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德國空軍擁有眾多的機型,而且大部分技戰效能優秀,即便是到了二戰後期這些戰機也不過時,不過在這些著名戰機的光環下,有一個小不點卻很少被人提起,它就是Fi-156聯絡飛機,該機同樣從二戰開始一直服役到二戰結束,只要有德軍的地方就有它,是德軍十分依賴的機型。
Fi-156聯絡機
Fi-156是30年代初設計定型的,它的作用就是用於陸軍前線聯絡、觀測彈著點、偵察等等,考慮到實戰的需求,該機不要求有大航程、大體格,反而是要具備在簡易機場短距離起飛的能力,可靠性要高,為此德軍提出了明確的指標:可以短距離起飛,成員在2~3人左右,必須安裝可靠的阿戈爾斯A1S0C型8缸氣冷發動機。原型機在1936年首飛,次年通過軍方的測試定型投產。為了提高機翼升力,Fi-156採用大展弦比機翼,機翼看起來很寬;上單翼佈局,主翼採用了當時還很先進的前緣襟翼和後緣襟翼技術,飛機能夠在極端的距離上起飛,一塊不到足球場長度的平整地面就能起飛。該機最大飛行速度175千米每小時,失速速度僅為51千米每小時,換句話說該機的巡航速度跟高速公路上的汽車差不多,甚至能以稍慢一點的速度飛行,這對偵察來說十分重要,可以更仔細地觀察。
因為考慮到要經常在野戰機場甚至是野地降落,該機的主起落架被設計得很長,還配合強力油壓剎車,在降落的時候可吸收衝擊力以及短距離內製動。
早期的生產型中有幾種不同型號,有2名機組成員的偵察型,原本計劃的第三個座位安裝照相裝置;還有3名機組成員的型號,主要用於火炮矯正,聯絡等任務。在二戰爆發前,瑞典看中該機先後購買8架。
Fi-156聯絡機
波蘭戰役期間,Fi-156第一時間投入戰鬥,該機出色的飛行效能讓人滿意,但是過低的速度和毫無裝甲防護的設計讓該機受到了一定損失,總結了經驗的德軍開始給該機安裝防彈油箱,發動機下方也安裝了防彈鋼板,在面對高射機槍的時候就能更加從容了。
1940年法蘭西戰役爆發的時候,更新的Fi-156仍然伴隨德軍作戰,不過因為皇家空軍的介入,已經無法像波蘭戰場那樣從容,被戰鬥機追著擊毀擊傷不少。也是在這一時期,德軍還在深入挖掘該機的潛力,先後研製出反潛機、魚雷機、輕型轟炸機等型號,還有一種運輸型,將後兩座取消,側面開門,內部可以容納2副擔架,或者1副擔架加一名醫護,能夠享受這種待遇的不是軍官就是重傷兵員,因此普通士兵對它沒什麼好感。
掛載炸彈的Fi-156
在東線作戰時,因為蘇軍空軍力量薄弱,而戰區寬廣,Fi-156的作用明顯增強,在集團軍的進攻前鋒總有幾架Fi-156在盤旋,它們既可以給地面裝甲部隊指明方向,也能提前觀察敵情,還能聯絡附近的戰機,必要的時候還可以攜帶2枚50千克炸彈以70度俯衝轟炸,因為速度慢加上俯衝角度大,精準度不亞於斯圖卡,就是威力小了點。
該機的另一個重要的作用是營救飛行員,當那些德軍飛行員墜機或者跳傘之前,往往通過無線電呼叫附近的友機,而這個時候Fi-156就能依靠慢速在目標區域進行搜尋營救,輕盈的機體允許在空曠地上降落起飛,而不是像其他飛機一樣陷入泥地,這在春季凍土層融化時尤為重要。為了防禦敵機的攻擊,後期在三號座位上安裝了一挺機槍,也能用來掃射地面目標。
Fi-156聯絡機
對於該機的產量目前存在爭議,但是整體數量在2500~2900架之間,雖然數量比起德軍戰鬥機來說要少得多,但是就是這兩千多架飛機一直服役到德國投降,根據統計該機的單機生存時間是BF109戰機的10倍,也是一個小強一樣的存在了,因為機翼可以摺疊,該機還打算成為齊柏林號航母的偵察機。二戰結束後Fi-156並沒有消失,反而在法國等國繼續保持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