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治>

(姜地村的紅軍橋遺址充滿滄桑)

位於漳墩鎮桔坑村泔洋自然村的泔洋鄉蘇維埃政府遺址——閩北獨立師駐地舊址,靜靜地向人們講述當年艱苦卓絕的革命歷史。

漳墩,這個“藏在深閨人未識”的閩北小鎮,擁有獨特的紅色文化。80多年前,革命的紅色,給這裡留下了不可磨滅的歷史印記。

據漳墩鎮黨委書記藍長柏介紹,漳墩屬原中央蘇區縣,是閩北革命的策源地,也是閩北地區從土地革命時期、抗日戰爭時期到解放戰爭時期少數幾個紅旗不倒的鄉鎮之一。

漂亮一仗:紅軍伏擊大刀會

漳墩境內,有閩北獨立師、建鬆政特委及泔洋蘇維埃政府等多處革命遺址群,紅色文化資源豐富。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閩北蘇區領導人黃立貴、陳貴芳等長期在此領導革命鬥爭。其間,黃立貴師長率領紅軍一部分駐紮在漳墩鎮泔洋村,並建立了泔洋鄉蘇維埃政府,成為當時漳墩鎮及周邊地區的蘇維埃政府中心,在閩北革命鬥爭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戰火紛飛的歲月,漳墩有數千人投身革命鬥爭,湧現出一大批革命先烈。英雄事蹟,當地至今廣為傳頌。比如,在外屯、沙堤、焦坑等村,紅軍伏擊大刀會的故事家喻戶曉。這一仗大快人心,紅軍再震聲威。

1935年初,國民黨反動派組織本地大刀會向蘇維埃地區進攻。馬嵐、鳳坑、回龍、杭頭、外屯、汀溪等地的大刀會(一心會、黃祖會),在敵人的策動下,聚集會徒300餘人,在外屯的裡八保一帶橫行霸道,四處破壞革命活動,反動氣焰日益囂張。大刀會還強迫各地群眾加入,不願參加者或以通共論處,或罰大米五桶(一百五十斤),群眾敢怒不敢言。五月初,大刀會已糾集會徒近千人,對建鬆政蘇區造成嚴重威脅。

5月15日,紅軍派一營兵力在外屯通往西表的要道——焦坑埋伏,焦坑四周群山懷抱,竹林茂密,紅軍擺好了口袋陣,途經焦坑村的大刀會近千名會徒進入伏擊圈。指揮員一聲令下,戰士們像猛虎一樣躍出戰壕,端著槍向持刀的敵群衝去。會徒們自認為刀槍不入、火海不侵,卻死的死、傷的傷,銳氣大挫,很快就潰不成軍。大刀會頭目周老楊、李興鬆、陳正奴等15名會徒當場被擊斃。

這一仗,大刀會一鬨而散,被強徵的群眾迴歸家園,扭轉了建鬆政蘇區的緊張局面,為繼續開創蘇區革命活動,開闢新的革命道路創造有利條件。

(位於漳墩鎮桔坑村泔洋自然村的泔洋鄉蘇維埃政府遺址——閩北獨立師駐地舊址靜靜地向人們講述當年艱苦卓絕的革命歷史。)

紅旗不倒:泔洋人生命鑄就

泔洋村是閩北“紅旗不倒”的革命根據地,在長期鬥爭中,泔洋村普通群眾經歷了艱苦卓絕的鬥爭,付出了巨大代價。

據當地老人賴國和回憶說,1943年,國民黨七十五師參謀長柴毅帶領“鐵兵”近千人,瘋狂地向建鬆政各根據地進行“圍剿”,游擊隊糧食、彈藥緊張,出境困難。村民冒著生命危險,祕密組織了地下聯絡組,利用夜間為游擊隊戰士編草鞋,縫衣服,運糧食,送情報,掩護地下黨工作人員,粉碎了敵人的陰謀。

敵人一計不成就變本加厲,採用政治引誘和軍事圍剿的手段,加上叛徒的出賣,泔洋村慘遭洗劫,全村男女老少200多人只能逃至深山中。游擊隊駐紮地白雞仙廟被敵人燒燬,革命武裝力量遭受很大損失。

地下聯絡組成員、村民唐陳生不幸被捕,在國民黨水吉縣的監獄裡,敵人用盡各種極其毒辣的刑具,都沒能從他口中獲得一點地下黨和游擊隊的資訊,面對敵人的屠刀,他視死如歸,英勇就義。

藍長柏說,近年來漳墩鎮已對革命遺址及革命鬥爭史進行搶救性發掘與保護,整理出建國前革命鬥爭史(1929年-1949年),蒐集了30多位各個歷史時期漳墩籍革命烈士的事蹟,修建了泔洋革命歷史紀念館,為革命遺址群立碑樹傳,讓後人永遠銘記這段歷史。

最新評論
  • 天翼雲躋身前三,移動雲仍委身others,二者終有一戰?
  • 航母上一輛其貌不揚的小車,卻價值20輛勞斯萊斯,全世界僅兩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