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至今,中國空軍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發展歷程。回想起這段艱苦卓絕的發展歷史,有太多人值得我們銘記,如航空動力學專家錢學森,殲10總設計師宋文驄,殲20總設計師楊偉等。
但偏偏有一個最不該忘記的人,被大多數人遺忘了。此人是中國航空第一奇才,一輩子沒有設計過一款戰鬥機,但他卻參與締造了中國所有的戰鬥機。他就是“中國風洞之父”馬明德。
風洞是什麼?
熟悉航空學的人應該都知道,風洞是利用人工的方式產生和控制氣流,用來模擬飛行器飛行條件的一種試驗設施,它是現代航空動力試驗最基礎有效的工具之一。只有獲得風洞中的資料,對飛行器加以改進,才能確保飛行器試飛和使用的安全,提升飛行器的效能。現在,中國正在打造一款新型風洞,內部風速最高可達到30馬赫,是世界上速度最快的風洞,一旦成功,它將是中國研發第六代戰機的一張王牌。而中國風洞的歷史,就是從馬明德開始的。
1915年,馬明德出生於北京,父親是北洋政府的一名官員。從小家裡就非常重視對馬明德的教育,1934年,馬明德考取上海交大機械系,學成後赴美留學,1939年獲得美國密歇根大學航空工程的碩士學位。當時,日軍的鐵蹄正在中國土地上踐踏,馬明德沒有二話,直接返回了國內。
抗日戰爭期間,馬明德先是在緬甸的航空發動機裝配廠工作,1942年來到內遷重慶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學航空系任教,培養出中國第一批航空動力學人才。1945年返回上海後,馬明德為了應付物價,竟然同時在多個大學兼職,一人講授八九門課程,雖然辛苦,但這對於馬明德來說卻遊刃有餘。馬明德不但在航空動力領域造詣頗深,1949年9月,他還曾參與過中國海軍潛水爆破裝置的設計工作。
時間來到1953年,馬明德按照上級安排,從上海來到了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工作,擔任空軍工程系副主任。在當時,國際航空界的風洞試驗體系還未得到確立,馬明德敏銳地認識到,要想設計飛行器,風洞試驗必定是極其重要的手段,這也是他一直以來的夢想。建議被上級批准後,馬明德決心自己設計製造當時世界罕見的具有鋼鐵槳轂的木質風扇。
經過一年零四個月的努力,一對1.5米低速風洞終於試車成功,它們是中國設計建造的第一批風洞。圍繞這兩個風洞,哈軍工建立了第一個大型實驗室,中國空氣動力學教學實驗課開始步入正軌。從1953年到1965年,馬明德幾乎以一人之力籌集資源,在缺少經驗,缺少人手,缺少資料和資金的情況下,在哈軍工建成了大大小小8座風洞,從低速,跨音速到超音速,形成了一個具備完整教學和科研能力的風洞群,這是中國風洞發展史上的里程碑。
60年代中國開始自行設計飛機和導彈,風洞的重要性得到了體現,馬明德風洞群中的6、7、8三個風洞被劃入空氣動力實驗室,成為中國第一批戰機和導彈的生產試驗場所。馬明德當年對航空發展的預判是非常正確的,中國風洞建設並不比美蘇兩國晚多少年!8號風洞更是中國第一代超音速戰機殲8的搖籃!
不僅如此,馬明德還利用風洞群,培養出了中國第一批專業的空氣動力學人才,對中國航空自主發展道路的開啟起到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也對後續中國研製六代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69年,馬明德闔然離世。但中國研製的飛行器,絕大部分都是通過他建造的風洞飛上藍天。他的學生們在各自崗位上,正繼承他的奉獻精神,以他為楷模,把他未竟的事業向前推進。
錢學森曾發出那個世紀之問,中國為什麼培養不出傑出人才?馬明德應該算是一個,但他畢竟在美國進行過深造。要說國外教育和國內有什麼區別,興趣應該是很大的不同點。中國更重視學生的考試成績,國外更加重視培養學生的研究興趣。擺在我們面前的,是如何向興趣教育發展的大問題。
在這裡,我們不得不提到一個被大多數人遺忘的人。他叫劉薰宇,是民國著名教育家,雖然極少人知道他的名字,但他卻是楊振寧,谷超豪等大師念念不忘的數學啟蒙老師。數學是一切自然科學的基礎,學好數學,孩子就擁有了開啟科學大門的金鑰匙。
劉薰宇為我們留下了一套《數學三書》,在這套書中,複雜深奧的數學知識,被劉薰宇巧妙融合進一系列生動有趣的小故事裡,讓孩子在閱讀故事的同時,不知不覺將數學知識記憶下來,領會到數學的巨大魅力,從而在內心深處愛上數學。
寒假就在眼前,《數學三書》將是送給孩子的最好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