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生態治理是一場持久戰、攻堅戰。公安、工信、網信等部門應形成治理合力,壓實網路接入服務商、應用分發平臺、社交平臺的企業主體責任,切斷違法違規APP傳播鏈條,構建全環節管理的綜合治理模式,營造正能量充沛、風清氣正的網路空間。
國家計算機病毒應急處理中心近期在“淨網2020”專項行動中通過網際網路監測發現,24款App違法、違規有害移動應用存在隱私不合規行為,違反網路安全法相關規定,多家銀行航空公司涉嫌超範圍採集個人隱私資訊(1月14日新華網)。
當前,隨著移動網際網路技術的快速發展,從社交到出行、從辦公到娛樂,APP已經應用在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別是移動網際網路的大範圍普及,其個人資訊不斷在網路上進行登記和儲存。然而,移動App強制授權、過度索權、超範圍收集個人資訊的現象大量存在,違法違規使用個人資訊的問題十分突出。
個人資訊是大資料時代的香餑餑,隱私裸奔卻是不少公民難以言說的痛。設定霸王條款,不同意獲取通訊錄許可權、所在位置等個人資訊就無法註冊賬號;渾水摸魚,趁使用者不留意,以預設勾選方式使其同意獲取個人資訊;許可權越界,索取與自身業務無關的使用者資訊等等,獲取個人隱私,一些App運營商的套路讓人防不勝防。根據國家網際網路應急中心抽樣監測顯示,2019年上半年以來,中國以移動網際網路為載體的虛假貸款APP或網站多達1.5萬個,近百萬人在這些虛假貸款App或網站上提交了包括姓名、身份證照片、個人資產證明、銀行賬戶、地址等在內的大量個人隱私資訊,造成了較為嚴重的資訊洩露和經濟損失。App安全問題日益凸顯,整治App亂象勢在必行。
打擊違法違規App須下猛藥、出重拳。根據國家出臺的網路安全法規定,侵犯個人資訊的,最高可處100萬元罰款,並可責令停業整頓,關閉網站、吊銷證照。根據刑法及其司法解釋,非法獲取行蹤軌跡、通訊內容等資訊50條以上的,就可能構成侵犯“侵犯公民個人資訊罪”。2017年“兩高”聯合釋出了《關於辦理侵犯公民個人資訊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對侵犯公民個人資訊犯罪的定罪量刑標準和有關法律適用問題作了全面、系統的規定,明確規定了入罪10種情形。監管部門須加大對竊取、倒賣、盜用個人資訊行為的打擊力度,依法對違規App“零容忍”,形成高壓態勢。糾正各公共部門、單位機構等利用“霸王條款”強制收集使用使用者資訊的行為, 確立“誰收集,誰負責”的原則, 對資訊洩露和濫用的依法嚴肅追究相應的刑事和民事法律責任。加強監測、下架、遮蔽、吊銷證照違規的App,追究開發者和應用商店的行政乃至刑事責任,並處以鉅額罰款,讓其得不償失。
網路生態治理是一場持久戰、攻堅戰。公安、工信、網信等部門應形成治理合力,壓實網路接入服務商、應用分發平臺、社交平臺的企業主體責任,切斷違法違規APP傳播鏈條,構建全環節管理的綜合治理模式,營造正能量充沛、風清氣正的網路空間。持續開展打擊整治網路侵犯公民個人資訊保安的“淨網”專項行動,築牢公民個人資訊保安防護牆。
面對當下的APP亂象,有關部門要依法處理、從嚴治理,加強事中、事後監管,暢通舉報渠道,加大執法力度,下猛藥、出重拳,促進移動網際網路行業規範健康發展。