業支撐服務平臺;四是促進軟環境提升,在通關便利化、資訊絲綢之路建設、國際金融保險服務方面大膽創新。(本論文系中國工程院天津發展戰略研究院重點諮詢專案“天津港發展戰略研究”成果,受天津市科技計劃專案(18ZLGCGX00090)資助。論文發表自《快運物流》雜誌 11月刊,作者單位:中交疏運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

[參考文獻]

[1]高傳華.樞紐經濟形成與未來發展趨勢研究-基於要素集聚與資源整合理論的探索[J].價格理論與實踐,2019 (01):453-456.

[2]席悅.多式聯運樞紐:地區經濟發展的新驅動器[J].中國物流與採購,2018年(20):32-33.

[3]徐康寧.發展樞紐經濟需要國際大視野[N].新華日報,2018- 6-5(13).

[4]吳文化,向愛兵,李名良.以樞紐經濟促城市發展[J].中國物流與採購,2018年(3):64-66.

[5]吳海瑾.在發展中樞紐經濟中培育新動能[J].群眾,2018年(15):14-15.

[6]毛科俊,樊一江.中國亟需明確樞紐經濟發展的方向和路徑[J].中國經貿導刊,2017年(10下):58-60.

最新評論
  • 天翼雲躋身前三,移動雲仍委身others,二者終有一戰?
  • 全面監控整個地球,中國衛星直播美航母出行,連波浪都看的很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